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灾区人民捐款之最
“5·12”将永远载入史册!这一天的14:28,四川省发生8级地震,震中在汶川县映秀镇。
山崩地裂、地动山摇、飞沙走石、天昏地暗,这是地震瞬间的真实写照。由此刻开始,地处震中的汶川县与世隔绝整整33个小时,直到武警战士经过13个小时徒步90公里于13日23:15到达汶川县城,通过海事卫星才传出了汶川的消息!临近的川北县、茂县、都江堰都遭受了毁灭性的灾害!震感波击大半个中国和东南亚!
地震发生后30分钟左右,媒体发布消息:中国地震台网已经测定出震中在四川省汶川县(之前误报为甘肃文县7.6级,之后定为7.8级);与此同时,温家宝总理启程前往四川,标志着第一时间启动了国家一级应急预案!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心此刻全系汶川县,奥运圣火登上世界最高峰——珠峰的激情立刻消退,媒体热炒立即降温!
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固原人民也产生了强烈的感觉,纷纷从屋内逃出,惊惶齐集大街。领导依然冒震开会,在进行着“干干净净干事”的表态,但心底忐忑不安。晚上打开电视,尽管没有震中的报道,但都江堰和北川县楼毁人亡的惨烈画面已经足以令人回肠九转、气涌心堵,每一个耳闻目睹的人,都产生同一个念头:我能给灾难中的人们做点什么?于是,捐款成为表达和安抚心情最好也最简单的方式。截至5月17日晚,固原红十字会和民政部门收到社会各界捐款200多万元。截至21日,仅红十字会就募集善款202万元,都是全市人民发自内心的情意。
在这个为解决温饱挣扎的地方,最早自发捐款的单位是妇幼保健院的职工和固原一中的师生们。这也许是因为必须发生的地震仅仅因为发生在上课时间而使幼儿和学生成为这次灾难中受害最大最惨的人群!死亡人数以万计,其中绝大多数是孩子,据统计,仅教学楼垮塌7000栋!广元市马华市长哭诉目睹的惨状:最令人悲痛难过的是被埋的大多数都是孩子,最令人惭愧的是面对奄奄一息的孩子我们没有抢救手段!身处安全地方的人们便只有献出一片爱心。
捐款者中年龄最大的是98岁的老人吕福恒,他因为瘫痪被家人推到捐款箱前捐出20元,他经历过海原8级和唐山7.6级大地震;年龄最小也最有纪念意义的捐款人是3个月的倪裳,她的父亲为她代捐了51.2元,让她将来记住“5·12”这一天。
人性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但人性却是可以用金钱表现的,最感人的捐款是哭捐、穷捐、带捐、借捐。一个老婆婆60多岁,多次捐款,每捐一次都哭,共捐1.2万元,姓名只留“固原及周边人民”,不要记者拍照。还有许多下岗女工流泪把微薄的积蓄捐入募捐箱,一位下岗女工捐出400元。一对耄耋夫妇,互相搀扶着来到捐款箱前捐款1000元,还让全家每人捐款100元。一位捡破烂的男子在红十字会募捐现场把刚刚捡破烂收入的分分毛毛10多元悉数捐出。一位乞丐把讨要的五毛钱也捐出来,当志愿者要记载他的姓名时,他笑了,说:“你日踏我着呢!把捐多的人写上!”一位农民刚刚从医院出来,抱着生病的孩子提着三包中药走到了捐款箱前献出自己的爱心。为了快速、大量捐款,一中的学生要求利用周末抱着红十字会的捐款箱到银行门口流动募捐。最远的捐款者是张易镇的农民柳胜子,他那里没有工行,没有慈善机构,便几十次打电话给红十字会,表达妻子和孩子看不下去地震受灾的画面,一定要他去捐款,“我们贫穷但还平安地活着!”地震次日他托赶集的人通过工行向慈善机构代捐140元。之后,打工农民赵长青又托他在固原城里的熟人借款代捐50元。还有许多处于贫困中的农民纷纷伸出手来,七营镇马堡村105人捐832元,七营村304人捐4399.5元,八营村61人捐1275元,都是通过在固原工作的老乡把钱捐到了红十字会。隆德县联财镇太联村卫生室向国家红十字会打电话占线,便询问到固原红十字会并通过邮政快递捐来了100元。诚信学前班全体孩子捐出200元。80多岁的林守范老汉瘫痪在床,老伴捡破烂,各捐50元,全家25人多数下岗,共捐330元。
最有诚意的捐款发生在5月26日。张易镇毛庄村泉弯自然村是个贫困村,温饱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其中的36户农民捐款421元,派年过花甲的共产党员搭乘班车到红十字会捐款。时近中午,他在行政中心门前下车,来到政府楼前,门卫告诉他下班了,他因为“身上有钱”,不敢进城,一直就地等到下午上班时间。当他来到红十字会才得知工作人员中午不下班专门等待农村的捐款者,他进门看到那个标志着灾难的捐款箱就哭,把村民的捐款安全地交到了红十字会。他的这种举动感动了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他们给他倒水给吃的,还给他装了他们没吃的午餐,把他送出办公室。志愿者还没有揩干被他感动的泪水,这位老大爷又返回来,从身上掏出皱巴巴的20元钱,还要捐出来。他的这一动意是被红十字会同志的热情感动的,但被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婉拒,让他带上回家时买车票用。这一幕可谓募捐者被捐款者感动得流泪,捐款者被募捐者感动得捐款!
