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药常用方剂
白虎汤、葱白七味饮、大柴胡汤、调胃承气汤、六味地黄汤、杞菊地黄汤、五子衍宗汤、增液汤、知柏地黄汤、八味汤。
在我们节目中曾经向大家介绍了很多中医常用的方剂,大家在使用后都收益了健康。这些方剂虽好,但也要依个人体质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所以中药常用方剂中没有标注每味药材的具体剂量。
白虎汤
白虎汤,最早见于东汉末年张仲景著的《伤寒论》一书。历代中医奉它为解热退烧的经典名方。中医认为“白虎”为西方金神,对应着秋天凉爽干燥之气。以白虎命名,比喻本方的解热作用迅速,就像秋季凉爽干燥的气息降临大地一样,一扫炎暑湿热之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虎汤除了具有解热作用外,还有增强机体免疫的作用。
组成: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
功用:阳明热盛,或气分热证。症见高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概括为“四大”症: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有力。
主治:清热泻火,解热退烧,表有寒,里有热。
那白虎汤为什么可以迅速地解热退烧呢?这主要因为它奠定和遵循了治疗里热实证的治疗原则——清热泻火。白虎汤虽然只有4味药,却互相配合,在充分体现了中医配伍特色的基础上,成为清热泻火的经典名方。
石膏味辛、甘,性大寒,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知母味苦、甘,性寒,质润,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石膏、知母相得益彰,使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力更强。炙甘草和粳米养胃生津,既有益于止渴除烦,又可防大寒之药伤胃。四药配伍严密,同时起到清热泻火、生津除烦的作用。
变化方:
1. 本方加人参,名“人参白虎汤”,治伤寒渴欲饮水,无表证者,口干舌燥者。亦治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亦治身热,汗出,足冷,脉微而渴。同时对火伤肺胃,传为膈消也有很好的作用。
2. 本方加苍术,名“苍术白虎汤”,湿温脉沉细者疗效显著。
3. 本方加桂枝,名“桂枝白虎汤”,治温疟,但热无寒,骨节疼痛,时呕。
4. 本方加柴胡、黄芩、半夏,名“柴胡石膏汤”,治暑嗽喘渴。
5. 本方除粳米,加人参,名“化斑汤”,治胃热发斑脉虚者。
葱白七味饮
组成:葱白(连根切)、葛根、豆豉、生姜、生麦门冬、干地黄。
功用:养血解表。血虚外感风寒证。病后阴血亏虚,调摄不慎,感受外邪,或失血(吐血、便血、咳血)之后,感冒风寒,致头痛身热、微寒无汗。
主治:葱白七味饮是补血药与辛温解表药并用,所以是治血虚外受风寒证之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头痛身热、恶寒无汗兼见血虚或失血病史为主要依据。方中葱白、豆豉为君,发汗解表,地黄、麦冬为臣,养血滋阴,以滋汗源,葛根、生姜、劳水为佐。葛根解肌发表,生姜辛散表邪,劳水滋养脾胃、汗出表解、阴血不伤。
大柴胡汤
组成: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吐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本方是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也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小柴胡汤为治伤寒少阳病的主方,因兼阳明腑实,故去补益胃气的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以治疗阳明热结之证。因此,本方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仍以少阳为主。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表明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呕吐不止与郁郁微烦,则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再与心下痞硬或满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等合参,说明病邪已进入阳明,有化热成实的热结现象。在治法上,病在少阳,本当禁用下法,但与阳明腑实并见的情况下,就必须表里兼顾。《医方集解》说:“少阳固不可下,然兼阳明腑实则当下。”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总之,本方既不悖于少阳禁下的原则,又可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所说:“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然较小柴胡汤专于和解少阳一经者力量为大,名曰“大柴胡汤”。
调胃承气汤
组成:大黄、甘草、芒硝。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大便不通,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满,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
