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和药用真菌
开心问答
真菌是否能进行光合作用?
山珍猴头
著名的食用菌猴头的模样不像一把小伞似的蘑菇,而是毛茸茸的圆球状,类似一只猴子的脑袋,故得此名。猴头子实体近球形或椭圆形,茎基狭窄,肉质鲜嫩呈白色,干后呈乳黄或淡褐色,直径5~10厘米,遍体密布着肉质针状的刺,向下直伸重披,刺长1~3厘米,直径1~2毫米,视如毛状。因品系不同或受外界条件影响(如温度、湿度、空气、光照等),猴头毛刺有长有短,有粗有细,子实体幼小时的色泽也各不相同,但成熟后特征完全一样。
猴头不仅营养丰富,美味可口,还具有许多独特的药用价值。它可治疗胃溃疡、消化不良及神经衰弱等疾病,对贲门癌、胃癌、食道癌等也有较好的疗效。市售成药有猴菇型“太阳神”口服液及“猴菇菌片”。
野生的猴头长在深山中,多见于老而未死的柞、栎、胡桃等阔叶树木上,或腐朽的树洞中。我国野生猴头主要产于东北地区,其他地区也有少量分布。人工栽培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目前已完全掌握其生物学特性和多种栽培方法。
茯 苓
茯苓饼吃起来美味爽口,是北京有名的特产,来京作客的人常买几盒茯苓饼带回去馈赠亲友。
茯苓是一味中药,早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已将它列为“上品”。因茯苓可以健脾补中,清代慈禧时期茯苓是经常享用的补品之一。后来为了增添这一补药的美味,在太医的指导下御膳房精制成茯苓饼,慈禧以此赏赐大臣,茯苓饼渐渐成为清王朝末年的名点。
茯苓的菌核是茯苓的休眠器官和贮藏器官,可食用也可药用。菌核外皮薄且粗糙色深。菌核的形状不一,有卵形、扁圆形、球形、椭圆形和长圆形等等。菌核的重量相差悬殊,大核重达数千克,小核只0.5千克左右。菌核的表面有皱纹,呈棕褐色、黄褐色或黑褐色。菌核的内部呈白色或粉红色。含有多种糖和酸,贮藏着丰富的营养物质。整个菌核由少量棕色菌丝、无色菌丝、分生孢子、聚糖粘胶物质所组成。菌核长在地下的松根上,其中抱松根生长的茯苓中药称为茯神,它镇静安神的药效大于茯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茯苓的生活习性早就了如指掌,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有诗云:“草堂归来背烟萝,黄绶垂腰可奈何。因汝华阳求药物,碧松之下茯苓多。”既是对艰辛劳作的采药人的写照,也正确记录了茯苓的生长情况。根据茯苓的这种生活习性,采药人在采野生茯苓时,用一根带沟槽的铁探条插入松下的土壤,如拔上来时沟槽中有白色粉末,就可从地下挖出新鲜的茯苓。
在适宜条件下,菌核表面长出子实体和菌丝。子实体是茯苓的繁殖器官,生于菌核的表面,平伏状。茯苓的子实体大小不一,厚度为3~20毫米,无柄,初为白色,成熟或干后变成浅淡黄色,海绵状,多孔。孢子近圆柱形或长方体形,表面平滑,透明无色。
我国古代医学文献对茯苓记载云:味甘淡、性平无毒,能入心、脾、肺、肾四经。具有安神、健脾、利尿之功能。主治小便不利、体虚浮肿、脾胃虚弱、心神不安、健忘、梦遗白浊、心悸失眠等症,称茯苓为名贵中药。
现代药学家对茯苓进行的药物分析和药理试验,已证实茯苓除治疗以上诸病症外,还有较高的抗癌活性。茯苓中的原茯苓多糖的一级结构B(1-3)葡萄糖为主链,B(1-6)为支链,分子量为34万,水溶性低,无抗癌性;需经化学处理成为茯苓聚糖。或羧甲基茯苓多糖,它的高级结构发生了变化,水中溶解度增加,并具有较高的抗癌活性。给小鼠服用羧基甲茯苓多糖,促进了抗癌淋巴因子——白细胞调节素的增加。
