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排毒拔罐疗法的常用技巧
在拔排毒罐的时候,经常会面对如何选取上罐部位的问题,在拔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提出以下几条,供实际应用时参考。
一、先在胃肠区上罐的措施
由于排毒拔罐疗法能将人体内的许多疾病活动起来,所以要求提供人体更多的营养和能量,提供更多的免疫细胞。但是,排毒拔罐疗法又不能为人体提供营养,这就要求人体的吸收功能尽可能的好。然而拔罐的患者往往胃肠功能不是十分好,而且经常胃肠有问题,甚至就是胃肠有病。在长期慢性病人的拔排毒罐过程中,就要求能够同时在胃肠区上罐,帮助胃肠健康起来,有利于拔罐疗法的进行。
许多人主要通过吃药的方法排除疾病,吃药主要通过消化系统吸收,若消化系统出现问题,则不能顺利地治病。当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应该先将消化系统医好,使身体恢复,增强排病的能力,这主要通过吸拔胃肠区来实现。
在吸拔胃肠区的时候,要注意罐口部位离左乳根稍微远一些,避免引起心脏的反应。因为有过连续拔胃肠区引起心跳加快的现象,虽然是病灶反应,还是尽量减轻为好。
二、增强患者自身调节功能的措施
在人体的经络中,奇经八脉如同自然界的湖泊,十二经脉如同自然界的大江大河。湖泊对大江大河起着调节的作用。当大江大河的水多的时候,流到湖泊储存起来;当大江大河的水少的时候,湖泊储存的水又会回流到江河中去。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脉,也起这样的调节作用:当十二经脉的经气过盛时,由奇经八脉储存起来;当十二经脉的经气不足时,由奇经八脉的经气加以补充。
治疗疾病和提高自己的健康状况,也应该加强自身的调节功能。这就要先疏通奇经八脉,因为奇经八脉中只有任、督二脉有自己的腧穴,所以要先疏通任、督二脉。
督脉中,大椎区在背腰的上部,尾根区在背腰的下部,热火在上,寒湿在下,一上一下,吸拔这两个部位对疏通督脉有很大的帮助。尾根区接近任脉,为了帮助疏通任脉,可在尾根区上罐。
任脉之中,前胸上部只有华盖区方便上罐,胸腹的下部可以选脐中区或气海区上罐,帮助疏通任脉。当然,也可以在任、督二脉上多选几个上罐部位。
我们也都知道,人体的神经细胞主要存在于脊髓之中,所以吸拔脊椎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的产生和流动,有助于增强各器官自我恢复功能的能力。
前述的由于患妇科疾病引起任、督二脉不通畅,致使身体内有气感或者感到体内有火烧的感觉,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先加强任、督二脉的疏通,在肚脐或气海区上罐。
三、减轻患者疼痛的措施
因为排毒拔罐疗法有痛、痒的特点,在进行治疗前要考虑尽量减少上罐对人们正常生活的影响,不要影响人们的行走、工作和劳动,同时又要考虑到把患者的疼痛感降到最低程度,然后确定上罐位置。
人的四肢用来工作、劳动和运动,尽量不要上罐;人的头部,头发密,范围小,也不宜上罐;人的胸腹,皮肉松嫩,上罐时疼痛较重,不宜先上罐。
人的背腰,肌肉平坦而且面积较大,背腰部上罐疼痛比较轻。各脏腑的腧穴皆在背腰,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在背正中的脊椎线上。各脏腑皆在背腰对应有相应的上罐区域,如肝区、肺区、脾区、肾区、胃区等。在背腰两侧轮流上罐,既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休息,又能减轻拔罐引起的疼痛。所以,人的背腰是排毒拔罐疗法的首选上罐区域。
如果先在前胸开罐,体内垃圾和病气在胸腹排出较多,引起的疼痛当然会比在背腰部开罐要重。先通过背腰部排出大部分体内垃圾和病气,减少体内垃圾和病气通过胸腹的排出量,就可以使拔罐的疼痛减轻。其他位置罐口部位的选择也要考虑这个因素。这也是为什么任、督二脉先疏通督脉较好的原因。