方中药仅三味,然配伍恰当,大黄苦寒以泄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咸寒以泻下除热,软坚润燥;以炙甘草调和大黄、芒硝攻下泄热之方,使之和缓。调胃承气汤也是《伤寒论》承气系列里面一个很有名的方子。它的组成是大承气汤去掉厚朴、枳实,加上甘草,这个方是大黄和甘草同煎,甘草能够缓和药性,遇寒可以缓其寒,遇热可以缓其热,和大黄同煎,大大地缓和了大黄的清热泻下作用。芒硝融化服,整个方体现了一个缓下。
调胃承气汤名称叫调胃,实际上调胃有和胃的意思。通过清热通下和胃,一个是使胃气下行,恢复下行。一个能通过畅通腑气,畅通胃肠腑气,使上部之热下行,所以这方常用来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它也是常用作缓下热结的一个基础方。运用这个基础方来配伍,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大便燥结,但是,阻滞气机不明显,所以从痞、满、燥、实四证来讲,气滞造成的痞满不明显,这种情况清热泻下用调胃承气,还有一类用调胃承气,是上部有热。特别是胃脘以上,胸膈,甚至于包括头面、咽喉,上焦有热用这个方,它可以起到以泻代清、釜底抽薪的作用。所以后世在这方面用的反而多起来,譬如像血热上冲,吐血、衄血等,用这个方釜底抽薪、引热下行,治上通过治下来体现了。
从主治来讲,说它是阳明病胃肠燥热证。假如没有大便不通这个也能用,就是上部热盛,它引热下行,比如上部口渴心烦,而且阵阵发热,像这种就反映了上部的热,胃肠有热,热性升散,造成了比如发斑、鼻衄、口齿咽喉肿痛,用它来引热下行,釜底抽薪。
因为阳明腑实证比较轻,这个热实互结,阻滞气机不明显,腹中可以有一些胀痛。但如不是痞、满、胀、痛很重,可以用调胃承气汤缓下热结。
六味地黄汤
组成: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泽泻、茯苓。
功能主治: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六味地黄汤主要适合于肾阴虚或者是肝肾阴虚,中医认为肝肾同源,症状也一起出现。临床表现为阵阵潮热,盗汗、手脚热、五心烦热,有的病人两颧午后出现发红,或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
对于正常人群,如果没有明显肾阴虚的症状,不适宜于自行长期服用六味地黄汤。需要强调的是,六味地黄汤的特点是“三补三泻”,并非纯补药,是补泻兼施的处方,更适合肾阴虚的人。判断是不是阴虚,先看舌头,如舌质红、经常口干舌燥;再看脉搏,是否脉细且跳得快;最后,是否常有潮热、手足心热、盗汗、遗精、失眠、头晕、腰膝酸软的症状。
明显是阳虚(包括肾阳虚、脾阳虚)的人不宜服用,若服用六味地黄汤,病症可能会“雪上加霜”。
肾阴虚但脾胃功能不好的人也不宜服用,六味地黄汤是偏于补阴的药,配方中阴柔的药多一些,吃了后会妨碍消化功能。中老年人一般脾胃功能不强,服用更要谨慎。间断吃影响不大,不宜长期服用。年轻人或有肝脾湿热、肺热者,服用后会加重湿热,可能导致口舌生疮、小便发黄。即使适合吃,也应戒烟、戒酒,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另外,六味地黄汤不利于解表散邪,感冒时最好别喝。脾胃虚弱、大便稀、消化不良者也应慎服。体质虚弱,喜夏不喜冬,这样的人不适于喝六味地黄汤。还需要提醒,六味地黄汤不能与利福平同服,因为其中含有山萸肉,味酸,可析出大量有机酸,同用会增加药物对肾脏的毒性。六味地黄汤虽然是滋补肾阴的良药,但不能当维生素天天吃。一般主张服用一个月后,停一周;或服一周,期间停一两天。
针对各类疾病服用六味地黄汤的前提是,中医辨证为肾阴虚,在服用时间上也应有区别:如更年期综合征,要用几个月甚至半年以上;慢性疲劳综合征,建议先用半个月;若用于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可能需要长期服用。另外,长期喝六味地黄汤,可能会阻碍脾胃运化,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加一些消化类药物。
杞菊地黄汤
主要成分: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功能主治:滋肾养肝。用于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杞菊地黄汤由六味地黄汤加枸杞子、菊花而成。枸杞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菊花善清利头目,宣散肝经之热。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肝血上注于目则能视,即眼睛的功能与肝密切相关;在五行理论中,肝属木,肾属水,水能生木,肾与肝是一对母子关系,即肝为肾之子,肾为肝之母,母脏病变会影响到子脏;又因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互生,因此,肝与肾密切相关;故治疗眼部疾病,往往从肝肾入手。枸杞子,甘平质润,入肺、肝、肾经,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菊花,辛、苦、甘,微寒,善清利头目,宣散肝经之热,平肝明目。
对于头目眩晕,视物模糊,或枯涩眼痛,或迎风流泪,羞明畏光,或耳鸣耳聋、潮热盗汗等症作用显著。西医诊断的神经衰弱、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中心性视网膜炎、慢性青光眼等可根据病变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
对于因肝肾阴虚引起的视神经炎、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中心视网膜炎、眼干症、慢性青光眼、老年性白内障、早期老年黄斑变性等眼部疾患均有明显的治疗和改善症状作用。
