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勃“高才博学”
毛泽东对唐诗爱好的面非常广。初、盛、中、晚各个时期几乎都有他喜爱的诗人和诗作。为了条理清楚,我们先从初唐诗人王勃讲起。
王勃,字子安,是初唐时期很有名气的诗人,与卢照邻、杨炯、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毛泽东很欣赏他的才华。
1916年12月9日,还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毛泽东,在给老师黎锦熙的信中讨论德、智、体三者关系时,便以王勃为例,说:“王勃、卢照邻或早死,或坐废。此皆有甚高之德与智,一旦身不存,德智则随之而隳矣!”后来他在1917年4月1日《新青年》3卷2号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再次提到王勃。
大约在1958年或1959年,毛泽东一次在读《初唐四杰集》时,在王勃的《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一文的标题前画着大圈,并写下了一条长达一千多字的批注。他在文下写道:
是去交趾(安南)路上作的,地在淮南,或是寿州,或是江都。时在上元二年,勃年应有二十三、四了。(1)
因此,他认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应是二十四、五、六”,而不像有些人说的是“十三岁,或十四岁”。他还写道:
《王子安集》百分之九十的诗文,都是在北方——绛州、长安、四川之梓州一带,河南之虢州作的。在南方作的只有少数几首,淮南、南昌、广州三地而已。广州较多,亦只数首。交趾一首也无,可见他并未到达交趾就翻船死在海里了。(2)
他还批写道:
他作过英王(当为沛王,引者注)李贤的幕僚,官“修撰”,被高宗李治勒令驱逐,因为他为诸王斗鸡写了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在虢州,因犯法,被判死,遇赦得免。(3)
毛泽东还批写道:
这个人高才博学,为文光昌流丽,反映当时封建盛世的社会动态,很可以读。这个人一生倒霉,到处受惩,在虢州几乎死掉一条命。所以他的为文,光昌流丽之外,还有牢愁满腹一方。……为文尚骈,但是唐初王勃等人独创的新骈、活骈,同六朝的旧骈、死骈,相差十万八千里。他是七世纪的人物,千余年来,多数文人都是拥护初唐四杰的,反对的只有少数。(4)
他接着赞赏道:
以一个二十八岁的人,写了十六卷诗文作品,与王弼的哲学(主观唯心主义),贾谊的历史学和政治学,可以媲美。都是少年英发,贾谊死时三十几,王弼死时二十四。还有李贺死时二十七,夏完淳死时十七,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5)
最后,他又从王勃的生平经历、年轻有为和英年早逝写下了一段感想:“青年人比老年人强,贫人、贱人、被人们看不起的人,地位低的人,大部分发明创造,占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他们干的。百分之三十的中老年而有干劲的,也有发明创造。这种三七开的比例,为什么如此,值得大家深深地想一想。结论就是因为他们贫贱低微,生力旺盛,迷信较少,顾虑少,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说敢干。如果党再对他们加以鼓励,不怕失败,不泼冷水,承认世界主要是他们的,那就会有很多的发明创造。”
王勃曾写有《秋日登滕王阁饯别序》一文。此文用骈体写成,全以严谨的对仗、和谐的声律、精美的语言来描写湖光山色,曲折地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他在其中写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毛泽东读后,就用笔在这些句子后面画上圈。
除了文章,毛泽东对王勃的诗歌也很喜欢。在他读过的一本《注释唐诗三百首》中,他对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表现出由衷的喜欢,在其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二句诗下,连着画了三个圈,并在天头上批写道:“好”。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王勃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如下: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0世纪60年代初,有一天毛泽东与毛岸青、邵华一起交谈,不知不觉谈到了唐代的诗人。在谈到王勃时,毛泽东的兴致来了,不禁赞道:“王勃年轻有为,才高学博,为文光昌流丽,二十几岁就写了十六卷诗文作品,就可惜死得太早了。”
据毛岸青和邵华回忆,毛泽东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很喜欢,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尤为欣赏。
在交谈中,毛泽东发现儿子和儿媳十分喜欢王勃的《滕王阁序》,很是高兴,一边背诵着其中的佳句,一边作评论。在谈兴浓烈之时,他坐到案前,挥动中楷羊毫,悬腕写下了《滕王阁序》中的千古名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写完以后,他就送给毛岸青夫妇。邵华双手接过,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
“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在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第一书记恩维尔·霍查的电文里,曾引用过王勃的诗句。他说: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阿两国远隔千山万水,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我们之间的革命的战斗的友谊,经历过急风暴雨的考验。(6)
王勃以外,宋之问也是初唐著名的诗人,他与沈佺期都以律诗得名,并称“沈宋”。毛泽东对宋之问《灵隐寺》一诗中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二句似乎特别欣赏,曾加以抄写过。
【注释】
(1)《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7—9页。
(2)《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7—9页。
(3)《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7—9页。
(4)《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9—11页。
(5)《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9—11页。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15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