除了茯苓夹饼,我国古今宫廷和民间还常制作多种名点茯苓糕供食用。
人间仙草灵芝
灵芝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补药,俗称灵芝草,其实它不是草而是一种真菌。
全世界已知的灵芝达百余种,在我国已记载的就有57种,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人们常说的灵芝,是指灵芝属中的代表种红灵芝(赤芝)。
灵芝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组成。菌丝为透明白色,具有分隔和分枝,表面常分泌白色草酸钙结晶。子实体有菌盖、菌柄和子实层(菌褶下边)三部分组成。成熟的子实体木质化,皮壳组织革质化,有赤褐色漆状光泽和云状环纹;菌盖多为肾形或半圆形,近圆形的少见。菌盖下有侧生的圆柱状菌柄,偶尔也有中生的。菌盖背面为淡黄色,有无数小孔,呈管状,孢子就是从管内产生的,孢子褐色卵形。由于灵芝的种类不同,它的颜色和形态也不相同。
灵芝是中、高温型菌类,多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生长发育,以木材中的木质素作为生长发育的主要营养物质基础,属于木腐生真菌。野生灵芝常长在山地腐朽的树桩上,人工培养时,可以把灵芝培养在装有麸皮、锯末为培养基的玻璃瓶中,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生长50~60天即可采收。
灵芝是我国医药学宝库中的一味珍贵药物,明朝名医李时珍在他写的《本草纲目》中对灵芝的药效做过较详细的记载。
灵芝性温、味淡,能强心、镇静、保肝、解毒、抗惊、滋补、健脑、消炎、利尿、益胃,对克山病、支气管哮喘、冠心病萎缩性肌强直、多发性硬化症等均有一定的疗效。近年来,中国和日本有关科研工作者试验证明,灵芝还具有防癌和治癌作用。国内外以红芝为原料制成了多种药用剂型,属于高效保健药品,被誉为“生命之泉”。
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作为我国特有的珍贵药用真菌,与鹿茸、人参齐名,并列为三大补品。
冬虫夏草,又名虫草,属子囊菌亚门,肉座菌目,麦角菌科,虫草属。冬虫夏草,既不是“冬为虫,夏变草”,也不是“既为虫,又是草”,而是虫草菌寄生在蝙蝠蛾类幼虫体内而形成的虫和菌的结合体。全草分幼虫寄主和子实体两大部分。幼虫形如僵蚕,子实体单生于幼虫的头部,形状如同一个细长的棒槌,幼时内部充实,成熟后中空。上部膨大物为圆柱状的子座,下部为子座柄连接虫体头部。子座内有许多囊壳,子囊壳内有子囊,每个子囊含有2~8个子囊孢子,出土的子座为子囊孢子传播侵染,昆虫创造了自然繁殖虫草的有利条件。
春末夏初时节,虫草菌子囊中的孢子成熟,孢子落在适宜的幼虫体上,便开始侵入、萌发和蔓延,冬季被感染的幼虫钻入土中,菌丝在虫体内继续生长,分解虫体内各种器官和组织,从中吸取营养,逐渐形成菌核,并使幼虫日趋衰弱,到了将要移向地面羽化时,变僵而死。第二年春温暖潮湿适于菌体生长时,菌丝冲破死虫的头部伸出地表,临近盛夏,从虫体头部生出一根呈棕色的有柄棒状的子实体,长4~11厘米,粗约3毫米,形似一株野草,所以叫“冬虫夏草”。