有的人腿上患有风湿痛,只在膝眼拔罐,刚开始觉得效果较好,可是拔了几天罐反而觉得不太好,这是因为刚开始拔罐时罐口部位局部的疾病被拔出来,所以感到有效果,其他部位的疾病还没有活动起来。当坚持拔罐几天以后,其他部位的病也活动起来,通过这个罐口部位向外排,患者就会觉得不太好,只有继续坚持拔罐,把经过这个罐口部位向外排的疾病都拔出去才会觉得真正好受。所以我们一般情况下都是先拔背腰,既不影响工作,又能减轻疼痛,在拔膝眼的同时,也拔肝区。
罐口部位容易产生干裂、疼痛;吸拔得不彻底时,结痂以后的皮肤上留下发红、发黑的痕迹消退慢;起罐以后,排病的力量减弱,使治疗的速度减慢。为了克服上述这些不足,可以采用起罐以后贴敷膏药的方法配合排毒拔罐。
起罐以后,将起了疱的罐口部位皮肤清理干净,再选择大小合适的膏药,按照贴敷要求贴上一贴。在下一次上罐前,将膏药取下来,将膏药上吸拔出来的脓都清理干净。在重罐结束,罐口部位的表面清理干净以后,再将膏药贴上去,一贴膏药可以重复使用多次,以后如此重复上罐。结合外敷膏药的拔罐方法可以保持罐口部位始终向外排病,而且罐口部位的痕迹也会减轻,当然也会减轻一些疼痛。针对不同的疾病,可以外敷不同的膏药。
应该根据病情选择不同药物成分的膏药,如果您没有特殊的膏药,可以选择有活血、化淤、止痛作用的膏药,但是不要用伤湿止痛膏,而是黑膏药。不用膏药也完全可以治愈疾病。我们介绍膏药,是为了克服上面所说的问题,并且可以减轻痕迹。
四、病气外排时的分流措施
人体的气血沿经络周而复始地运行,体内垃圾和病气外排也要沿着经络从罐口部位向外排。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垃圾数量也会增多,所患疾病也可能不止一种,如果只从一个罐口部位排出,可能拥挤不堪,需要吸拔的时间也长,严重时罐口出现红肿现象。特别是长期慢性病的病人,经常出现红肿现象。这种红肿现象许多人没有经历过,常常误以为是发炎、感染了,于是就停止拔罐。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可以在红肿的罐口部位附近,沿经络运行的方向,再开一个罐口,将体内垃圾和病气外排的通道增加一个。在拔排毒罐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个问题,需要采取分流的措施。
某个上罐部位排出的体内垃圾和病气较多较急,出现红肿现象时,在这个罐口部位附近增加罐口部位,以分散排出的体内垃圾和病气,我们将这个措施,称为病气外排时的分流措施。至于再在何处开罐,可以参考上罐区域图和经脉分布图,在同一经脉的循行路线上确定。如对于患腰间盘脱出的患者,应该同时在肠区(包括左、右肠区,结肠区)和腰中区、腰区上罐,减少从腰间盘处排病,减少腰间盘的负担。
五、心区后上罐的措施
患有中重度心脏病的患者,病因各不相同,治疗时应当先扫清外围病因。在疏通任、督二脉的基础上,再疏通肝、脾、肾、胃、肺区,将风寒和火毒的来源先清除,相应的经脉先行疏通,最后对心脏的体表皮部进行拔罐,心区是最后施治的部位,这是治疗心脏病应该遵守的原则。心区包括前、后心区以及左乳根部。不要使体内垃圾和病气都通过心区向外排,以免给心脏增加负担,这样做可以减少病灶反应。
六、上下同时上罐的措施
许多人所患的疾病中,既有风寒、风湿的成分,也存在火毒的因素,所以我们在上罐的时候,采用上下同时上罐的措施。这是因为火和热是向上走的,寒湿是向下走的。中医以胸膈为界分上下,我们也这样来分上下。在上罐的时候,胸膈以上上一罐,胸膈以下也上一罐。这样做的好处是不管是风寒、风湿,还是火毒,上下同时上罐,总有一个能起到较大的作用。当风湿重的病人吸拔时,容易出现晕罐的现象,这是因为风湿活动起来,向上走,寒气攻心所致。这时就应该在下部有一罐,起到排风寒,减轻晕罐的作用。同样的道理,对火毒大的患者,在上部上的罐排火毒,可以降低血压,起预防的作用。在以后的内容中,读者也可以分析出这样的上罐规律。
七、同时在脐中区及其四周开罐的措施
有一些女性患者,由于患有妇科疾病,比如患有子宫肌瘤,或者还兼有妇科炎症,在拔排毒罐的时候,可能出现体内发热的感觉,但是测量体温并没升高。随着拔罐的进行,热感逐渐强烈,一阵一阵地,令人十分烦躁和痛苦,煎熬一般。
有的男性患者腹部发凉,拔罐以后出现发冷的现象,也是在肚脐及四周上罐,在配合中药治疗以后,得到好转。
总结以上经验,如果患有妇科或男科疾病,在上下左右开罐的同时,也应当陆续在脐中区及其四周开罐,或者在尾根区及其附近上罐,避免因发热和发冷带来的痛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