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赵充国屯田兴边

赵充国屯田兴边

时间:2023-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国家危难之际,赵充国不顾七十六岁的高龄毛遂自荐,奔赴都尉府金城。刚开始时,赵充国的屯田主张只有十分之一二的人同意,后来增至一半,最后竟有十分之八九的人赞同屯田。赵充国坚持屯田的正确主张,终于说服了皇帝、丞相和几乎所有大臣,对此毛泽东表示了由衷的高兴。后来的事实证明赵充国的主张是正确的,屯田兴边的实施,对于平息羌乱、保卫和开发西北边疆,都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36.赵充国屯田兴边

《汉书》

充国上状曰:

臣闻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战而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蛮夷习俗虽殊于礼义之国,然其欲避害就利,爱亲戚,畏死亡,一也。今虏亡其美地荐草,愁于寄托远遁,骨肉离心,人有畔志。而明主般师罢兵,万人留田,顺天时,因地利,以待可胜之虏,虽未即伏辜,兵决可期月而望。羌虏瓦解,前后降者万七百余人,及受言去者凡七十辈。此坐支解羌虏之具也。臣谨条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

步兵九校,吏士万人,留屯以为武备,因田致谷,威德并行,一也。又因排折羌虏,令不得归肥饶之地,贫破其众,以成羌虏相畔之渐,二也。居民得并田作,不失农业,三也。军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岁,罢骑兵以省大费,四也。至春,省甲士卒,循河、湟漕谷至临羌,以视羌虏,扬威武,传世折冲之具,五也。以闲暇时,下所伐材,缮治邮亭,充入金城,六也。兵出,乘危徼幸;不出,令反畔之虏窜于风寒之地,离霜露、疾疫、瘃墯之患,坐得必胜之道,七也。亡经阻、远追、死伤之害,八也。内不损威武之重,外不令虏得乘间之势,九也。又亡惊动河南大开、小开使生它变之忧,十也。治湟狭中道桥,令可至鲜水,以制西域,信威千里,从枕席上过师,十一也。大费既省,繇役豫息,以戒不虞,十二也。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臣充国材下,犬马齿衰,不识长册,唯明诏博详公卿议臣采择。

——选自《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

[评点]

《汉书》为东汉班固所撰、记载西汉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书中武帝以前历史,多在《史记》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订正而成。武帝以后部分,由班固撰写。体例沿袭《史记》,只是把“书”改为“志”,把“世家”并入“列传”。尚未完工的部分“表”和“志”,由班昭等人续写而成。本文选自《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

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对羌族采取了残酷的镇压措施,引起了羌人的强烈反抗。羌人进犯边疆,攻城掠地,致使义渠安国大败而归。在这国家危难之际,赵充国不顾七十六岁的高龄毛遂自荐,奔赴都尉府金城。赵充国(前137—前52),字翁孙,甘肃天水人。他对匈奴和西羌等少数民族事务十分熟悉,在抗击匈奴入侵、招降西羌等方面,功绩卓著。任后将军,封营平侯。他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采取攻心为上、分化瓦解的正确策略,成功地平定了先零羌的叛乱之后,羌人的其他部族不战而降,纷纷表示臣服汉朝。出于对边防长治久安的考虑,赵充国连上奏折,建议撤去骑兵,留下步兵万人,平时垦荒种田,战时出征。这样既可以为国家节约军需开支,又可以逸待劳打败入侵者。这里摘录的便是其中的《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奏折。汉宣帝起初担心这样做会在军事上陷于被动,给敌人以有利之机。赵充国于是多次呈上奏章,详细说明屯田的十二个好处和出兵的十二个坏处,从空间地势、节省军费、粮草供给、心理变异等方面,分析屯田与守边的关系与利弊得失。汉宣帝每当收到赵充国的奏章,总是随即召集大臣们议论,听取他们的意见。刚开始时,赵充国的屯田主张只有十分之一二的人同意,后来增至一半,最后竟有十分之八九的人赞同屯田。

毛泽东对赵充国的事迹很感兴趣,他多次阅读《汉书》中有关赵充国的记载,并在其中许多地方画了旁圈,写了批注。例如丞相魏相说:“臣愚不习兵事利害,后将军数画军册,其言常是。臣任其计可必用也。”这段话毛泽东逐字加了旁圈,并在天头上连画三个大圈,批注:“说服力强之效。”赵充国坚持屯田的正确主张,终于说服了皇帝、丞相和几乎所有大臣,对此毛泽东表示了由衷的高兴。在反击西羌进犯的时机和策略上,赵充国的意见仍旧不被皇帝接受,反遭责斥。赵充国以国家、社稷利益为重,一再上书陈述理由,最终皇帝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

1957年夏天的一天,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游泳池边和历史学家周谷城谈心。毛泽东拿起一本线装《汉书》,翻到《赵充国传》中有关主张在西北屯田的那一段,称赞赵充国“很能坚持真理,坚持正确的主张”。赵充国关于屯田的主张,开始时只有十分之一二的人赞同,由于赵充国的坚持,终于获得了十分之八九的人的赞同,这是可以理解的。毛泽东说:“真理要人接受,总要有一个过程。无论是过去历史上或现在。”(见周谷城《回忆毛主席的教导》,收入《毛泽东同志八十五诞辰纪念文选》,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一般总要经过多次反复,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才会使这种感性认识发展为理性认识。历史上,真理起初不在多数人手里的例子是很多的。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到最后必然被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历史趋势,但当时他们只是少数。哥白尼、伽利略、达尔文等科学家,他们的学说都在很长时期内不被人们所承认,当时他们也是少数。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刚成立的时候只有几十个党员,但是这几十个党员却代表了真理,代表了中国的命运,这几十个人的星星之火,后来终于燃成了全国的燎原之势。赵充国主张屯田起初不为人理解时,他没有气馁,没有因此轻易地放弃自己的主张。他以国家利益为重,说服了身边持异议的将军,又不断地写奏折,申述屯田的理由,最终得到了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后来的事实证明赵充国的主张是正确的,屯田兴边的实施,对于平息羌乱、保卫和开发西北边疆,都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