虫草属是子囊菌中的一大属,国际公认它的源头在中国。从1935年出版的中国医学大辞典就开始揭示冬虫夏草的秘密。1983年日本学者小林义雄等对虫草菌种类统计有260种,较清楚的资源有139种。据报道和最新纪录资料,在我国已知有58种,其中主要寄生在不同昆虫的蛹、幼虫或成虫体上,也有极少数寄生在蜘蛛动物体上,冬虫夏草的寄主昆虫主要是鳞翅目蝙蝠蛾科,如白马蝙蝠蛾、虫草蝙蝠蛾等。
野生冬虫夏草生长在海拔3 500~5 000米高原上,我国虫草主要分布于青海、云南、甘肃、四川、西藏的高山、亚高山的草甸之中。四川凉山、甘孜、阿坝三州虫草产量占全国的60%,被称为“虫草之乡”。
冬虫夏草是中外驰名的珍贵中药,药用部分是干燥的子座和死虫中的菌核。据分析,它含有多种成分,其中粗蛋白25.32%,脂肪8.4%,碳水化合物28.9%,灰分4.16%,虫草酸7%,以及色氨酸、吲哚乙酸等。虫草应用于医疗方面早在我国古医书《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药性考》中就有记载。性温味甘,具有保肺、益肾、补精髓等功能,常服用能止咳化痰,适治年老体衰、肺结核、咯血、自汗盗汗、贫血虚弱、神经性胃病、阳痿遗精、腰膝酸痛、病后久虚不复等症。近代医学家发现,它还有抗癌功能,对抑制鼻炎癌细胞有明显效果。
冬虫夏草还含有制造血球的物质和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是美味可口的上等佳肴,还可提取维生B12等营养药品。
蜜环菌
蜜环菌属于担子菌亚门,伞菌目,口蘑科,蜜环菌属。
根据蜜环菌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可将其分为子实体和菌丝体两大部分。
子实体,即发育成熟的蜜环菌蘑菇,是它的繁殖器官。蜜环菌的子实体高约5~15厘米。扁半球形,逐渐平展,后下凹,直径约7~9厘米,表面蜜黄色与栗褐色,分布有毛状小鳞片,菌盖肉质,菌肉白色。菌柄细长圆柱形,浅褐色,稍部近白色,直径约0.5~2.2厘米,纤维质松软,后中空,基部常膨大。菌柄上部接近菌褶处有一较厚的菌环,膜质,松软,有时为双环,白色有暗色斑点。由于菌盖表面呈蜜黄色,菌柄上部有环,所以叫“蜜环菌”。菌褶与菌柄相连,呈贴生至延生,由近白色逐渐变为污白褐色,老时有锈色斑。孢子印无色或微有黄色,光滑,椭圆形或近卵圆形。
蜜环菌的子实体——榛蘑,是一种味道极鲜美的食用菌,是我国东北三省的传统食品。在夏秋季野生蜜环菌多丛生或群生在针阔叶林中的潮湿枯木上;人工栽培利用段木、木屑、农作物秸秆等原料也能培育成功。
菌丝体是蜜环菌的营养器官,是极纤细的丝状体,肉眼难辨其形状。在着生蜜环菌菌索的树皮下,能见由大量菌丝组成的菌丝块或菌丝束,呈乳白色或粉白色。
菌索是菌丝在生长后期或不良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的适应性变态,即菌丝体交织肉结组成绳索状的组织。菌索外层由菌丝分化形成较为紧密的外表皮组织,有一个尖端,色深,角质化,是一种休眠体。菌索在生长时可以发生波长约530微米的蓝绿荧光。菌索主要起运输营养、水分和氧气的作用,同时不断进行延伸、增殖和寻找新的营养源。
蜜环菌是一种著名的发光真菌,它的菌丝块和菌索的幼嫩部分或试管菌种,在黑暗处可发出星状或成片绿白色荧光,20℃~25℃时发光最强。
蜜环菌不仅味道鲜美,经常食用还能治疗夜盲症,促进眼明,医治人体皮肤干燥等症。蜜环菌还是另外两种名贵中药天麻和猪苓生长发育中必不可的“伴侣”。
猪 苓
猪苓俗称“野猪粪”,属担子菌亚门,多孔菌目,多孔菌科。
