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黄土高坡到黄海之滨

从黄土高坡到黄海之滨

时间:2023-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1年06月19日中午12时12分,我们从兰州火车站上车,乘坐k174次列车,赴山东学习考察新农村建设。经过26个多小时,我们于06月20日14时46分到达济南火车站下车。我们来到了济南,这是山东省会城市,地处黄海之滨的胶东半岛内陆,也是目前全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之一。趵突泉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它是泉城济南的象征与标志,与千佛山、大明湖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

2011年06月19日中午12时12分,我们从兰州火车站上车,乘坐k174次(西宁—青岛)列车,赴山东学习考察新农村建设。同行共25人,其中:省委农工办4人,市州农工办10人,省级新农村试点县区11人。经过26个多小时,我们于06月20日14时46分到达济南火车站下车。山东省委农工办安排人接站,我们一行乘中巴车,住到济南南郊宾馆。

兰州火车站,是隶属兰州铁路局管辖的国家一级站,始建于1952年,位于陇海铁路、包兰铁路、兰新铁路、兰青铁路的交汇处,也是即将建成的兰渝铁路的起点。在陇海线,距离连云港东站1759公里;在兰青线,距离西宁站216公里;在兰新线,距离乌西站1912公里;在包兰线,距离包头站979公里。这些年来,我无数次到过兰州火车站,感受到它的繁忙;无数次从这里乘车,为了不同的事情,走向全国各地;也无数次以这里为起点,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近几年,兰州火车站变化很大,规模宏大,条件舒适,虽然人流不断增加,但服务质量不断提升,而且整体环境越来越整洁。昨天我们乘车时,人流蜂涌,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但仍然可以感觉到一种有条不紊。这也是时代的变化,人的素质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社会在不断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

在列车上,感觉更明显的有很多。回想起1980年,我第一次到外地求学,也是平生第一次坐火车,车票是7.5元的硬座票,那时我15周岁,上火车时蜂涌而上,在拥挤中就上车了。上车以后,就在每节车厢时窜来窜去地找座位,把所有车厢都串完了,也没有找到座位。于是,就在两节车厢之间的过道里,和其他没有座位的人一起站着,随着火车的“哐吃,哐吃”和大家一起摇晃。到后半夜,实在瞌睡的不行了,就钻到一个座位下,头枕着自己简单的行李,睡到了天亮。那里候,车票不对号入座,火车车次又少,所有的列车都是人满为患。现在与那时相比,虽然乘坐火车的人增加了好几倍,但列车车次增加的更多,而且列车的整体环境提升了好几个档次。现在,乘车都是对号入座,有票就有座,当然有时也会出现有票无座的现象,但毕竟是少数情况。还有,现在列车上卧铺增加了好多,出行的人们,大都有硬卧,每趟列车上软卧硬卧加挂了许多,买硬座票的主要是外出打工和上学的学生,但总的趋势是硬座车厢在逐渐减少,而且打工者和上学者买卧铺的越来越多。最为明显的是,现在列车的过道走道,再不会像以前那样,拥挤不堪,我们从5号车厢去12号车厢的餐车上吃饭,来去通行很方便。这些都说明,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条件改善了,人的素质提高了,出行环境优越了,一切都已经好起来了。

我们来到了济南,这是山东省会城市,地处黄海之滨的胶东半岛内陆,也是目前全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之一。我在1997年6月上旬到过山东,当时去过的城市是青岛、海阳、文登、威海、烟台,之后从烟台乘船去了大连,那次没有到过济南,以后也没有来过济南。虽然我没有到过济南,但我对济南还是有一些了解的,这又缘于给学生教过的课文《大明湖》,其中记忆最深的是大明湖的一副楹联:“三面荷花四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写大明湖风光的美丽,湖水的四周都是荷花,三面垂着杨柳;一城的山色有半城映照在湖中。这是山东济南大明湖铁公祠(祀明人铁铉)的楹联,作者不详。一说是刘凤诰的对联。刘凤诰(1760-1830),字丞牧,号金门,是萍乡市上栗县赤山乡石观泉村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后,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升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其后历任国子监祭酒、太常寺卿、内阁学士、兵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职。其间先后任过广西、山东、浙江等省的学政,充当过湖北、山东、江南等省的乡试正考官。乾隆皇帝很赏识他,称他为“江西大器”。

