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性的平台是形象的舞台

理性的平台是形象的舞台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理论家是逻辑思维,作家艺术家是形象思维。有没有理论修养,从而有没有理性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以及有无形象思维能力是一回事,用理论或形象的方式表达或表现则是另一回事。没有理性思维,形象是肤浅的甚至是混乱的,没有形象思维,理性则是褊狭的,贫乏的,寡味的。读者由形象进入,得出理性的结论。这种高、这种典型是形象展现的,但首先是理性思考的——理性的平台是形象的舞台。

人都会使用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逻辑思维,一种是形象思维。

理论家是逻辑思维,作家艺术家是形象思维。这是传统的观点。因此论文中出现描写,文学作品中出现议论,都成为大忌,成为失败的象征,这是不错的。但这观点也确实误导了多少代人啊!它致使搞理论的人思想贫乏、枯燥,搞文学艺术的人肤浅、平面化。同时也分野出纯粹的理论家、评论家与作家、诗人、艺术家来。

这是一个极大的误会和误解。有没有理论修养,从而有没有理性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以及有无形象思维能力是一回事,用理论或形象的方式表达或表现则是另一回事。因为思考的方式并不等于表达的方式。用逻辑思维用形象表达,用形象思维用理论表达,这都是正常而必要的方式。

其实,理论与形象、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是多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没有理性思维,形象是肤浅的甚至是混乱的,没有形象思维,理性则是褊狭的,贫乏的,寡味的。

所以,理性的平台是形象的舞台。

把感觉、感性上升为理性、理论,再把理性变为感觉、感性,这种感觉或感性才能达到新的境界。比如开车,首先要理解了,要在理性上把握,眼和四肢怎么配合,等等。但仅仅这样是不会开车的。只有把理性转化为感性——中间环节是实践——才可以得心应手。

创作也是一个感性和理性相互转化并表现出来的过程。

第一,理性转化为感性则感性更准确。形式就是规范,只有首先认识和把握了形式,才能由表及里,才能进入内容,也才能表现内容。只有把表现形式比如小说、诗歌、戏剧、小品、歌舞、电影、电视剧等体裁掌握熟练了,只有把它内化沉淀为感觉,才会写出相应的艺术作品来。这也就是文体为什么在历史上受到人们十分重视的原因,甚至有人专门研究并编写《文章流别》和《文章辨体汇编》。如同写字、填词,必须先熟练地掌握了它的规范,并且内化为一种感觉,必须要达到“自动化”程度,然后才可以通过它或借助它表达思想。而且,你从理性上掌握得多熟练、多丰富,你就能通过形象表达得多顺畅、多深刻、多丰富、多生动。否则,形式的要求会干扰你的思维、思路,或者思想因为找不到或把握不准必要的形式而表达不准确,不完整,不深刻,不充分。

和一切语言文字、技术技巧一样,艺术形式都是工具,这些工具内化乃至“自动化”了,才不会障碍思想和主题的深化,才会于之有帮助。因为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人,为了使人通过它产生美的享受或“理性启迪”。所以,形式就肩负了双重任务:一是思想的表达、体现、揭示,二是美感、美的享受。不论是思想道德上的收获与表达,还是精神上的享受与揭示,都要求对形式的精通、纯熟。

第二,思想的平台有多高,形象的舞台就有多高,艺术的魅力就有多强。你表达什么,这是理性思维的任务;你如何表达,这是形象思维的任务。人物、事件感动了作家,要把它表达出来而且艺术地展现出来,首先得从理性上去思考、概括、挖掘,然后用形象的手法表现出来。读者由形象进入,得出理性的结论。这比第一点更其重要———它不仅要求形式规范的内化和自动化,而且要求把对人物和事件的理性把握也内化、自动化、感觉(性)化了,也即在更高的层次、更深层面从感情上接近甚至自己化为人物、进入事件。这就是理性自动化为感性形象,这样才会使作品具有纵深感、震撼力,使形象思维更精彩,成果更辉煌。

所以,艺术家、作家首先应该是思想家。反过来说“学者化”的作家、艺术家才能使其创造的艺术境界更为高远。因为理性、理论提高了,可以内化为一种修养、境界,才能做到眼高手也高。

理性是形象的平台和极限。理性的无限,也成为艺术魅力的无限。

有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这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对的,理论是固化的生活感觉,感觉是综合变化的生活。但是,为什么评论家、文艺理论是必要的呢?因为理论、理性思维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家、艺术家认识、把握生活并深化创作主题的一个阶段和条件。评论之必要也说明作家、艺术家必须具备理性思维水平,理论对创作是有好处的。有一句话说:长期积累,偶尔得之。这长期积累即对生活、事件、人物进行理性思考的过程,即理性向感性、形象的转化;偶尔得之即理性产生质的飞跃,对本质有了准确把握,从而带来形象的鲜活。

由此我们就可以更进一步理解了毛泽东所谓的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比生活更集中、更概括、更典型。这种高、这种典型是形象展现的,但首先是理性思考的——理性的平台是形象的舞台。也更深地体悟了所谓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之规律:“实践”是产生“认识”的基础,“再实践”则是“认识”基础上的行为,是更自觉、更理性的行为,所以“再实践”是基于“认识”的更高水平的实践,它必然会产生更高的认识,即“再认识”。所以,不仅理论家遵循这一规律,而且作家艺术家也是如此。

人们也许会拿曹禺20岁出头创作出代表作《雷雨》等现象来坚持艺术家远离理性、理论的观点。其实,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进行理性思维,不管他知不知道理性思维的规范。曹禺年少时能创作出惊世之作,也正说明生活对他的强烈刺激和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然后才通过戏剧艺术形式形象地表现出来。他成名之后,老大之后再没有更高的作品,首先是因为没有更特别的生活来更强烈、更持久、更深刻地刺激他、感动他,他因此也没有更理性的思考,而不是因为他更理性了却写不出或反而理性差了而写不出。

当然,任何事都有例外,也许有作家、艺术家不会理性思维而创造出不朽的形象作品,这也是值得高兴的幸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