猪苓的子实体又叫“猪苓花”,生长于菌核之上,伞状,主柄短,常有大量分枝,分枝上又生长出10~100余个扁圆形的小子实体。菌盖菌肉柔软,直径约1~4厘米,中央凹下呈脐状,长有淡黄或褐色的纤维状鳞片,菌盖表面呈茶褐色,内侧为白色。孢子无色,呈卵圆形,直径1~2微米。子实体成熟后可产生担孢子,可作有性繁殖的材料。
猪苓的菌核由大量菌丝体组成,是菌丝体的特化组织——休眠体。菌核是进行无性繁殖和药用部分的材料,其大小和形状都与生姜的根茎相似,稍扁,呈长形块状或球形,有的长出姜状分枝,表面呈灰黑色至棕黑色,并长有许多凹凸不平的皱纹或瘤状突起。苓肉呈白色,菌核上有“芽眼”,呈绿色或白色。干燥后的菌核坚硬而略有弹性。
野生猪苓多分布于海拔1 200~3 000米的次生林中,其中以柞木、柳木、山毛榉、桦木、枫树等衰弱的老树或半腐朽的根株周围为多。猪苓生长多的地带,通常在坡度35~60度之间,土壤较干燥、排水良好、气候凉爽、早晚都能照射阳光的地方。在生长猪苓的地表和腐殖质层中,很容易发现蜜环菌和蜜环菌侵染过的腐木或树桩,晚上剖开可以看见蓝色的荧光。在猪苓窝和猪苓菌核块上,也常看到缠绕的密环菌菌素。
猪苓的菌核有隔年生长或连年生长的特性,采挖野生猪苓,必须了解和掌握猪苓生长的生态环境,具体说来具有以下特点:
夏秋季雨后进山,如发现树林地面上长有猪苓花(子实体),由此向地下挖去,一定能挖出猪苓;在柞、桦、枫树的根际地面鼓起,踩感松软,鼓起地面上的小草发黄或干枯,而周围小草却茂盛,向干枯小草的地下挖去可以挖出猪苓;在杂木树林中,有树木生长不良,叶变黄,枝干焦,这种现象表明树附近可能有猪苓;雨后或早晨露水未干寻找树林中地面比较干的地方,从干处向地下挖去可能有猪苓;有时地面龟裂常露出猪苓。
可采用“苓找苓”法挖苓,在挖到第一窝猪苓后,注意其主根的走向,再挖主根的附近就会找到新的猪苓窝,这些苓窝的分布一般呈直线形、三角形或梯形。山林中土壤是上肥下瘦,上部多是黑色腐殖土,下部多是黄沙土,因此,上部土壤中生长的菌核数量多于下部,另外,猪苓窝有母猪窝苓和鸡窝苓之分。母猪窝苓的生长规律为3窝、5窝、9窝三种,产量较高,每窝能挖猪苓30~40千克。鸡窝苓产量少,每窝能挖猪苓2~3千克。
猪苓既是食用菌也是药用菌。子实体可食,菌核即中药猪苓,是一种名贵的药材,猪苓味淡、甘,性平,有利水、渗湿、解热之效,可用以治疗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肝硬化腹水、糖尿病及中暑水泻等疾病。近年来,经药理药化和临床试验,证实猪苓多糖是一种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刺激剂,能显著地加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细胞的功能,从而抑制癌细胞生长,因此,引起了国内外的医学专家对猪苓研究的重视。
益智食品金针菇
金针菇又名毛柄金钱菇、构菌、冬菇等,属于担子菌亚门,伞菌目,口蘑科,金钱菌属。
金针菇一般在秋末至早春发芽,具有味道鲜美、菌柄脆嫩、菌盖黏滑等特点。在形态上,由于金针菇盖小,柄长,色泽黄褐与乳白相间,婀娜多姿,如鲜花怒放,是一种新颖的观赏真菌,不是黄花却胜似黄花,故以黄花——金针而得名。
野生金针菇子实体丛生,菌盖直径为2~10厘米(人工栽培的为1~3厘米)。菌盖初期中央凸起,后逐渐展开。菌盖表面有黏性,水分越多黏性越大。中央淡黄褐色或暗褐色,边缘淡褐色,菌肉近白色。菌柄稍硬,长2~20厘米,黄色品种的菌柄,初生是白色,不久转为淡黄,柄下部变为黑褐色并有绒毛。幼嫩时柄中充满木质髓,成熟时柄中空,管状,食之有清脆感。
