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大幸福
春天里百鸟欢,“4·23”书声朗。在世界读书日前夕,有关部门发布了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体现国民阅读状况的重要指标——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达77.1%,比2009年增加了5.1个百分点,呈明显上升趋势。
这是个振奋人心的喜讯。说明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阅读之中,也说明经过多年的大力推动,已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全民阅读活动开始显出成效。作为一个从事纸质媒体的新闻人来说,我特别兴奋。
在丰富多彩的全民阅读活动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荐书活动,一批经典图书和新版力作走进广大读者的视线,并被他们接受和喜爱。近年来,众多学者讲历史、品文化的图书在全社会很走俏。去年国庆期间,我随浙江省新闻出版局组团参加西班牙国际书展,发现中国许多的经典书籍在国外也很畅销。
中国人历来是喜欢读书、倡导读书的。崇尚读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最早办学的孔子不仅教书不厌、诲人不倦,而且自己读书也异常勤奋,留下了“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的佳话。
古代人读书很不容易,因为在印刷术和纸没有发明以前,一般人是读不起书的。当时书很贵重,得用手抄写在竹简或者木牍上,一片竹简、木牍写不了多少字,几部书就装满了好几车子。所谓“学富五车”,就是说念的书超过五部车子装的简牍。其实用今天的眼光看,五个车子的书并不怎么多,同现在的电子书比起来,我们的古代人真会傻了眼。孔子读书很用功,所谓“韦编三绝”,韦是指将竹简、木牍用皮带子拴起来,从而不致于乱。这种书是用绳子编起来的,因此叫做编。读得多了,把皮带都翻断了三次,是形容他老人家反复阅读、熟读精读的用功程度。这样贵重的书,普通人怎么读得起。
后来人们把书写在帛上,卷成一卷一卷的,一部书得分作若干卷。帛也很贵,只有有钱人才抄得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种毅力和境界,是需要金钱作铺垫的。等到纸发明了,虽然便宜不少,但还得用手抄。纸写的书可以装订成册,因而书又有册的名称。抄一部书很费事,抄很多部书则更麻烦,一般人还是抄不起。
古代书重,书贵,重了贵了自然就少。一所私塾里学生不可能人人都有书,只能凭老师口授,学生笔记。这样,学习的时间就要长一些、费一些,靠劳动谋生的人,读书便更不容易了。不要说在封建时代,即使到了新文化运动后的民国,对穷人来讲读书依旧是奢侈的。书法家沈定庵先生同我父亲、三叔70多年前曾是私塾同窗。沈老多次同我说,“你父亲后来如果不是去做手艺学生意,他的书法在我之上”。这虽是沈老谦词,也道出了穷人为五斗米折腰的无奈。
正因为穷人读书不容易,所以穷人一有读书的机会,往往会非常珍惜,想尽办法克服困难孜孜苦读,留下了许多令人击节叹赏的佳话。明代冯京第曾撰《读书灯》,列举了数十个古人夜间读书因家贫无灯而用他物替代以继日的事例。在我国古代史籍中,这样的事例可以说比比皆是。匡衡“凿壁借光”,“车胤囊萤”,路温舒“编蒲抄书”,朱买臣“负薪苦读”,承宫“放猪苦学”,贾逵“隔篱听讲”,沈鳞士“织帘诵书”等等不胜枚举。他们克服困难、勤学苦读的精神,让人敬佩。至于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战国策》)沈峻“昼夜自课,时或睡寐,辄以仗自击。”(《梁书》)这种刻苦砥励的读书故事,闻之更使人动容。
现在,读书的条件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好多了,然而许多人读书的时间反而少了,究其原因,主要是每天周旋于事务、人情应付和家庭琐事中,弄得满身疲惫,即使有时睡前能翻一下书,也看不了几页就眼皮发困,看书的心还是沉寂不下来。读书好象成了脚下的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其中深层次的原因是,觉得读书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确,自古以来,读书具有很强的伦理性和功利性,“读书做官”就是古人读书的主要目的。“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也是许多读书人的终极目的。在古代史籍中,我们随处可见某人先是如何勤学,如何苦读,然后如何“博极经史”,如何高中进士,如何得为大官。他们认为读“经”就是要“经世致用”,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他们有着一种入世建功的进取精神,其中也包含着某些有利于社会进步、有益于民生的积极因素,然而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们要追求荣华富贵、光宗耀祖、出人头地、名利双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作为取得高官厚禄的“敲门砖”。
我们不必忌讳读书的功利性,否则难以理解千百万莘莘学子夜以继日为高考苦读12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应当营造“读书人不吃亏”的氛围。但是,仅仅如此,不足以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读书与做事、读书与报国、读书与为人的关系。也就是说,要防止读书过于世俗化。中年以上的人都记得,粉碎“四人帮”后的那些年,全民读书的风气可真浓啊!人们考大学、读电大、进夜校,参加各类文化和技能补习班,学得不亦乐乎,这里面既有实用功能,更有一种为振兴中华奋发图强的精神支撑。
要使更多的人体会到读书是一种幸福境界。读书的核心就是强调人的内心快乐和精神愉悦。历来文人总是把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因而往往伴随着一种精神的投入。读书读至精彩会意处,或拍案叫好,或掩卷沉思,那种“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感觉,大凡读书人都能遇到。读书一定要有心血甚至生命的倾注,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读书精神。正因为有了精神的投入和灵魂的参与,才有生命的大快乐、大幸福。
读书的幸福在于读出愉悦。物质财富的需求无法替代精神生活的追求,纯粹的物质享受终要让位于有精神追求的读书。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利而来往。为名利所役,心灵被封闭在利欲躯壳之中,是现代人不幸的根源。眼下同学朋友聚会,所谈离不开官职大小、挣钱多少、房车好坏,比来比去人人压力不小。要知道官大官小,没完没了;钱多钱少,总有烦恼;车好车差,健康最好。少些身外攀比,多些读书自省,烦恼痛苦减少,幸福感自然增加。
读书的幸福在于读出味道。好茶不能牛饮,好书也要慢读。快阅读、流行阅读、浅阅读,是当今时代的浮躁病,这种阅读与思考几乎不能同时存在。娱乐永远只是一种生活的调剂品,不能成为人们主要的追求。阅读的最高境界是思考,是怀疑,是批判精神,而不是迷信,不是跟着作者转,不是跟着时尚跑。要思考地读,就要慢读。当我们的心灵沉静得像如水的月光、寂静的沙滩,文字就会亲近我们,给我们快乐和安宁。
读书的幸福在于读出担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读书人自有无可推诿的担当,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其对国家和民族深切宏大的爱和责任感始终不移。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言简意赅,令人动容,一直为文人学者所自期许而传诵不衰。
读书的幸福在于读出精神。善读书之人,知其根所在,不为物累,不为名扰,不为欲惑,变得从容淡定,志向深远;善读书之人,知其心所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忧不惧,自会超凡脱俗,精神富有;善读书之人,知内在坚守,反求诸已,过勿惮改,因而坦荡荡,俯仰无愧怍。
读书的幸福在于读出境界。普希金说:“我一个人躲在书房,丝毫也不感到惆怅。我常常在惊喜中,把整个世界遗忘。”即使在繁华芜杂世界,仍有这样一群如你我一样的读书人,沉浸在书籍的清幽世界里,就这样慢慢地一直读下去,读到天地悠悠,怆然涕下;读到白云无尽,花开花落;读到水远山高,天荒地老。就这样为书而迷,为书而痴。读书间,海阔天空任我飞的愉悦体验,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畅快淋漓,胸中日月常新温馨安然的自守,怎一个幸福了得。
(2011年6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