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在郑板桥还没有成名的时候,他的画是连送给人家都不要的,但当他一旦成名以后,他的画立刻就名贵起来了,大家都争先恐后的争着要。其中有一个就是以前郑板桥送给他都不要的,这回也千方百计的要一张名画家郑板桥的手笔,好来装饰一下自己的客厅。郑板桥就在给他的画上签署了“二十年前郑板桥”,也算表示一下对当年所遭到的冷遇的一个讽刺吧!
时间已过去近两百年了,但是类似这种现象,在今天也还没有消失:当一个年青的作家默默无闻的时候,他的作品虽然写得还可以,常常会遭到非常冷淡的待遇。如果他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会在无数次的失败中获得成功,否则,他将会永远离开文学的道路。当一个年轻的作家在一个大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出色的作品,而且被推荐之后,他的名字会到处被宣扬,甚至有的人连他的作品也还来不及读一遍,也好像是发现了一个天才似的,把他当做突出的例子引到自己的文章中来。而这个名字就立刻会被许多杂志的编辑部所注意,他也就会立刻收到从各地写来的约稿信,尽管他只写了三两篇作品,甚至于仅仅是一篇。这里并不想做任何夸张,现实中就有实例,如河南有一位青年作者,他写出了第一个短剧,这个剧本是得到很多同志的帮助,才发表出来的,接着,有的编辑部就寄来了约稿合同,还附来了预付的稿酬邀请这位刚刚写了第一篇作品的青年人,答应给他们写一个集子来出版。就这样,这位青年人就得到了八百多元的稿费,他也因而飘飘然以作家自居了。
这种一窝蜂的现象,不是对青年作家的鼓励,而是对青年人的一种严重的危害。青年人需要热情的鼓励,但更需要实事求是的帮助。许多教训告诉我们,当一个青年作者刚刚写出了三两篇作品的时候,是很容易被这股庸俗的“一窝蜂”所淹没的。因为每一个青年作者总是经历了长时间的磨炼才写出了他最初的几篇作品的,即使是一个最有才华的人,也不可能不以艰苦的劳动来巩固任何一个最小的成就,而我们有些人对待青年一代不是以严肃的态度,尊重他们的任何微小的成就,鼓励他们的热情的创造,培养他们在健康的道路上前进,却以庸俗的“名人观点”来对待他们,这就给青年人带来了一条危险的道路,他们就会不再觉得创作是一项艰苦复杂的思想劳动,最后,等待着他的是惨痛的失败。
因此,我们既反对那种以贵族老爷式的冷淡态度对待青年作者,也要反对这种对青年作者最有害的庸俗的捧场。
1956年
丁易(1913—1954),
安徽桐城人。原名叶丁易。1934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参加一 二·九 学生运动。抗战期间,曾在四川省立戏剧专科学校、西北师范学院、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教。后任重庆《民主报》总编。1946年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建国后任该校中文系教授。著有长篇小说《过渡》、中篇小说《雏莺》,有《丁易杂文》行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