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审艺的心灵在人间

审艺的心灵在人间

时间:2023-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句话,吴冠中之审艺的心灵永远留在我们心间。故而,今特撰此文,以纪念这位永远忠于自己“心艺”的人——吴冠中。①225艺术家敢于一以贯之审艺地坚持探索和表现自己的艺术见解和成果,是值得尊敬与学习的。三是着力于审艺的探求与实在表达。无论其是内在的意蕴,还是外在的视觉形式都会让观者在艺术的范畴沉思。可以说,吴冠中的艺术个性是中国20世纪至21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最突出的学术性艺术。

“他走了,留下了脚印。”[2]247吴冠中先生在2009年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这似乎就是他自传的最后结论。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吴冠中(1919—2010)先生故去一年了;距2006年12月12日下午,我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的“吴冠中2006年新作展暨艺术教育研讨会”上作题为《画载心,心有寄》的演讲也有近五年的光景。说实话,要不是2011年6月23日下午,“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的婷婷女士王,来电话邀请参加纪念吴冠中先生的活动——“专家对话——解读吴冠中”,我并没有觉得吴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因为,在我平素的讲课或者演讲中,时常会借用并展示他的作品,或叙说他的艺事。一句话,吴冠中之审艺的心灵永远留在我们心间。

细细想来,说起吴先生我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没有在吴先生健在时去就自己的艺术认知单独讨教吴先生。因为,从我的艺术观念——审艺学[3]视野看,吴先生的艺术活动及其成果,就是审艺的反映和实证[4]。2006年12月12日下午我在演讲中当我这么界论时,在场的吴先生听后没有异议。于是,我一直想找一个恰当的时间,就“审艺学”的概念、观念、价值等请教于他。然而,意愿终未了,成了一个无法补救的学术遗憾。故而,今特撰此文,以纪念这位永远忠于自己“心艺”的人——吴冠中。加之,我个人是喜欢和尊敬:他的为人、为艺、为文。

纵观吴先生的绘画创作历程,是可以用“远离视觉经验的观看与表达”来结论的。做出这个结论的依据,一是因为他有独特的观看视点。此由《吴冠中画语录》一书中所载的40余幅代表作所证明。无论是《墙上秋色》(墨彩,1997)、《双燕》(墨彩,1981),还是《野草》(油画,2008),这些由他亲自选入书中的作品,揭示了他异于人的艺术观看视点。他有独特的艺术观看视点,是他的主张使然:“我深深体会到‘培养慧眼’远比‘训练巧手’更重要。”[5]19

二是因为他有不怕打击的个人化理念转化表现方法与成果。他在87岁时撰文说:“我永不愿吃回头草,唯想拓新路,路漫漫其修远兮,拓自己的路何其艰苦,这艰苦,如今伴我度过一年少于一年的晚境,实是我生命的真正支撑者。”[6]也正因如此,虽然他说自己“长年遭受批判、打击”,还是依然审艺地持续表达着“赤裸裸”的自己之艺。[7]他的艺事心路印证了他自己的观点:“画家,那是路边的野草,被人践踏而仍吐出晶莹的花朵。”①233我很钦佩吴先生的人生情怀和艺术胆识。温读他在1949年2月15日写给他的老师吴大羽(1903—1988)信中的一些话,是可以知道他为何敢于做艺术之形式主义“恶棍”的缘由了。他说:“艺术的学习不在欧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师们的画室;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的心底。”①225艺术家敢于一以贯之审艺地坚持探索和表现自己的艺术见解和成果,是值得尊敬与学习的。

三是着力于审艺的探求与实在表达。这表现在:他对既定艺术范式的走出与自我艺术法的建立。仅从他2006年以汉字为表现题材创作的系列作品便说明了这一点。记得当时在展厅面对《黄河》《驰骋》《情投意合》《妈妈》《囚》《炼丹》《羊肠道》《霸王不别姬》等作品时,有人便议论说:“这是书法?”“还是装饰画?”其实,这些就是他超越惯常所谓“审美”范畴的“艺术作品”。无论其是内在的意蕴,还是外在的视觉形式都会让观者在艺术的范畴沉思。也正是因为吴冠中是在不断地对“艺术”独立思虑——艺术形式论[8]“艺术贵在无中生有”“风筝不断线”“要艺术不要命”“笔墨等于零”[9],才铸成了他的人生成就,才让他在中国当代美术历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可以说,吴冠中的艺术个性是中国20世纪至21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最突出的学术性艺术。仅从他出版的文献看,文本类型达70余种,有思想的著述达100多万言,这在中国当代艺术家群体中是少有的。[10]这些也是他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艺术智慧遗产。

