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沙弥手捧着禅杖

小沙弥手捧着禅杖

时间:2023-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即便是居住在嘈杂污秽的官场人场之中,这些人依然不受喧嚣的侵袭,静观风云变幻,心中安定如若。但是,身不由己,并不代表心不由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每个人向往的境界,但是,只有心远,才能偏离尘俗。南山的美丽,并不是偶然的遇见,而是正与自己怡然自得的心境两相逢迎,才让你看到了世界的美景。相反,在不懂平静的人眼里,面前的南山,比不得金山更有意义,因而难得南山之乐。

陶渊明的《饮酒》中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尘世中,追名逐利尔虞我诈,但有这么些人,还是能够悠然享受晨风夕露,阶柳庭花,担风袖月,荷锄夜归。即便是居住在嘈杂污秽的官场人场之中,这些人依然不受喧嚣的侵袭,静观风云变幻,心中安定如若。在陶渊明诗中,他结庐在人境,也就是在人来人往的村野,自然人烟不会稀少,但是,却听不到尘嚣的熙熙攘攘和车马的烦扰,这是为什么呢?

诗的下一句,诗人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心远地自偏。心远,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一位立志向禅的小沙弥,为了让自己学有所成,日日撞钟,天天念经,很是勤奋,但是,岁月白驹过隙般地过去,小沙弥好像并没有很多收获,于是苦恼地跑到竹林,捶打着竹子出气。

竹林的嘈杂间,一位僧人正在林间打坐,他闭着眼睛,似乎眼前的一切与他无关,对小沙弥的愤怒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小沙弥发现了正悠然养神的高僧,他毕恭毕敬地上前,对僧人说道:“打扰了师父,我有一事不解,还望指点。”

僧人含笑着点点头,“请说吧,洗耳恭听。”

小沙弥皱起眉头说:“我自幼投身禅门,日日学习不敢懈怠,经书诵读不绝,也察人观事,希望有所感悟,但到了今天,还是感觉头脑空空,一无所获。”

僧人睁开眼,看着满眼的翠绿,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笑着拿起了放在他膝盖旁边的木葫芦。对小沙弥说,“竹林尽头有一条小溪,你去将木葫芦装满水,我这儿有些盐,你回来后将它倒进去,看到盐溶于水,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不能有所获了。”

小沙弥听了点点头,拿起木葫芦,走到竹林深处的小溪,不一会儿就回到僧人的眼前。僧人递给他一些盐,小沙弥接过,照着僧人的吩咐做。

不一会儿,小沙弥对僧人说,“我不能够将盐溶化,木葫芦的嘴儿太小了,我塞不进去,于是用竹子想要搅拌,但是水又溢出来了。”小沙弥指了指自己的衣服,摊开手掌说:“你看,我现在衣服湿湿的了。”僧人哈哈大笑,摸着小沙弥的头说,“你看看我怎么做。”

只见僧人倒掉了一些水,轻松地将盐块放了进去,他拿着木葫芦摇了摇,不久以后,盐就溶解在水中了。

僧人意味深长地对小沙弥说:“你一天到晚汲汲营营,勤学不休息,将自己塞得满满的,如同这木葫芦里面的水,一点都动弹不得,盐块又怎么会溶化呢?”

小沙弥低下了头说:“我不用功的话,是没法超越我的师兄们的。”

僧人说:“悟道好比射箭,拉得太紧弓就会变形,或者弦会断裂,只有保持一颗淡定自如的心,才会领悟到人世的真谛。”

小沙弥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故事中的小沙弥,总是想着成功和胜过别人,太过心近。心近者,无论是处江湖之近还是江湖之远,都是一颗红心向着名利,也就是没有离开对尘俗表面财富和地位的追求。《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即使病危,但一直望着两茎灯草不放。心近名利者,就是这样,即使死神在眼前伺候,他也没有放下自己的那颗凡心,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也没有超脱。相反,心远者,即使身处繁华的闹市,也能保持心灵的高贵洁净。因为,他们在精神上,已经远离了世俗,远离了一切纷纷扰扰的你追我赶,所以不论身在何方,心在菩提下,身就在菩提下徜徉。

人的世界分两种,心外的尘世,心内的花园。禅语说:“若能自我净化,则何处不为清净之道场。”虽然很多时候,我们的入世,只是身不由己。但是,身不由己,并不代表心不由己。即便外界是淤泥的,但不妨碍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先自我进行心灵净化,才能净化你身边的世界。如能做到心境如一,则无尘俗之念,无功名之累,不受车马喧闹的困扰,找到人生之乐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每个人向往的境界,但是,只有心远,才能偏离尘俗。南山的美丽,并不是偶然的遇见,而是正与自己怡然自得的心境两相逢迎,才让你看到了世界的美景。相反,在不懂平静的人眼里,面前的南山,比不得金山更有意义,因而难得南山之乐。

不要无视了自己最根本的目的,不是达到,而是到达。

心太急切,老是向往目标靠近,就会失掉自己的本性,让自己不得安宁。只有平常心,远离喧嚣,方能有所悟。

超脱在于内心,心若能自净,何处无南山?放下杂念,自我净化,你就能找到自己精神的后花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