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弦最早叫全堂八角鼓,表演时还要有猜灯谜、绕口令、双簧、太平歌词、单弦岔曲,联珠快书、古彩戏法等多种技艺形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场曲艺联欢晚会。
“全堂八角鼓”很有讲究,分为吹、打、弹、拉、说、学、逗、唱。原来就是八旗子弟自娱自乐的一种休闲文化,他们还在排练场所悬挂皇上批准的演出执照,叫“龙票”,因而演出场所称为“票房”,演唱者称为“票友”。所以说文艺界最早的“票友”,就是这些弹唱八角鼓自娱自乐的八旗子弟。
八角鼓是单弦、岔曲、联珠快书的伴奏乐器之一,它来源于“八旗”,“八旗”制度是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在山海关外首创的户籍制度。
满族的人丁在平时从事渔猎生产,在打仗时就随军作战。那时三百人丁称为一“牛录”,设“佐领”;五个牛录为一“甲喇”,设“参领”;五个甲喇为一“护丁”,设“都统”,称为“固山额贞”。一固山,就是一旗。
明万历年间开始,努尔哈赤设了四正旗,到后来又增设了四镶旗,这就是满洲八旗。崇祯八年(1635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又分设蒙古八旗,崇祯十六年(1642年)再分设汉军八旗。这就是二十四个旗,也叫二十四固山。镶黄旗由皇帝爱新觉罗氏亲自掌管,加上正黄、正白,并称为上三旗,亦称内府三旗,其他为下五旗。
八角鼓的八角八面象征着八旗,八个侧面各有一副小铜镲,中间还夹着一个小铜片,这些铜镲与铜片就各指满、蒙、汉三旗,镲与小铜片总共是二十四个,意为二十四固山。
鼓外面蒙的蟒皮寓意为江山一统,鼓下系有丝绦编的如意盘长挂有双穗,企盼着五谷丰登麦秀双穗。挂穗的那个侧面,内里装了一个中柱,是为了手拿着得劲,这还有个好寓意叫永罢干戈。贴柱也是三个小铜片,从外面看不出来。穗子的颜色代表旗种,镶黄旗和正黄旗分别为杏黄和鹅黄,其他各旗所用的八角鼓,穗子颜色都与本旗的旗帜颜色相同。
联珠快书最适合表现两军对阵交锋和英雄消灭匪霸的故事。可惜好多节目的主人公都是死于非命,也就是横死,像《挑滑车》中的高宠是被砸死的,《李陵碑》里的的老令公是碰碑而死,《淤泥河》中的罗成死于乱箭穿身,《阴魂阵》讲的是刘金定归天,这样的节目不大吉祥,在走堂会时往往不符合主家结亲、做寿的喜庆主题。
因此我爷爷李子衡编了一个喜庆的联珠快书叫《赵彦求寿》,说的是《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赵彦十九岁时在地里耕田,一位名叫管辂的人会看相,发现赵彦聪明伶俐,但寿命不长,只能活十九岁,就如实地告诉了他。
赵彦回家后告诉父亲,他父亲非常害怕,让赵彦追上管辂求他设法相救。管辂知道天机不可泄露,就含糊地说:“明天你带上好酒和美味的鹿肉干到南山脚下,见到有两位老人在那下棋,你就用酒肉招待他们,然后就看你的造化了。”
第二天赵彦带上酒肉来到南山,果然见两位老叟正在下棋,赵彦就托盘而跪,两位老人下到中午时分是又渴又饿,就随手拿起酒肉来连吃带喝。棋一直下到傍晚时分,白衣老人发现了赵彦,一看便知来意就说:“寿数命中注定,是无法更改的。”这时红衣老人笑着说道:“食人酒肉,焉能无情。”于是拿出生死簿,将赵彦的阳寿十九岁的前面加了个九,这就改为寿活九十九岁了。您瞧赵彦这顿酒管得太值了。
这两位老人是北斗七星君和南斗留星君,“北斗主死,南斗主生”,他们是执掌生死的神仙。
再聊点儿闲话。从前生意人用的秤杆上面都是十三个星,来历就是南辰六星、北斗七星,后来为了警醒商人守法经营,在十三星的后面又加上三个星,就是负责封高官、享厚禄、延寿命的福禄寿三星。
老年间是十六两一斤,秤杆上就有了十六个星,这是为了警告做生意的,一旦缺斤短两就要遭报应,缺一两折福,缺二两折禄,缺三两折寿。现在破除迷信,做生意的也大都不信这个了。
京剧里也有这出戏,是个花脸的开场戏,和《大回朝》一样都是开场戏。剧场刚开戏的时候观众还没来全,前排是坐满了,后排只有中间有人,两边还没坐满,从台上往下一看就像个窝头的形状,演员就管这叫窝头座。《探阴山》过去也是开场戏,说起来还有个笑话。有个著名花脸演员马连昆,是富连成毕业的,很有本事,他演包公,天热,观众少,唱到“叫王朝,和马汉……”这句时,王朝要答应一声“有”,那天演王朝的这位演员太累了,站那睡着了没答应,演马汉那位一看补个台吧,就答应了一声“有”,这马连昆“葛攒”,就是有点儿犯损,他拿手一推髯口,指着马汉接着唱:“没叫你,我再叫一遍王朝哇呀呀……”把王朝吓醒了。
我爷爷李子衡编的这段联珠快书《赵彦求寿》失传了,我也不会唱。因为什么呢?它节奏太慢,到王府去唱还适合,后来堂会少了,这段也就没人唱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