金针菇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极为丰富,据分析,每100克鲜金针菇中,含维生素B253.2毫克,含维生素C10.93毫克,除了含有蛋白质、脂肪,还含有胡萝卜素及铁、镁、钾、钙、钠等多种矿物质。此外,还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均高于一般菇类,且精氨酸、赖氨酸的含量特别丰富,学龄儿童经常食用可以有效地促进智力发育,故又有“增智菇”的美称。
此外,金针菇还有一定的药物作用,金针菇的子实体中含有中性的和酸体植物纤维,能吸附胆汁酸盐,调节胆固醇代谢,降低人体内胆固醇含量。金针菇的纤维能促进胃肠的蠕动,防止消化系统疾病,并有治疗肝病和肠胃溃疡病的效果,是一种很好的保健食品。最近研究表明,金针菇的子实体中还含有一种金针菇素,是一种碱性蛋白质,具有显著的抗癌作用。
我国栽培金针菇的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栽培金针菇的国家。金针菇是最容易工厂化生产的食用菌之一。日本人森本彦三郎1928年发明了米糠和木屑为原料的栽培法。目前,栽培方式已从瓶栽转为塑料袋栽培,北方地区木箱栽和床栽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香 菇
香菇俗称冬菇,属担子菌亚门,伞菌目,口蘑科,香菇属。
香菇的子实体味美而鲜,烤干后有一种独特而沁人肺腑的香味,为其他食用菌所不及,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食用菌之一。野生香菇常腐生于林地枯木上,现在已广泛地进行木屑或段木人工栽培,我国香菇产量居世界第二。
香菇的子实体主要由菌褶、菌盖和菌柄构成。
菌盖圆形,直径3~6厘米,大的个体可达10厘米以上。幼嫩的香菇盖扁半球形,后渐平展,表面砖红或棕褐色,少数品种为淡灰褐色或淡黄褐色,粗糙,有小鳞片,幼嫩时鳞片白色,老龄时淡黄色,这是普通的香菇。如果栽培的香菇表面开裂,露出白色的菌肉组织,其裂口呈花纹状排布,即目前市场价格最高的花菇。菌盖表皮以下是菌肉,品质好的香菇菌肉肥厚,香气宜人。菌盖的下侧是菌褶,菌褶直生,辐射状排列,单片菌褶宽约3~12毫米,厚约0.2~0.8毫米,中层疏松,两面被以子实层,子实层密布担子,每个担子上有4个担孢子,担孢子卵圆形,光滑,无色,香菇的菌柄多扁生,偶有中生,坚韧内实,圆柱形或扁圆柱形,长2.5~5厘米,粗0.4~1厘米,着生于基质上方的子实体,栖常直立。着生于底面和侧面的子实体,栖则弯曲。柄上部白色,基部略呈红褐色。表面被纤毛,成熟时纤毛变成鳞片状,菌柄的中上部有菌膜,幼嫩的菌褶包在菌膜内,随着菌膜破裂,留下菌环,近成熟时菌环消失。香菇中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有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并含有大量的谷氨酸、精氨酸和赖氨酸,以及30多种酶,VD含量高达128个国际单位,因此常吃香菇,对成人心脏病、儿童佝偻病、神经炎、恶性贫血、肠炎、肝硬化和坏血病等均有一定的疗效。此外,香菇还可以降低胆固醇,香菇中的香菇多糖,在某种程度上能阻止癌细胞的生长,对已诱发的癌细胞,亦有抑制作用。
答:真菌没有根、茎、叶的结构,因而不能利用无机物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营寄生生活或腐生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