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吕岱传》篇中,记叙了这样一段故事:吕岱的好友徐原,“性忠壮,好直言。”每当吕岱有什么过失时,总能爽快公正无私地当面批评规劝。有人怕吕岱受不住,对徐原直陈人过的做法,有所非议,吕岱却赞叹说:“我所以看重徐原,正由于他有这个长处啊!”后来徐原死了,吕岱痛哭捶胸地说:
“徐原啊,我吕岱的益友!你现在死了,今后我还从哪里听到自己的过失呢?!”
为人耿直,是徐原的长处;而喜闻己过,则见吕岱的胸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最难得的,是在人与人之间,能形成一种“当面锣”“对面鼓”、以诚相见的好风气。从史书上能记载下这段文字,可见古人对诤友是肯定的,只不过没有今人更为珍惜而已。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生在世,结交朋友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社会人际交往,不论“结面”还是“结心”,都是人的情感表达方式,而对于人际关系的较高层次来说,还是古今中外共识的“知己”“知音”者,虽然也有古人所说的“结心”“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的含义,但更多的是诤友之谊。诤友之谊,是朋友中较高层次的情感,即在朋友之间敢于直陈人过,积极开展批评与反批评。陈毅元帅诗曰:“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有本回忆录中写道:当彭师长振振有词地向党伸手时,陈毅先请参加过长征的韩管理员“上课”,而后振聋发聩地大喝一声:“我看你变了,给上海这个染缸染得有点变黑了!”又联系自己过去在名誉地位上的缺点,启发他说:不要光看自己的伤疤多不多,还要看自己的缺点错误多不多。终于使这位傲气十足的师长打心眼里认了错。管新闻的魏副处长无意在报上泄露了机密,陈毅把他找来,当面“训得浑身发抖”。
与此同时,陈毅又主动承担责任,甚至向魏副处长赔礼道歉,陈毅这种既当严师,又作诤友,坚持与人为善,循循善诱,使彭、魏二人感动得流泪,高高兴兴地接受了批评。
可见,继承古人那种正直耿介的美德,树立敢于批评,乐意接受批评的好风气,这实在是建立崭新的人与人之间关系,是必不可缺少的诤友之谊。
人生中的诤友之谊,之所以难得、难求,并不是因为这种道德情感有什么特殊难以构建之处,主要的社会原由,是多次政治运动毁坏了这种可贵的人间真情,另一个原由是某些单位的正气不足,某些官员的影子不正,害怕直言批评甚至打击直言批评者,这是不正常的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张闻天作为理论家曾揭示了这样一条真理:我们不要怕没有人歌功颂德,因为这些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怕的是人家不敢向我们提不同的意见。这条真理推论之人际关系中,可以这样说,说漂亮话、顺耳话的朋友关系,是浅层次的道德情感关系;能直言批评,提出不同意见的朋友关系,是高层次的道德情感关系。
据说,现在有些人连半句批评的话也听不得,一批评就跳起来:“你还整人?”他们把过去在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下那种整人的做法,同今天改革开放时期的内部同志式的批评混为一谈,把正当的批评也视为打棍子。这种拒绝批评的不良风气,一害了自己,二贻误了工作,确实值得警惕。
古时候,齐桓侯初发病,扁鹊给他指出,他不以为然。待病发展到血脉肠胃,扁鹊再次指出,他仍认为“寡人无疾”。后来终于病入膏肓,无法救治,这是讳疾忌医的结果。我们倒不妨以齐桓侯为镜子,照照我们自己,且不可老虎屁股摸不得啊!
愿诤友之谊,成为人世间高尚的道德情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