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致弟国荃书

致弟国荃书

时间:2023-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毛泽东认为曾国藩在近代许多人物之中,“独得本源”,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毛泽东青年时代提倡精神革命,主张改造国民性,唤醒民众关心国事的热情,从而达到富国强兵再造中华的目的。青年毛泽东将曾国藩的这段经验之谈奉为金玉良言,是有道理的。曾国藩知道,弱点是成功的大敌。这一点,也成为青年毛泽东曾经奉为行动的信条。这些都充分表现了青年毛泽东勇于探索、勇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勇于改正前非的科学精神。

67.致弟国荃书

(清)曾国藩

来书谓意趣不在此,则兴会索然。此却大不可。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我生平坐犯无恒的弊病,实在受害不小。当翰林时,应留心诗字,则好涉猎他书以纷其志;读性理书时,则杂以诗文各集以歧其趋;在六部时,又不甚实力讲求公事;在外带兵,又不能竭力专治军事,或读书写字以乱其志意。坐是垂老而百无一成。即水军一事,亦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弟当以为鉴戒。现在带勇,即埋头尽力以求带勇之法,早夜孽孽,日所思,夜所梦,舍带勇以外则一概不管。不可又想读书,又想中举,又想作州县,纷纷扰扰,千头万绪,将来又蹈我之复辙,百无一成,悔之晚矣。

——选自《曾国藩全集》

[评点]

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职。曾创办湘军,成为镇压太平军的主力。晚年推进洋务运动,与李鸿章合办江南制造总局。他是近代中国一位颇有影响、也颇有争议的人物。毛泽东青年时代对他敬仰备至,曾在1917年8月23日给黎锦熙的信中说:“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惟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进惧倾圮。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见《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毛泽东认为曾国藩在近代许多人物之中,“独得本源”,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毛泽东从曾国藩的治学方法、探求义理、修养身心、勤俭刻苦、用人之道、为政掌权、带兵打仗等方面的表现,得出独服曾国藩的结论。

所谓本源,就是倡学攻心,以礼治人。抓学术,抓人心,掌握了大本大源,这便是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秘诀。以镇压太平军为例,曾国藩以维护名教为号召,动员广大士大夫、读书人和“乡野老实之人”,踊跃参加湘军,并以中国传统的纲常伦理教育兵士。他看到大众对太平天国的迷信说教十分反感,便以此为由进一步煽动群众的不满。他改变清军旧制陋习,严格军风军纪,从而使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因此最终赢得了与太平军作战的胜利。

毛泽东青年时代提倡精神革命,主张改造国民性,唤醒民众关心国事的热情,从而达到富国强兵再造中华的目的。这也是他从曾国藩倡学攻心学说中得到的启示。

曾国藩是后期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治学、究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坚持读书和他“不说大话,不骛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的务实态度。不论军务多么繁忙,几十年来他坚持每天都要读古文,写日记,以此来总结和提高自己成就大事的修养。这里选录的是曾国藩给他的四弟家书中的一段,说的是他读书做人的一些体会。他以自己“坐是垂老而百无一成”的教训,希望弟弟引以为鉴。曾国藩的大半辈子是真的如他自己所说“百无一成”,还是一种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这里且不作评论。但他关于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全神专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话,却是千真万确的箴言。如果总是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总是见异思迁,没有恒心,那么什么事情都不会做好。

青年毛泽东将曾国藩的这段经验之谈奉为金玉良言,是有道理的。人们在求知问学的过程中,常常会碰到诸如学什么,怎么学,怎样处理博与约、中与西、普通与专门的关系,怎样看待分数之类的问题。我们如果一旦发现方向不对认识有误,应该立即进行调整。曾国藩知道,弱点是成功的大敌。他善于发现与总结自己的弱点,并且努力打败自己的弱点,表现了顽强的毅力。这一点,也成为青年毛泽东曾经奉为行动的信条。毛泽东1915年6月25日在给湘生的信中说:“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质之吾兄,以为何如?前者已矣,今日为始。昔吾好独立蹊径,今乃知其非。学校分数奖励之虚荣,尤所鄙弃,今乃知其不是。尝见曾文正家书有云:吾阅性理书时,又好作文章;作文章时,又参以他务,以致百不一成。此言岂非金玉!吾今日舍治科学,求分数,尚有何事?别人或谓退化,吾自谓进化也。”(见《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这里列举了两个例子,一是“昔吾好独立蹊径,今乃知前非”,一是“学校分数奖励之虚荣,尤所鄙弃,今乃知其不是”。又说:“前者已矣,今日为始。”这些都充分表现了青年毛泽东勇于探索、勇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勇于改正前非的科学精神。毛泽东活到老学到老,他博洽多闻,“基础甚厚”,颇受曾国藩的影响。曾国藩在这封信中谈到的治学经验,对今人仍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