我在中学教书时,《大明湖》一文是初二下学期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我给两届学生共教过两次,因此记忆很深,现在是否还在中学教材中,并不知道。这篇课文选自刘锷的《老残游记》。《老残游记》是一部清末小说,共20回。全书以一个被人称为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为中心,通过描写他游历中的见闻,暴露了当时官吏的残暴昏庸,反映了作者同情民生疾苦的一面。鲁迅先生把它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研人的《二十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赞扬它“叙事状物,时有可观”。现在我还记得课文中的一些经典语言,如:“秋山红叶,老圃黄花”,表现老残沿途观赏的景致,色彩丰富、绚丽、充满诗情画意;“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紧扣“泉”、“杨”两个字概括出了济南的主要特点,不是江南胜似江南。还有课文中的三副对联,其一是“历下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介绍历下亭的古老和济南城历史悠久;其二是“三面荷花四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是脍炙人口的名联,巧用数字紧扣特点,介绍了大明湖和济南城的优美景色;其三“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舫穿藕花”,描写了古水仙祠一带的清泉、秋菊、画船、莲花,渲染了清幽冷寂的气氛。这篇文章的描写细致入微,清幽自然,内涵丰富,对我后来的写作习惯产生了较大影响。比如文中对芦苇的白描:“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其中“粉红绒毯”的作用太奇妙了,隔出了山和水、上和下,实景和虚影,也可以说连接了山和水、上和下,实景和虚影。只是有些遗憾,这次由于时间有些紧,同时还因为大明湖有重要接待,我们没有能够去大明湖。当然,留待以后也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住的南郊宾馆是山东省委、省政府招待所,占地2300亩,林木繁盛,鲜花层叠,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据说是我国大书法家舒同任山东省委书记时所建。我们在宾馆稍作休息,就抓紧时间去有“天下第一泉”之称的趵突泉。

趵突泉位于济南市中心区,趵突泉南路和泺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面积158亩,是以泉为主的特色园林。趵突泉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它是泉城济南的象征与标志,与千佛山、大明湖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2002年,有专家根据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考证,趵突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我国的商代,长达3543年。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古时称“泺”,宋代曾巩为其定名为“趵突泉”。亦有“槛泉”、“娥英水”、“温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发喷涌不息的特点。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泉源上奋水涌若轮,突出雪涛数尺,声如隐雷。”金代诗人元好问描绘为“且向波间看玉塔”,元代著名画家、诗人赵孟頫比之为“平地涌出白玉壶”,清代诗人何绍基喻之为“万斛珠玑尽倒飞”,清朝刘鹗《老残游记》载:“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历城县志》中对趵突泉的描绘最为详尽:“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隐雷,冬夏如一”。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则认为趵突泉是“海内之名泉第一,齐门之胜地无双”。

趵突泉水从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涌出,其最大涌量达到24万立方米/日,出露标高可达26.49米。水清澈见底,水质清醇甘洌,含菌量极低,经化验,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是理想的天然饮用水,可以直接饮用。“趵突腾空”为明清时济南八景之首。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18℃左右,严冬,水面上水气袅袅,像一层薄薄的烟雾,一边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边是楼阁彩绘,雕梁画栋,构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当地人称之为“云蒸雾润”。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出京时带的是北京玉泉水,到济南品尝了趵突泉水后,便立即改带趵突泉水,并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泉在一泓方池之中,北临泺源堂,西傍观澜亭,东架来鹤桥,南有长廊围合,景致极佳。泉东侧隔来鹤桥有望鹤亭茶社,专为游人提供用趵突泉水沏的香茶。

为什么济南的泉水这么多呢?我在园内特意买了一本介绍泉水形成的书,原来主要是与济南的地形结构有关系。济南市的南面是一片山区,是山东有名的千佛山;北面是平原,济南位于山区和平原的交界线上。这里的山区是由石灰岩组成的,而平原的泥土底下也隐藏着岩浆岩。山区的石灰岩大约是在4亿年前形成的,其质地比较纯,它以大约30°的斜度由南向北倾斜。石灰岩本身不很紧密,有空隙、裂隙和洞穴,能储存和输送地下水。地下水顺着石灰岩层的倾斜,大量地流向济南。成了济南泉水的水源。在平原下的岩浆岩,它的组织很紧密。所以地下水流到这里后碰到岩浆岩的阻挡就流不过去了。岩浆岩上又覆盖着一层不透水的黏土层,地下水就不能自由地流出地面。这些被拦阻的大量地下水凭着强大的压力,从地下的裂隙中涌上地面,就形成了这些著名的泉水,趵突泉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

园内还有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纪念馆,一进门口,就有郭沫若的题字:“一代词人”、“天下知名”。这也说明济南是一个人才辈出、文化深厚的城市,涌现许多以诗文名世的大家,如李清照、辛弃疾等。对李清照的词我也是比较喜欢的,记得较为熟悉的是:《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宋代女词人李清照(1084-1155),是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婉约词派代表。她早期生活优裕,金兵入据中原后,她流寓南方,境遇孤苦。她的词作,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词作在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我在园内书馆里面,买了一本《李清照全集评注》,是济南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2010年8月第三次印刷的,定价30元。

回南郊宾馆的路上,我们浏览了济南市容。看到了原来的体育馆,是鲁能队的主场,还看见鲁能队在训练;看到了新体育馆,2009年10月16日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在这里举行。印象中,好像主题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2011年6月2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