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诗的规范性

诗的规范性

时间:2023-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吕进先生在《诗,生命意识与使命意识的和谐》一文中写道:“在美学特质上,诗是多元归一的,具有同一的规范性构成。(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向度的诗延续了‘归来者'拓展的路向。这些诗关注时代的社会,有较强的社会性内涵。诸如艾青的《归来的歌》、白桦的《阳光,谁也不能垄断》、牛汉的《温泉》、流沙河的《故园九咏》,这样的名作,已经不复出现。数量的增多并没有导向质量的突破。原因是较多的诗只在生活的表层上徘徊。诗

吕进先生在《诗,生命意识与使命意识的和谐》一文中写道:“在美学特质上,诗是多元归一的,具有同一的规范性构成。(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向度的诗延续了‘归来者'拓展的路向。这些诗关注时代的社会,有较强的社会性内涵。诸如艾青的《归来的歌》、白桦的《阳光,谁也不能垄断》、牛汉的《温泉》、流沙河的《故园九咏》,这样的名作,已经不复出现。数量的增多并没有导向质量的突破。原因是较多的诗只在生活的表层上徘徊。诗只靠时髦的题材和词语的转换去求新是极不可靠的。诗需要诗人关注外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20世纪)80年代的另一个向度的诗继续了‘朦胧诗'人拓展的路向,但在‘pass'声中丢抛了‘朦胧诗'的社会性内涵和理想主义色彩。先由‘朦胧诗'强手杨烁和江河起始的追古寻根诗;但在诗坛上的时间短暂,很快就被‘凡俗'所取代。两个小潮是‘朦胧诗'之后的雅化和俗化的归趋;其特征是推崇生命体验和超越生活表象而进入人的生命的深层世界。这种追求无疑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如果说,(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新诗是对历史的反思,是通过‘说真话,抒真情'去恢复诗与时代的联系;那么,(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新诗就是对自身的反思——探索与时代保持联系的特殊轨道;将生命体验对象化,将审美视点内在化,这是对特殊轨道的深入把握。(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吕进诗论选》,第13413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