言论不是大理论
言论历来被喻为党报的旗帜和灵魂,又被称为宣传的制高点,说明言论同其他新闻体裁相比较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网络等新媒体言论越来越具有影响力的现实面前,要想守住党报言论这块阵地,并使其发扬光大,就必须发扬党报言论的优越性,改变党报言论的宣传模式,加大党报言论的宣传力度,增强党报言论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研究和改进党报言论的表达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说话“短、平、快”的时代。新媒体言论因其对社会生活干涉的自由性,以及言论发表的及时性、参与的广泛性,越来越为受众所欢迎,可谓光彩照人、风景独好。尽管新媒体言论存在内容庞杂、真假难辨、偏激过火等毛病,但网民对其自由放诞、轻松活泼、言简意赅的表达形式还是欢迎的。这种态势,对平面媒体的言论无疑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创新的机遇。
党报言论老面孔,是群众对言论最大的不满,也是影响党报战斗力、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每年的省新闻奖,最难评出的一等奖便是言论和标题。可见,“短”的东西金贵,本该短小精悍的言论写成了松松散散、空空洞洞的“大理论”,肯定不受欢迎。
言论要有精湛的“论”,“论”就是讲道理,就是引导。如果说新闻的力量在于真实,那么言论的力量就在于讲理。现在有些党报上的言论,话是很有气势,但不感人、不动听、不入耳。一般来说,党报的言论政治性和政策性都比较强,涉及的内容许多不免抽象,因为这些内容原本是经过人民群众无数实践的一种理论概括。因此,言论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些概括了的、抽象了的观点化成具体可感的说法。可是,在一些党报的评论、言论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重复、图解内容甚至照搬照抄文件和领导讲话的东西,言论还体现不出“论”的艺术。一些言论作者可能也是匆匆地读了些文件和领导的讲话稿写成的急就章。文中讲了很多“一定要”、“就是要”,然而没说或说不清“为什么一定要”、“为什么就是要”,结果把时政变成一句简单机械的口号,给读者的印象就是套话、空话、大话,这就是引导不力、指向模糊。我们正处于经济社会变动频繁、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年代,如果不了解这些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有什么意义,而仅仅是配合党委、政府工作部署发几个声音,肯定是立论不深、立论不活、立论不准的。
言论要有对应的“的”。俗话说“有的放矢”,要使言论有人看,就要加强言论的针对性,抓住读者的心。瞄准了读者需求这个“的”,才放得好言论这个“矢”。言论最讲究把话说到群众的心坎上,话语表达的方式更要讨巧。同样是讲道理,理论的“论”与言论的“论”是不一样的。理论的“论”涉及的空间大、时间长、文风庄重,而言论却要求及时灵敏、微观具体,“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言论这个特点要求它在内容上必须紧跟形势,把握大局,紧扣党和政府工作中心,针对老百姓喜怒哀乐的“的”来就事论理。群众关心的是什么,满意和不满意的是什么,言论都应该去回答这些实际问题。在最近召开的全省社长总编台长新闻工作会议上,省委宣传部鲍洪俊副部长要求新闻媒体尤其是党报高度重视“新闻时评”,要求言论像消息一样快,即时即评,真正抢占主流媒体的制高点。确实,目前言论有两个不足应当引起注意。一是慢,明日黄花,等报上有了声音,表了态度,民间早已议论纷纷,主流媒体丧失话语权;二是“硬”,隔靴搔痒,不结合具体实际,缺乏地方特色,像是从大报上抄来的,难以引起读者共鸣。
言论要有活泼的“脸”。言论的形式和风格很重要,它是党报言论所论述的思想观念在表达层面上的反映。作为主流媒体发出的“声音”,不仅要大气嘹亮,而且要悦耳动听。体现在文风上应当是语言生动活泼,论点集中犀利,说理深入浅出;体现在形式上,应当有十八般武艺,社论、评论、新闻时评以及三言二语的短语、按语,各展其独特魅力。党报言论不能摆“架子”,不能写“八股”,不能以说教、训斥的口气来表达观点,也不能套路呆板、没有个性、缺乏文采、堆砌概念。文风问题说到底是思想作风问题,那些具有亲和力的文字,力透纸背的文字,其实都来源于作者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群众的浓厚感情。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如果作者的思想是空乏的,感情是冷漠的,那写出来的东西必定是空洞的、说教式的、远离群众的。言论高手都是善于把党的理论观点化为群众语言的人。
总之,只有精心提炼政治性内容的新闻点,认真分析社情民意中的兴奋点,努力探求析事说理的语言落脚点,我们才能写出深入浅出、和风细雨、入耳入脑的言论来。
(2010年5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