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柔笔诉衷情凄切更委婉

柔笔诉衷情凄切更委婉

时间:2023-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当年,圣旨一下,也就等于宣判了柳永政治生命的终结。古代读书人,都是通过科举博取功名走上仕途,而现在前途已渺,柳永的痛苦可想而知。这样情凄意婉的好词自然会流传进宫,最终宋仁宗被感动了:柳永再次上京朝考,并最终取为进士,授予了屯田员外郎的官职。

柔笔诉衷情凄切更委婉

宋朝婉约派的大词家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父和两位兄长都为进士出身,可谓家境显赫,生活环境优裕,由于既有才学,又常出入酒肆歌楼,其艳词俚曲流传极广,故人们说凡有井水处皆能闻柳词。嗣后还传入了皇宫,尤其《鹤冲天》里的“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词句深深触怒了皇帝。因此当殿试之时,柳永的答卷呈览到了龙案,宋仁宗批曰:“且填词去,何用浮名。”在当年,圣旨一下,也就等于宣判了柳永政治生命的终结。

“学成文武艺,售与帝王家。”古代读书人,都是通过科举博取功名走上仕途,而现在前途已渺,柳永的痛苦可想而知。尽管他豁达开朗,以后词作大都署名“奉旨填词柳三变”,而其中的悔恨苦楚与惆怅却尽在其中了。而作于当时的《雨霖铃》就不能只当作一种纯情的男女情人的痛苦分别来理解了,实际应为作者借情人喻功名,表达他在得知御批之后,以柔笔凄切而委婉的表达方式抒发自己的哀情则更为合适了。因为古代诗词犹倡比兴的表现手法,而以爱情寄寓自己的理想情感的这一方式,自屈原的《离骚》开其先河以来名家辈出,如唐代张籍以《节妇吟》自明忠于皇朝的心迹,拒绝他人的拉拢和诱逗;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亦是以新妇试妆问夫婿的形式向张水部探听自己进士考试的取录与否,而后更有了梅妻鹤子的传说。这一切都可为之佐证。

词的上片,“骤雨初歇”,喻指政治的打击更为确切。“对长亭晚”,“都门帐饮无绪”指明了送别的地点。为何不在长亭送别,而在都门帐里呢?因为那长亭饯别之人都是高中的人,即使有些人今年未中下次还可再来,而被御批为“何用浮名”的柳永则是永无再试之期了,所以“无绪”为之同伍。但对功名——这位情人的执著仍是难以割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情此景是多么哀伤感人,更主要的是,今后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几句词里充满了词人的失落与惆怅,痛悔与悲愁。由此可见,上片是写别离京都时的场面与心情。

下片呢?作者则是设想了到家时的情景和以后的痛苦。“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为过渡句,既照应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属千古传颂的名句。俗话说,借酒浇愁愁更愁,但终有醒来之时,回想来京赶考,码头边父送子兄嘱弟,也有娇妻的脉脉顾盼,那时真是杨柳依依人踌躇,可现今这么落魄的归去,舍舟登岸时,恐怕不见一个人影,只有低垂的杨柳在寒风残月的霜晨中默然静立:“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至此,作者的沉痛情感则显得更为深切了:这次回了家呀,再也没有朝考的机会了,纵然自己满腹才华也无所用,这种深切的悲情能和谁倾诉呢?

全词虽然哀切痛悔,但并没有一点对皇上的怨愤,尤其是词作上借风情以诉衷肠,甚为得体巧妙,其情之殷,悔之切,盼之强,可谓感人至深。这样情凄意婉的好词自然会流传进宫,最终宋仁宗被感动了:柳永再次上京朝考,并最终取为进士,授予了屯田员外郎的官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