我在面对吴先生时,总是认为他是“寄寓和守候自我性灵”的一个人。我想这是因为:其一,他总是心有所寄。其所寄是既多又少。多,是多在他关乎人生和艺术之道与理、事与情、意涵与形式诸方面;少,是少在他一心守候在艺事之情上。他曾说:“人生只能有一次选择,我坚持向自己认定的方向摸索,遇歧途也决不大哭而回,错到底,作为后车之鉴。”[11]241并不断地反思和追问自己之艺术行为的价值:“鹿死于角,獐死于麝,我将死于画乎?”①235事实证明,他是活于画。许多学贤,以及我于今天撰文纪念他,也源于此。他是实践了他心中的理念:“真正的从艺者应皆是殉情人。”①232他的确是一个有情和敢于殉情的人。他反复画墙上秋色,反复表现江南水乡题材,是以画寄于情;他不断抒写散文,是以文字寄于情;他老来以汉字为题材,是综合绘画与文字一体化地无间性地寄于情。我曾将吴先生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作品系列称为“人生关键词表现”题材系列。其《母亲》《情投意合》《比翼》《囚》《羊肠道》《墨海银丝》《炼丹》《横站》等作品链接起来,不就是构成了一个“人生关键词的心语视觉表现”系统吗?面对我这样解读这些作品时,先生当时没有否定。用他的话说,他于这些作品里表现的是“情脉与拥抱”和“汉字春秋”。①243我喜欢读他的文章、看他的新作,就在于能够直接地感知他的情思,并获得润心之乐。

