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境与文化,传播与吸收

环境与文化,传播与吸收

时间:2023-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与现代、异域与本土。印度、波斯、古希腊罗马文化东渐,由中国传入韩、日,继续向东,直至回归西方。文化的传播力(张力)与融合(吸收)功能并不仅仅根源于人的物质生活要求,而且文化本身也作为一种生活,它作为人类特有的现象,也成为文化双向交流的直接动力。文化为什么传播为什么吸收,根源全在于此。而且,传播与吸收都是具有同等的主动性的。

新疆无疑是一个神奇与神秘共存的地方。这不仅因为它的遥远,而且因为它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特征。仅仅在传说时期,它的神秘神奇色彩就很浓厚,而在现代大众传播时代,则更其如此。

地理环境是奇特的。在空中飞行两小时,昆仑山与天山、阿尔泰山及其构成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似乎是一幅简明的图画:高山与终年长存的冰川,草原与仙境般的湖泊,森林与广阔的牧场,戈壁与无际的荒凉,干旱与雪水浸润的绿洲,雪线的寒冷与盆地的高温……

作为存在于其中的生命,这绝对是一个无垠的世界。

人文特色是鲜明的。在广阔的地域中,孕育出众多的民族。农耕与游牧,多彩的服饰,瑰丽的文化。传统与现代、异域与本土。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信仰、不同的习俗、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审美、不同的居所、不同的饮食、不同的观念、礼仪。

神奇与神秘与史俱来。探访已经逝去的岁月,无论是“楼兰美女”的真实见证,还是寺窟墓葬发掘的艺术描写,抑或尚存的文物的佐证,都是一部独特的生活史话。印度、波斯等外来文化特别是佛教及其艺术的传入,使本已奇崛的土地,更其莫测,而中原回传的文化,也使其更显厚重。文化如这无时不动的风,化育每一方落脚的人,而不同地域的文化,也如这来去的风,在各个角落吹拂。东风吹到西方,西风又吹到东方,南风吹到北方,北风吹遍南方。今天东方的风也许是来自昨夜西方的热土,今天西方的热土上也许刮过的是来自东方的清风。不论哪方的风,都在运动中融合、划一。尽管北风带来凉意,南风吹来温暖。人感受风的不同方向、不同温度、缓急、清浊,人也感受不同文化的冲击力。

走在今日乌鲁木齐的大街,耳闻目睹,几乎是内地的一切,如果不记着昨日所从何来,很以为是在内地的街头!原以为满耳是维语、哈语,满目是高鼻深眼的维人、婆娑的维女……但是,一切都是熟悉的。在这里已感受不到异域特色,这就是不同文化融合的见证。历史上(汉唐)龟兹、高昌都是汉人居住的中心,因此留下汉唐之风。新疆多木乃伊,如再过千年,后人发掘出街头行走的某一位,他们会认定为欧罗巴人、蒙古人?他们追寻我们还如我们追寻往昔般神秘吗?无疑,记载方式不同,留给后世的信息量也会不同,今天的乌市人在千年后的人看来,一切如常。把留给他们的电子媒介打开,把留给他们的文字符号打开,一切都是活在现实中的历史,历史与现实的时空差距因为中介而缩小甚至消除!大约四千年的历史,曾经无法追寻的时空仅仅因为“楼兰美女”的走出而让我们直接与古人面对面,历史成为没有中介的时空,有什么比眼见更为真实呢?

离开新疆许久,新疆的韵味依然绕梁。是它的冰川,是它的高山牧场,是那雪线上骑着马采下雪莲的哈萨克牧民,是那海拔3820米以上如爆破般形成的铺满山坡谷底的石层,是那高山包围的盆地与无垠的戈壁包围的绿洲,是那绿洲中繁茂的葡萄架以及火热的感觉,是那冰川消融形成的河流,是那牧民的毡房以及马奶茶,是那即将退化成戈壁的草原,是那总是沉沉褐色的山峦……在那高山冰川,似乎望到了无限的宇宙,似乎寻找到了江河之源头……

太阳是普照地球的火光,但是地球本身的局部差异,使光与火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盆地而暑热,原野而清凉,高山而寒冷。雨雪风雹旱冷,都是地形所致。作为地形的内因,在大气与太阳的外因作用下,产生不同的气象状况。它作为环境,影响人的生产、生活,人的生产生活形成人的文化,这文化如高山、冰川、戈壁、绿洲、高原、平原般不同,各具特色。

人类的产生肯定是多元的,而不仅如传说中的人祖亚当造人,一生二、二生三……正因为人类起源上的异域性,所以,才有人种的区别。文化的差异是人种的差异,是区域环境的差异,是不同地域、不同人种的不同的生产方式的差异。但是属性的共同性又使文化具有了共性,而文化的共性并不是独立形成,而是同一属性前提下在交流中形成。如风般的文化,在区域相连的人中通过战争的、和平的、经济的、文化的方式传播吸收,而且其方向是四面辐射、双向发展——吸收与传播。在地球这个圆上东风吹一圈,西风吹一圈,南北风也互吹一圈,传播与融合同时进行,特定的区域在继承传统中不断推陈出新。如此,则特殊与普遍、个性与共性都得到发展。

印度、波斯、古希腊罗马文化东渐,由中国传入韩、日,继续向东,直至回归西方。中国文化也西去,经丝绸之路达西域,入欧洲,一直西去,最终回归东方。文化在地球这个圆上不停地运动,呈螺旋般上升,留下人类文明的足迹,构成文化高峰的基石。

文化的传播力(张力)与融合(吸收)功能并不仅仅根源于人的物质生活要求,而且文化本身也作为一种生活,它作为人类特有的现象,也成为文化双向交流的直接动力。如果人们从生产技术的传播与吸收更多地看到了物质生产生活的力量,那么,从艺术追求、审美享受则更多地发现了精神生产生活的内在要求。文化为什么传播为什么吸收,根源全在于此。而且,传播与吸收都是具有同等的主动性的。

在固原乃至宁夏,我们看到萧关以北、长城内外是草原与农耕文化融合的地带;在新疆我们又看到阳关以外,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地带,丝绸之路突破封闭,成为中外文化吸收融合的桥梁;在更大的视角看,中国又是东西方文化交融地带;再观亚洲,则是欧美文化交流地带。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就是这样,既是交流、融合的主体,又是中介。变动的视角和不同的地域使文化具有特色、个性,固定的视角与相同的地域,使文化具有了共性与独立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