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字伯起,东汉名臣,曾官拜太尉等职。他一生做官,正直俭朴,保持清廉。《后汉书·杨震传》里,记载了杨震的许多事迹。他的公正廉洁,始终如一,从不接受私人的谒请。杨震任荆州刺史时,曾荐举王密为茂才(即秀才),王密被任命为昌邑县令。后来,杨震改任东莱群太守,赴任经过昌邑,王密“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用“暮夜无知者”的理由,劝杨震接受。震曰:
“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使“密愧而出”。
王密或许只是想要报恩罢了,但在杨震看来,荐举人才,是出以公心,不是私情,没有恩惠不恩惠可言,也就谈不上报答之说。如将公事化成了私人之间的恩怨,或掺杂了个人的恩怨,那就丧失了公正廉明的立场,那是杨震所不齿的。杨震律己如之严,须臾不离其“道”,正是“慎独”的典范。他心中有一个理的人格在。
《后汉书·杨震传》里,还记载了他的“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后来,他被调至中央朝廷,官至太尉,仍公私分明、为公忘私,以此持身,也以此处事。
看来,封建时代也有注意把好的家风传给后代,以保持清白,虽然在那个时代能这样做的人,是少之又少,有的说得好听,实际并不能做到。但是,杨震却做到了。
杨震的一生清和代代清,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也是很有意义的。可不是吗?有的人一生清廉,备受赞誉,可一旦逝世后,子孙们吵得不可开交,争着分存款,占住房,抢遗产,一点也没有兄弟之情,姐妹之谊,周围的人见了都摇头:“自己清白一生,可惜后代不争气!”有的人艰苦朴素,正直无私,且严格教育后代,子女也品质高尚,奉公守法。群众称赞说:“真是为世代清开了个好头啊!”也有人快到退休年龄时,乘机捞一把,而犯了罪,真是半世清白一朝毁。
这样的事例,我们也是见得不少!
由此我说,半世清不足取,一生清虽然不易但还不够,两代清以至世代清,才是我们努力仿效的。因为我们今天所从事的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是一两代人所能完成的。如果我们不能做到一生清,不能代代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怎么能把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这里有个问题,是值得我们老一辈的人注意,就是有些人对自己的子女,只注意从学业上要求,给他们灌输文化、知识,期望他们成名成家;而不注意在思想上从严要求,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使他们有优秀的品行。清朝郑板桥曾批评当时一些人:
“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做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子、置多田产。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
当然,我们的子女,也许和郑板桥说的并不一样。许多人是学业精,品行好,做到了又红又专的。但他的话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只有自己高风亮节,又以这样的标准去要求子女,才能把党的优良传统、优良作风一代代传下去,做到一代清,代代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