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的恩情多种多样:养育之恩、救命之恩、知遇之恩、教诲之恩……但最大的恩情莫过于中国共产党拯救民族危亡、解人民于水火,为人民大众求解放、谋幸福之恩,可谓比天高比海深,得到全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戴。
大凡施恩者既有类型的不同,更有不同之目的。
有一种施恩是出于怜悯之心,是不图回报的,韩信为布衣时家贫,而他心怀大志,不屑做工务农,曾在友人家寄食为友妻所忌,不得已拿个钓竿在河边钓鱼,饭食无着,有一漂母怜惜而给食,韩信很是感激,说:“吾必有以重报母。”漂母怒道:“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当今社会这种不图回报扶危济困的事例俯拾皆是,诸如舍身救人,捐赠救灾,资助失学儿童、贫困大学生,资助治病,义务服侍老人、收养孤儿、弃婴等。他们这样做的初衷并不认为是一种施恩,而看成是一种社会责任。因此,他们的这种善举是纯真的、无私的,是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人性的美德。他们这样做了,便会感到一种内心的愉悦,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才体现了人生的价值,活着才算真正的有意义。
有一种施恩是出于义愤,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用现时的话说叫见义勇为。《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解救金家父女就是一个典型。在现代社会中不乏司法救助,比之封建社会的鲁莽汉子用拳头解决问题当然要文明、理智得多,符合法制社会的行为规范。这种施恩自然不会想到事后要任何回报了。
有一种知遇之恩也很纯洁、高尚。家喻户晓的桃园三结义,刘备看准了关、张二人武艺高强,能为他所用而与之拜把子。同样,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更是看准了他的旷世之才,能为他匡扶汉室发挥作用而礼贤下士、冒雪登门的。这样的知遇之恩促使了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竭尽全力辅佐他的蜀汉事业,是谓“士为知已者死”。这种知遇之恩中极易带有不顾政治倾向的盲从性,是不值得提倡的。
有一种施恩者带有某种企图,是别有用心,甚至可以说是包藏祸心的,吕不韦于异人就是如此。秦昭王四十二年,异人(子楚)为秦质于赵,秦数攻于赵,赵不甚礼子楚……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于是重金资助异人广交宾朋,又重金贿赂华阳夫人,为异人多方游说,使其得立为嫡嗣,是为子楚。秦孝文王元年子楚上台,是为庄襄王。其先,吕已将有孕在身之姬赠异人。庄襄王在位三年崩。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为相国,号称“仲父”。至此,吕不韦施恩于异人的目的达到了,开始收取回报了。但让他始料不及的是结局并不好——被儿子逼得饮鸩而亡。大概这就是古人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统统都报。吕不韦在异人身上下功夫,在他处于困境时帮助他,是利用他来窃取秦国啊!下场可悲,却是咎由自取。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受人恩惠应当感恩戴德,知恩必报是做人的基本。韩信功成名就后不忘漂母就食之恩,赐以千金。此前,蒯通曾三番几次力劝韩信背汉自立,韩信不干,说:“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背义向利乎?”韩信怀着感恩之心,为刘邦打败项羽倾尽全力,刘邦承认:“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就没有淮海战役的胜利。形象地说明了老百姓与共产党的血肉联系,共产党是施恩者,人民对于共产党同样也是施恩者。共产党正是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才能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古往今来,多数感恩者是能做到知恩报恩的,但恩将仇报者也不乏其人,民间此类事例不少。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出现面对跌倒的老人、途遇发病者、车撞的而不能伸手相救呢?皆因诸多顾忌而不敢上前,其中最主要的是担心遭诬陷,好心没有好报。恩将仇报者要算古代的帝王了,刘邦是最著名和恶毒的一个。著名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就出产于他刘氏名下,死在他手下的韩信、彭越、英布……应该都是冤死鬼。后世的许多帝王效法于他,冤死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总之,施恩不能图报,感恩之心却万万不能没有。人类社会朝着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的境界前行,更应相互关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家都多一点公德、美德,多给别人一点帮助,养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谐共生,和谐共存。
2001年10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