四物汤(张贵发改方——张氏四物汤)
组成:白芍药、当归、生地、川芎各等份。
四物汤是补血的常用方,也是调经的基本方。其最早见于晚唐蔺道人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被用于外伤瘀血作痛。后来被载于中国第一部国家药典——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书首先记载将四物汤用于妇产科疾病)。以后在宋代《卫生家宝产科备要·产后方》、明代《医方考·调经用四物汤》、清初《济阴纲目·调经门》等医学书籍中均有记载和评说。四物汤被后世医家称为“妇科第一方”“血证立法”“调理一切血证是其所长”“妇女之圣药”等。张氏四物汤是张贵发教授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改进,将原药中的熟地改为生地,因为现在大气热,人体内热也大,用生地更有针对性(原方为熟地)。
主治:冲任虚损,月经不调,脐腹亏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时发疼痛;妊娠将理失宜,胎动不安,腹痛血下产后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跌打损伤,腹内积有瘀血。
方解:本方中生地清热、生津滋阴、养血,白芍补血敛阴和营,当归补血活血调经,川芎活血行气开郁。四物相配,补中有通,滋阴不腻,温而不燥,阴阳调和,使营血恢复。
四物汤一个很大的特点是,随着4味药物的比例不同,可以发挥广泛的功能。如重用生地、当归,轻用川芎,则是一个补血良方;当归、川芎轻用或不用时,可以帮助孕妇保胎;重用当归、川芎,轻用白芍则能治疗月经量少、血瘀型闭经等。此外,四物汤衍生出的无数“子方”“孙方”在治疗妇科病方面也功不可没。较著名的有桃红四物汤,该方剂是由四物汤加桃仁、红花而成,专治血虚血瘀导致的月经过多;四物汤加艾叶、阿胶、甘草后取名为胶艾四物汤,用来治疗月经过多,是安胎养血止漏的要方;四物汤加四君子汤后,名“八珍汤”,能气血双补;在八珍汤的基础上再加上黄芪、肉桂,则成为老百姓非常熟悉的十全大补汤。
五子衍宗汤
补阳添精方剂。来源于明代李梃的《医学入门》。明朝医学家张时彻说:“男服此药添精补髓,疏利肾气,不问下焦虚实寒热,服之自能平秘。有古今第一种子方的美誉,有人世世服此药,子孙繁衍遂成村落之说。”方中的五味药皆用植物的种子部分,故名为“五子衍宗汤”,用于改善精液质量,治疗不育症。
组成:枸杞子、菟丝子(炒),五味子(蒸),覆盆子,车前子(盐炒)。
功用:为滋肾补阳,疏利肾气,固精止遗。方中重用枸杞子、菟丝子补肾益精,为主药,且菟丝子益阴兼能扶阳,温而不燥,补而不滞;辅以覆盆子、五味子固肾涩精,助阳止遗;用车前子泻。肾经虚火,使水窍常开,则小便利而湿热外泄,与补肾药相配,可使“精窍常闭而无泄漏……精固则阴强,精盛则生子”。诸药合用,泻中寓补,补中有泻,为补肾固精平和之药。
主治:①阳痿、早泄,多因久病不愈或恣情纵欲、肾精亏损所致阳事不举、头晕耳鸣、面白少华、精神萎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②肾虚遗精,是因平时体弱或恣情纵欲、肾虚精亏、精关不固所致的滑精频作、面色少华、精神萎靡、畏寒肢冷、舌淡、脉细弱无力;③不育症,多因肾阳不足、精血亏虚所致精液清冷、早泄遗精、久婚不育、腰膝酸痛、精神不振、健忘不寐、舌淡、脉细弱无力。贫血、神经衰弱、阳痿、遗精、不育症、精子缺乏症等,属肾虚精亏者,均可服用。
增液汤
组成:玄参、麦冬、生地。
主治:增液润燥。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大便秘结,口渴,舌干红,脉细数或沉而无力。
《温病条辨》中讲“水不足以行舟,而结粪不下者”,当增水行舟。本方所治大便秘结为热病耗损津液,阴亏液涸,不能濡润大肠,“无水舟停”所致。津液亏乏,不能上承,则口渴;舌干红,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脉沉而无力者,主里主虚之候。治疗中应关注增液润燥。方中重用玄参,苦咸而凉,滋阴润燥,壮水制火,启肾水以滋肠燥,为君药。生地甘苦而寒,清热养阴,壮水生津,以增玄参滋阴润燥之力;又肺与大肠相表里,故用甘寒之麦冬,滋养肺胃阴津以润肠燥,共为臣药。三药合用,养阴增液,以补药之体为泻药之用,使肠燥得润、大便得下,故得名“增液汤”。方中咸寒苦甘同用,目的在增水行舟,非属攻下,欲使其通便,必须重用。
禁忌:本方增液有余,攻下不足,是为津液少而燥结不甚者而设,若阳明里实热结所致便秘,则不适宜,如津液不足,燥结正甚者亦非本方所能胜任。
知柏地黄汤(张贵发改方)
组成:生地黄、山茱萸、干山药、泽泻、茯苓(去皮)、丹皮、知母、黄柏。(原方中使用地黄)
主治:滋阴降火。主阴虚热盛。
虚寒性病证患者不适用,其表现为怕冷,手足凉,喜热饮。
知柏地黄汤以熟地滋肾养阴为君药;山茱萸、山药滋肾补肾为臣药;佐以泽泻泻肾降浊,丹皮配山茱萸泻肝火,茯苓配山药透脾湿;知母、黄柏滋肾泻火。可谓滋养肝肾、滋阴降火之神方。
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痿辟,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
生地黄:清热凉血。
山茱萸: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
治疗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证。头目昏眩,耳鸣耳聋,虚火牙痛,五心烦热,腰膝酸痛,血淋尿痛,遗精梦泄,骨蒸潮热,盗汗颧红,咽干口燥,舌质红,脉细数。
八味汤(张贵发方——张氏八味汤)
组成:生地、玄参、麦冬、知母、生石膏、金银花、葛根、防风。
主治:一切热症引起的身体不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