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西北旅游时,发现在一条南北走向的峡谷里,西坡长满松、柏、女贞等树,而东坡却只有雪松。造成这种景象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是因为风向问题。每次漫天大雪时,东坡的雪总是比西坡的雪下得大而密。所以,西坡植被茂密,而东坡的其他植被都被大雪压死折断,唯独雪松,每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候,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树枝,就会向下弯曲,让雪滑落。无论雪下得多大,不受一点影响,雪松完好无损。
我们这一代人从计划经济过来,小时候听父母的话,做小绵羊;读书时听老师的话,当三好学生;工作时听领导的话,力争先进;还要建筑爱巢,培养子女……接受的教育是“永不低头”“永不言败”,否则就就是懦夫,就是孬种。因而成为一些人的做人准则,即使头破血流,也要坚持到底,决不低头。
其实,“学会低头”是一种人生智慧。面对外界的压力,雪松尽力去承受,当承受不了时,暂时弯曲一下,能屈能伸,刚柔相济,正是这种气度和风范,使松树经受了一场场暴风雪的洗礼,仍巍然屹立在山坡上。
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头就狠狠地撞在了门框上。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的狼狈样,笑着说:
“很疼吗?可这是你今天拜访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这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从此,富兰克林把“记住低头”作为毕生为人处世的座右铭,最终功成名就。而唐朝的柳宗元呢?他却并非如此。他严正刚直,抨击官场丑恶锋芒四射,结果遭到种种打击,在事业上却遭到严重挫折,还被逐出京城长安,贬谪到“荒蛮”之地的南方边境。到了晚年,他才有所感悟。因此,他说:
“吾子之方其中也,其乏者,独外之圆者。固若轮焉,非特于可进,亦可退也。”
弯弓是为了射出弩箭,屈肘是为了强力出手,而一时的低头,是为了长久的昂首。低头而不弯腰,这种低头时为了更远的行走,更高的飞翔。所以,这种低头折损不了我们灵魂的高贵,反而更衬托出心胸的宽广。但越来越浮躁的人们,真的很难撕下哪本不值钱的面子,甚至更有浅薄者,为了“面子”而争得两败俱伤。这种因小失大,实际上是虚荣心在作怪,也因为不自信而驱使。我们知晓:低头忍过眼前辱,仰首迎来天自高;我们明白:懂得适时低头的人,也将是笑到最后的人。
可不是嘛,淮南王韩信曾经低头,忍受胯下之辱;刘备曾经低头,三顾茅庐而恭请诸葛孔明出山;勾践曾经低过头,三年为奴,卑事夫差;新丰鸿门,刘邦曾经低头,低三下四,忍气吞声;司马迁曾经低头,“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
当然,一个人固然不能没有自己做人的准则,但一味“方正”、不会“圆通”,该“低头”的时候,不能“委屈”求全,就不能进退自如,陷入被动。只有硬度,没有弹性和韧性的钢材,称不上是好钢;负重前进的车轮,必须是圆形,还得加上润滑剂。我们在为人处世上,当从困惑中走出来时,就会发现,一次善意的低头,其实是一种难得的境界;低头也是一种能力,它并不是自卑,也不是怯弱,它是清醒中的一种反省。
孔子曰:“百行之本,忍之为上。”学会隐忍,适时低头,不是简单的逆来顺受,任人摆布,而是那些自我内心充实和无所畏惧者,对成就未来的高度自信,主动出击,甚至是经营人生策略的一种最高境界。
当低头时且低头的人,自有一番别样的胸襟,非凡的气度;有双洞察的慧眼,或者有确信谁笑到最后,谁才是真正胜利的胆略。苏轼在《留侯论》说:
“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这实在是做人做事一种大境界。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挫折与挑战,只有真正懂得一次善意的低头不是妥协,而是战胜困难的一种理智的忍让;低头不是倒下,而是为了更好更坚定地站立的人,才能得以克服危机,赢得胜利。这不是懦弱,也不是没骨气,而一种大智慧。强干、蛮干,只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当人生风雨来临时,我们应拥有雪松的低头智慧,笑着面对,坦然接受。如此,阳光与温暖自会—直垂青于你,或许我们的人生之路,会走得更精彩。因此,人,当低头时且低头,因为低头也是一种大智大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