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月光的光是死的

月光的光是死的

时间:2023-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无数的科学事实摆在眼前,不得不让我信服月球上空无一人,但我还是满心希望月亮她是美丽的,是仙人居住的地方。由此我们能够看出人们对月的依赖!情感的追索真的就这样在漫长的归途中迷失了方向,思想的爱恋在皓月当空之时,倍感孤寂,身体里的血液凝固于清冷的月色中,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沾湿了我的衣襟。皎月依旧清高地挂在天际,伴月的云朵早已把冷寂归于清明,归于我的心。《月》中说得没错:“月的光是死的光。”

月光的光是死的

陈 桑

江苏省无锡市水秀中学初二(7)班

每每仰视夜空中的圆月,我总会重复思索同一个问题:月亮上真有广寒宫,真有嫦娥吗?尽管无数的科学事实摆在眼前,不得不让我信服月球上空无一人,但我还是满心希望月亮她是美丽的,是仙人居住的地方。我好想去那儿,对,就是那儿,那里除了嫦娥再没有其他的人了,不是吗?

以前我最喜欢站在窗前独自看着月儿慢慢地升空,把它那皎洁而融融的月色尽情挥洒在城市的角角落落,映照着我家的窗棂;那月光透过玻璃,倾泻着它温柔的色彩,柔柔的月光,照在我的身上,一如照在了我的心里,让我感觉不到它的遥远,感觉不到它的清冷,仿佛它那皎洁的月色能把我的心照亮;看着它,心像是被什么温暖着,喜欢它就这样在我的身边陪伴着我,感动着我的心。总愿意看到它高高挂在天空,总盼着它时时月圆,刻刻透明。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真不太明白是谁把这样不相干的事情放在一起,单单是为了咏诗时的对仗?还是它们之间真有某种联系?要说联系,仔细想想也许真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人人不都是爱赏月的吗?那是因为,月圆——圆月象征合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月亮也就这点价值了吧?要说她的用处不多,但是人们却常常会在古诗中提起她!最初我们接触到的那就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接下来还有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些诗句要我说一天一夜也说不完啊!不光是古人常常提到她,就连我们的现代作家也十分钟情于她。这边一句:“每次对着长空里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那边又来一句:“圆月犹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这些都是大文豪写的话哦!由此我们能够看出人们对月的依赖!好像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她了。

巴金老爷爷在《月》中说过:“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不就是为着那个吴刚而奔去的嘛!这个目的是很明确的,她的“理想”是“知名”的——为了爱情——尽管是虚拟的,但在后人眼中就是这样,巴金只不过没有明言而已。可是,这“已死的星球”不能“再生”,却是明言了的,如果一定要上升到时代的高度,其含义就该是——国民党统治下的旧的世界使人感到寒冷,它无可救药,它该要灭亡,它该要被埋葬,明显的言外之意就该是——嫦娥奔月没有前途,进一层的言外之意则是——那里没有爱情,不值得你去追寻。但是为什么还有嫦娥奔月的传说?我真是不明白!唉,你们能回答我吗?

情感的追索真的就这样在漫长的归途中迷失了方向,思想的爱恋在皓月当空之时,倍感孤寂,身体里的血液凝固于清冷的月色中,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沾湿了我的衣襟。想着你我一起抵窗相对邀明月,遥寄相思之情;细数着黑夜中的星星,找寻着你我的踪影,明白到底哪颗才是我们的归程,何时才能相逢于清冷的黑夜中;细闻春夜花香飘四野,感春雨滴落心间,春风吹拂着我的面庞,春雨浇透了我的心。皎月依旧清高地挂在天际,伴月的云朵早已把冷寂归于清明,归于我的心。我想这就是嫦娥想要表达的吧!

《月》中说得没错:“月的光是死的光。”它不能如阳光般可以让世界温暖,可以让人心燃烧,更不可能给万物以孕育。我为什么还要这样在意清月是否皎洁,在意你是否能圆呢?

指导老师:吴 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