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乘机飞新疆。
天气真好,阳光真好,天空一片透明。看苍茫大地,辽远而壮观。
飞过河西走廊,看到祁连山的皑皑白雪。阳光下,山峦衬托白雪,分外鲜明。这是多少人赖以生存的高山水源,若无雪山,人将奈何?前段时间看过一个资料,过去30年,祁连山的雪线上升了1.5米。
过了祁连山,就看到浩瀚的沙漠。
坐飞机进疆,与坐火车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进入新疆,辽阔是第一感觉。有句话说,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国之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总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6,陆地边境线5600公里,周边与八个国家接壤,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2009年,新疆人口为2100多万人,其中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约为1100万人。新疆现有47个民族成分,主要居住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民族,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快到乌鲁木齐市,就看到了天山山脉。雪山,草地,森林,湖泊,农田,戈壁滩是大背景。一条条柏油路伸向远方,很远很远。
机场,起起落落的飞机,匆匆忙忙的行人。但是,仍然很空旷。天高云淡,望断雪山,不知西去何处,东归才觉西域远。我想起以前看过一篇小说,写的是解放军进疆时,一位小战士,面对晴空,面对旷原,面对雪山,面对清泉,有感而发地说:“新疆就是新!”
我们住进了新疆昆仑宾馆,是自治区招待所。
我们此行要去昌吉回族自治州。我们了解到,乌鲁木齐市与昌吉州正在推进一体化。在领导体制上,两市州正常的党委、政府之上,成立了一个乌昌党委,领导两市州的发展,决定重大事项。两市州的财政是一个大财政。
昌吉州地势南高北低,自南向北倾斜。属中温带气候区,为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具有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南部山区气候特征明显,北部沙漠性气候特征显著。年平均气温6.8℃,1月份平均气温为-15.6℃,7月份平均气温为24.5℃,极端最高气温39℃,极端最低气温-37.3℃。全年无霜期约155天左右,年均降水200毫米。现辖2个县级市、4个县、1个自治县:昌吉市、阜康市和玛纳斯县、呼图壁县、吉木萨尔县、奇台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州域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4个团场以及乌鲁木齐石化总厂、准东石油基地、玛纳斯电厂等一批中央、自治区所属企事业单位。
“昌吉”本为“仰吉”之转音,原系突厥语,涵义是“新”的意思。早在《突厥语大词典》和《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里都记载有“仰吉八里”(意为新城)这一名称。“昌吉”之名大致是由张堡、仰吉八里、昌都刺或昌八里等名逐渐演变而来。《阅微草堂笔记》或《西域水道记》里却说昌吉一名系准噶尔语(蒙古语),是“场圃”的音译,它原是一条河的名称。
西汉时,州境属西域36国之一的车师国,后车师国分前部和后部,昌吉即属车师后部,公元前102年,汉在西域设“使者校尉”时,汉军队便统治了这一地区。汉宣帝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在北庭(今吉木萨尔县)设戊己校尉,前后行政400余年。公元3世纪初至6世纪中叶,境内先后为高车、柔然、突厥、西突厥铁勒部等部族游牧驻地。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设庭州,辖金满、轮台、蒲类、西海四县,相当于今昌吉州的大部分地区。武后长安二年(公元702年)设北庭大都护府,辖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大地区,谱写出古西域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宋时,州境先后属吐蕃、回鹘汗国。元宪宗初年(公元1229年),在州境内设“尚书省”,后元国势颓败,西域各自为政,属察合台汗国。公元1697年,清康熙灭噶尔丹部,随归清朝。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属伊犁将军管辖,后乾隆在迪化设镇迪道,辖州境大部,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新疆建省,昌吉州大部归迪化府。
昌吉州距离乌鲁木齐市30公里,距离机场20公里。总面积73730平方公里,总人口157万人,其中兵团人口35万人。总人口中,汉族占75.2%,少数民族占24.8%;少数民族中回族最多,占13%。现辖两市一区五县和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其中奇台县和吉木萨尔县,多年以来迁居的甘肃人占到90%以上。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450多亿,一般预算收入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37元,在全疆各地市州中最高。
昌吉州地处“天山北坡经济带”,整体条件在全疆是最好的。全州有耕地660万亩,农业条件极为优越,以小麦为主,粮食商品率占全疆的30%以上。其中,所辖的奇台县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昌吉州也是牧业发达地区,牧业占大农业的50%;日产15公斤以上的优质奶牛有17万头,肉制品产量占全疆的30%,禽蛋产量占全疆的40%,鲜活产品占全疆的60%;订单农业达到80%;我国番茄主产区之一,产量占全疆的60%,而新疆又占亚洲的20%。棉花、葡萄也是重要支柱产业。农业机械化水平是新疆最高的。
2000年以来,国家的援疆政策也发挥了重大作用。福建、山西对口支援昌吉州,10年累计援助40多亿元。
昌吉州近年对教育结构作重大调整。村上不办小学,乡上不办初中,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
2010年5月1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