其二,他于作品中展示的是非单纯的技术。从美术技术学的视点看,吴冠中先生的系列绘画作品是有自己的技术体系和难度系数的。比如,他说“黑、白、灰是江南主调,也是我自己作品银灰主调的基石,我艺术道路的起步。而苏联专家说,江南不适宜作油画。银灰调多呈现于阴天,我最爱江南的春阴,我画面中基本排斥阳光与投影,若表现晴日的光亮,也像是朵云遮日那瞬间。我一辈子断断续续总在画江南,在众多江南题材的作品中,甚至在我的全部作品中,我认为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是《双燕》。横与直、黑与白的对比美在《双燕》中获得成功后,便成为长留我心头的艺术眼目。”[12]229从这里一方面,是可以充分看到吴先生对于画面处理的技术层面的思考,另一个重要方面,却是看到他画技之外的思维空间。他的绘画作品、文字作品所表现的皆是“画眼看世界”的情思内容,而非单纯得只是物化的技巧。①213他说“当人们掌握了技巧,技巧就让位于思考”①205。“似乎文思在指引我造型之创新”[13]。“众技皆求归于艺”①36。如此,才有了他把“画了一幅原野山岭,题名为《母亲》,有人以为弄错了画名,没错,怎能错认母亲”①203。我想,吴冠中先生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就是他独立揭示的系列艺道、术理与情思和作品。为此,我们可以称他为“不是之是的宗师”。“不是”,是说他不仅仅是一个油画家、国画家或散文家、美术教育家、艺术思想家。“之是”,是说他又是一个实在的有成就的油画家、国画家、美术教育家、作家、艺术思想家、学者。也就是说,他是具有多元角色与价值创生的一个大家。首先,他是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他主张“叛逆性的师承也许是真正的师承”①100。以及“造型艺术中最直观的教学关键:眼睛教眼睛”①159。他认为“若师只以定规之技授徒,陈陈相因,易流于宗派与程式,束缚了后学者的发展”;他认为“美术院校只是苗圃,绝不可能是艺术家的速成班,不要培养侏儒”[14]106。对当年学生批斗他的行为,他说他的教学“是毒还是营养,如鱼饮水,冷暖自知”①227。辩证地看,如果吴冠中没有自己教育教学的一套东西,学生想批也批不成。同时,如果他没有自己的教学贡献与特色,以吴先生的个性也不会说出“是毒还是营养,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话来。其实,我们从吴先生以尊敬口吻谈论他的老师苏弗尔皮(Jean Souverbie,1891—1981)教授的言论中,是可以逻辑地知道他自己的为师之道、作师之法。吴先生说:“他(苏弗尔皮)的观点影响了我一辈子,我进而明悟大路与小路作品与画幅大小无关,与题材本身的身价贵贱无关,而命悬于感情的真伪与质量”①158。我不是他教授过的体制内的学生,但每每读他的书、看他的画、听他演讲,都是很获教益的。比如,他说:“突然,我有了一个构想,我想挑选几位我教过的有才华而肯钻研的学生,为他们组织一次展出,作品要出色,而且不得像我,甚至有背叛意味,我赞扬‘叛徒画展’。‘叛徒’是贬词,但艺术上,继承而后叛逆,是艰巨的创新”①100。这些思想对做教师都是有很深的启示教益价值的。做大学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独立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及有一套自己个性和风格的教学实施方法。也只有把这二者结合完好的教师,才能成为教育家。其次,他是有独立思想和自我艺术语汇系统的画家。这一点是他被大家公认的贡献与价值所在,也是他永远“活着”的原因所在。“艺术是感情的事业,大路、小路是作者从艺一生的回顾与概括,而非解剖刀剔分骨肉的机械行为”①158。他认为:“艺术之成长大都依凭漫长岁月的艰苦耕耘,‘大器晚成’是艺术成熟的普遍规律,王母娘娘的蟠桃三千年成熟,倒像是揭示了艺术创作的规律”①234。一句话,吴冠中是用脑与手同时发力而创生艺术作品的著名画家。最后,他是有思想并得以卓越外化的学者。长期以来,从事绘画的人,或者说多数从事艺术的人,多被世人看不起或被评价比较低,这除了他们对艺术的一些不了解和一些误解以外,的确与有的从艺者自身素养不高有直接关系。在2011年2月,当中国的艺术学成为独立学科门类以后,还有人说这样的话:“本来艺术就没有多少文化,这一下好了,脱离文学门类独立了只会更没有文化了。”需要说明的是:讲这话的人之水准是不高的。因为,其不知艺术本身就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不过,艺术人可以把这种不正确的话语作为一个警示也还是有益的。即,艺术人自己应该更加奋进努力地让艺术文化更厚重。从反思的立场看,在中国当今的绘画艺术界,只埋头画画的人是不少,在艺术品市场获利的画家也不少,然而具有学术性的画家的确不多,是学者型的画家就更少了。比较地看,吴冠中在人生、社会、民族、艺术、教育、中外文化等方面的思考与著述,的确算是他自己赋予了他作为学者的身份。由于是学者的思维与视野,因此,当许多人还仅仅在绘画域游走之时,他已经扩大了自己的思维空间和视界。如此,当他再论艺道谈艺理时,其见解往往是卓尔不群的。于是,有人就认为他叛逆,或不懂人情世故,进而时常让他处于边缘状态。也正因为他是学者,他便是坦然、自然地面对了那一切,并不断前行,直到自然的生命终结时。今天我们纪念他,对于他的学者身份与成就,是应该承认和好好研究的。因为,吴冠中作为学者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他长期思索、学习、探求、勤奋、研究的结果。当我们看到著名艺术家陈之佛(1896—1962)先生在1946年批阅毕一份当时作为公派留学考生——吴冠中(时不知其名)的“美术史”答卷后,[15]感其优秀而用毛笔细心抄录的故事,一方面,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了吴冠中后来的成就不是偶然得之的事情。另一方面,又对陈之佛先生感佩有加。老实说,我对陈之佛师爷这种爱才的师品是极为钦佩的。[16]诚如吴冠中多年后知道此事后深情地写道:“陈老关怀教育,关怀美术发展,真是一片冰心在玉壶,答卷人是谁无所谓,但对年轻人的水平和思想却视之如珍宝。这样的长者、贤者,我愿颂之为伟大的美术教育家。”[17]221吴先生的勤奋与遐思体现在他整个审艺心路历程中。他说:“我每次外出写生,总是白天作画,夜间才偶或写文,我的文是画道穷时的美感交种。”②205他通过对文学与美术之比较后说:“文学诞生于思维,美术耽误于技术,长于思维,深于思维的美术家何其难觅。”②244总之,对于吴冠中先生,我们观看他的视点应该多一些,探究他的成长与成就因素也要宽广一些。这样,我们纪念他,才能获得他更多的教益遗产,才能走更长远的艺术之路,才能延伸他的艺术理想。

