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怒触不周山

时间:2023-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但在毛泽东笔下,共工怒触不周山,以致天崩地塌,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上的江河湖泊因而改变成了今天的这个样子,这样的气魄是何等的雄伟,声势是何等的浩大!广大军民同仇敌忾、斗志昂扬,毛泽东预见即将打响的第二次反“围剿”,必将取得更大的胜利。从“雾满龙冈千嶂暗”,联想到当年的共工怒触不周山,毛泽东无限感慨。

30.共工怒触不周山

《淮南子》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选自《淮南子·天文训》

[评点]

毛泽东在1931年春所作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词作中,有“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的名句。该词及附注为: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关于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国语·周语》:“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韦昭注:“贾侍中[按指后汉贾逵]云:共工,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颛顼氏衰,共工氏侵陵诸侯,与高辛氏争而王也。”)

《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当其(按指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毛按:诸说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他死了没有呢?没有说。看来是没有死,共工是确实胜利了(载《人民文学》1962年5月号,收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词的末句“不周山下红旗乱”,是毛泽东在该词公开发表之前改定的,原句为“教他片甲都不过”。词后之注,是毛泽东见了秘书田家英查的有关文献后加上去的。该注先引了古代有关共工的三则不同传说记载,接着指出他在词中依据的是其中的《淮南子·天文训》,最后说明“共工是胜利的英雄”。

《淮南子》是汉代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编辑的一部杂家著作。原书有内篇、外篇、中篇三部分,现存内篇二十一篇。书中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阴阳五行等家的观点,保存了许多先秦神话传说和自然科学史资料。

春秋战国以后,人们多将共工看成是自然暴力的化身,是恶神。也因为有了他的“怒而触不周山”,才有后来的女娲炼石补天。《淮南子》没有说共工死了没有,没有说他是英雄。但在毛泽东笔下,共工怒触不周山,以致天崩地塌,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上的江河湖泊因而改变成了今天的这个样子,这样的气魄是何等的雄伟,声势是何等的浩大!毛泽东死典活用,推陈出新,给共工赋予了革命者的气概和精神,表现了共工敢于挑战权威与颛顼争夺帝位的反叛精神。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都是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具备顽强的奋斗精神,而共工与对手同归于尽的气概正是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应该大力发扬和培育的。

在毛泽东为共工翻案之前不久,1930年12月,毛泽东指挥龙冈(在今江西永丰)战役,全歼张辉瓒的第十八师,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广大军民同仇敌忾、斗志昂扬,毛泽东预见即将打响的第二次反“围剿”,必将取得更大的胜利。从“雾满龙冈千嶂暗”,联想到当年的共工怒触不周山,毛泽东无限感慨。他坚信,只要发扬共工的那种义无反顾、破釜沉舟、敢于摧毁旧的社会秩序,不惜以自己的头颅去撞不周山与对手同归于尽的精神,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反动派的天下定会天崩地陷,旧的社会秩序定会毁灭,工农群众的解放事业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