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开放力度的加大,听证制度作为体现工作的社会性、群众性的方式之一,逐渐成为风气。一时间,铁路和民航调价要听证,重大工程上马要听证……如今,环保听证也热了起来。这不,前些日子一件沸沸扬扬的事就是各地因为要调整水价,而在大开特开听证会。虽然老百姓对水价的调整意见不一,也提出了诸如“提价就能扭亏吗”等疑问,但涨价似乎不可扭转,结论最终也都是“涨”字。认真留意一下,凡是听证诸事,其结果几乎都一样——工程上马或涨价成功。这难免给老百姓这样的感觉:听证还是一个形式而已。
实际上,近年来,政府或相关部门在亲民化方面,确实做了大量的实事,也让老百姓得到了众多实惠。但有些举措似乎形式化了些,到头来可能落下无人喝彩的尴尬局面。
环保本身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就拿我国来说,虽然国家经济力量有限,但这几年在环保领域的投入和决心有目共睹。就拿与我们生活最密切的水资源来说,从量的约束到质的要求,涨价也无可非议。但一定要与听证联系在一起,倒没有必要了。
我这样说,并非说没有必要搞环保听证,而是说要注意避免让人们以为这是在走形式。环保听证好处多多,比如,能在社会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为创新环境保护理念、制度、机制提供一个新视角。成功的环保听证,可使人们更清楚地看到环保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反思自身环境行为、增强环境意识的机会和参与环保的平台,加深百姓在保护环境中的义务和作用的认识,促使人们从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参与环境监督、直接从事环保活动入手,为改善环境质量作贡献。
推行环境听证制度,也是公众参与环保的重要途径。我认为,环保听证不能局限于调水价等浅层领域,而应逐步深入到有关环保的方方面面。各部门和单位都有必要公开自己的环境行为,主动邀请公众参与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在内的各类听证会,使听证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环保听证就其本身而言,肯定是件好事。但好事要避免做坏,否则就是吃力不讨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