其三,力戒成为“荣誉的囚犯”。我是主张一个人和一项事业,应该追求一定荣誉或荣誉感的。易言之,恰当地追求荣誉可以促进人的进步,可以促进事业的发展。但是,荣誉也是一把双刃剑——有正负之作用。吴冠中先生在论及画家的个人艺术风格时就清楚地揭示了荣誉的负面作用。“风格是可贵的,但它往往使作者成为荣誉的囚犯,为风格所束缚而不敢创造新境。……‘荣誉的囚犯’应是对文艺作家的警示,但获得了荣誉的作家还是易于沦为荣誉的囚犯。当作品成为商品时,画商们往往左右了作者的风格面貌。”②217我们从吴先生一年一年创作出新的作品形态或赋予作品新意涵时,就清楚他自己是力戒成为“荣誉的囚徒”的。尤其在晚年,他获得的荣誉达至极处。然而,他还是那样坦然和淡然行之艺事。他在2009年中国美术馆举办其捐赠作品展的前言中依然青春、清纯地宣言:“这里展出的,是其血淋淋的肝胆、心脏。”[18]248吴先生的艺术家不要成为“荣誉的囚徒”的思想,是具有长期的现实劝诫意义的。

综上所述,吴冠中先生用他自己的生命体悟和艺术智慧创造了卓尔不群的艺术之花,这审艺的馨香之花一直开放在人间,以至于此刻的我似乎分不清是“艺术大于生命”,[19]还是生命大于艺术了。我想,吴先生的生命与他的艺术是一体的,并永耀中华。还是吴先生自己说得好、做得好啊!他说:“人生大舞台,人人有谢幕时刻……无数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艺术家,最后不知所终,无幕可谢,但作品永远在人间闪光。”①214是啊,我们总是路过吴冠中艺术之花的怒放!

2011年6月26日于北京望尘园。

【注释】

[1]该文载于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编《吴冠中追思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2]吴冠中.《吴冠中画语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审艺学,是指研究人们对艺术领悟反映的系统学说。它包括对艺术自身的领悟与表现和对现实的艺术反映的系统研究。审艺本体性、艺术同一性、艺术可能性和艺术新生性,是审艺学构成的基本结构内涵要素。

[4]所谓审艺,就是指人们对艺术的领会。它包含着对艺术本身的领悟性认识、对艺术价值的判别、对现实的艺术反映、对个人命名创造艺术作品水平的判别等基本方面。审艺研究的重点内涵是人们如何去领悟认识“艺术”这个存在,以及人们如何将自己领会认识到的“艺术”予以创造性表现和传达。

[5]吴冠中.《吴冠中画语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6]吴冠中.吴冠中2006年作品年鉴(序)[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7]吴冠中.吴冠中画语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8]参见:吴冠中.绘画的形式美[J].美术,1979(5).

[9]参见:吴冠中.笔墨等于零[J].中国文化报,1997.11.

[10]参见:吴冠中.吴冠中画语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11]吴冠中.吴冠中画语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12]吴冠中.吴冠中画语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13]吴冠中.吴冠中2006年作品年鉴[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14]吴冠中.吴冠中画语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15]其留学试卷题目为:《试言中国山水画兴于何时盛于何时并说明原因》《意大利文艺复兴对于后世西洋美术有何影响试略论之》。

[16]因为陈之佛先生是我的博士生导师张道一先生的老师(1953年11月—1955年8月随之学习),故自我攀高枝尊称其为师爷。不过,从学统来说,又的确是这样的关系。

[17]吴冠中.吴冠中画语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18]吴冠中.吴冠中画语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19]吴冠中于2006年10月在纪念重彩画家祝大年时撰文说:“艺术大于生命。”(《祝大年绘画作品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