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了美好生活。没有劳动便没有收获,所以,劳动是伟大的,劳动是值得尊重和尊敬的。
劳动的本质功能不仅在于创造,而且是一种积极而快乐的生活方式。没有劳动便没有创造,没有劳动也没有幸福与欢乐。
一个失去劳动能力的人,一个失去职业的人,他虽然可以无衣食之忧,但绝对会产生无所事事的无聊与痛苦。所以,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成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但是,劳动只有创造,只有收获吗?否。体力劳动直接损失了精神财富(知识、科技)的创造,脑力劳动却直接损失了物质财富的创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欠发达,就是因为劳动人民被完全束缚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他们没有时间去总结经验,上升为理性知识,他们也没有条件提高自身知识素质,唯支付体力。另一方面,达官贵人王族公卿却终日思索的是治人之本,所以,心学十分发达,甚至以为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的节奏效率也提高了。从事具体工作也即具体劳动的人,终日繁忙,不亦乐乎。但人的精力、体力和时间的一维性也只允许人从事唯一的劳动。埋头业务损失了政治上的进步,当了官便也损失了专业上的成就,你从事了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就属于别人,从事了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就属于他人。
可见劳动也是绝对地有损失的:脑力劳动者损失了对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体力劳动者损失了对精神财富的直接创造。甚至从事这类物质生产的劳动者损失了那类物质财富的创造,从事这类精神劳动的人损失了那些知识的创造。
时间和精力限制了体力劳动者去体会、思考、整理经验,以上升为理性知识;时间和精力也限制了脑力劳动者去付出体力以创造物质财富。
那么,兼具体力和脑力劳动的人,就创造了双重财富吗?是的。没有绝对的如同机械般的体力劳动,也没有绝对的如同幻想般的脑力劳动。劳动都是既用脑也动手的,脑体都要付出能量的,必然都要共同创造财富的,如这写字,没有手的体力劳动,就无以把脑力的结果付诸纸上,没有脑的劳动,手的体力就无所付诸纸上。
但是,具体劳动的脑体结合,并不能消除脑体劳动的社会分工。脑力与体力的分类,就是基于劳动者所在的行业、劳动岗位,而劳动的性质却决定了劳动的成果:物质或精神。劳动的性质也决定了劳动的得失。
劳动的成果表示:劳动获得了一些,劳动也失去了一些。劳动有收获,也有损失,这完全是自然与社会的必然逻辑。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当然也绝对地损耗着生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