最特殊的捐款是一位幼儿园的孩子把自己收藏的硬币和一枚铜币都捐给了慈善机构,令慈善机构无法把铜币交存银行;最有价值的捐款是一位小学生把积累的硬币全部捐献出来,银行职员把其中绝版的换去收藏。
最讲荣誉感的捐款是许多捐款者很关心并希望媒体公布自己所捐款项及其名单,一些单位捐款要请电视记者录像,在媒体见到自己的善举。
最功利的捐款是有的单位把募捐作为一项“政绩”来干,有的主管部门号召行业经营者搞一个捐款仪式集中捐款,但没有慈善机构直接接收的捐款遭到大家的拒绝。
最矛盾的捐款是有的单位向红十字会捐款数万元后又要求退回去捐到民政部门,原因是担心这样的捐款得不到认可被上级部门通报;还有人不知捐到哪儿才能确保把爱心献到灾区,怕中途被截留挪用甚至贪污,让伤痛的心雪上加霜。
自然要说到最大笔的捐款,这是“富捐”,烟草公司和职工捐了13万元;东海房产公司捐10万元;商城荣华公司经理捐10万元;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发动部分私营企业捐14.7万元。
最讲政治也最令人不满的捐款是有些单位特别是政府部门总是低估群众的捐款热情,专门发出文件,规定了按职务高低捐款的标准,还要通过媒体通报。这也许是出于善举,但让激情中掺入了冰冷,让纯洁中夹杂了瑕疵,让柔情中增加了刚性,让自愿中加进了被迫,让主动中增加了被动,让善举也贴上“官本位”的标签。
最缺德的募捐:在全国人民向地震灾区捐款的同时,竟也有人私设募捐箱放在门口,写着“献出爱心”;最混乱的捐款是一些社会组织走上街头,举行“义卖”“义演”等活动,募集资金。
最无私的捐献:志愿者。他们说:见到那些贫穷的人捐款,什么都不要说还不流泪,如果一说话,就止不住泪流满面!
献爱心不分多少、不分大小、不分高低、不分先后,捐款只奉献一片爱心!但捐款也捐出了形形色色:纯粹的爱心,凸显人性之美,道德之美;荣誉之心,功利之心,政绩之心,表现出不同的道德境界。
2008年5月18日~28日
大地震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思考?
“5·12”8级大地震,痛啊!现在还是国哀日,昨天14:28举国默哀三分钟!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对一座座废墟,面对把肉体、书包与钢筋水泥搅拌在一起的场面,面对成千上万具尸体,面对废墟下遇难的学生,面对失去父母的孤儿和失去孩子的父母,面对国家领导人在废墟上、在灾民前的忧伤,面对十万军人和医务人员奋力救死扶伤,面对全国人民纷纷献出爱心……面对这一切,总是激情涌动,无法自持;面对这一切,无人不悲从中来,无人不潸然泪下,无人不捐出钱物,无人不献出力量。
灾难伤害了人类,灾难也锤炼了人类,提升了人类的道德,净化着人类的灵魂!
每一次灾难的到来,令人措手不及;每一次灾难过后,都要总结反思。汶川大地震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思考?
迄今为止,地震既是人类无法预知也无法抗拒的灾难。但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还是显示了科学技术的力量,在地震发生半小时后有关部门就报告了震中和震级,使救援有了目标。
政府的反应迅速,温家宝总理在震后立即飞往灾区指挥救灾,为更多生命存活产生了希望,提供了条件。
把抢救生命作为重中之重,有一线希望,便做百分之百的努力,不言放弃,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面对自然灾害,面对灾难,人类共同携手抗争,不仅国人行动起来,而且世界各国都参与救援,表现出人性高于种族、肤色和阶级性,人性得到升华。
不论是生者,还是逝者,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国务院于5月18日发出公告,举国哀悼三天,降半旗,可谓国旗缓缓下降,人的尊严冉冉升起。
面对灾难,无人不悲,有钱的捐出钱,没钱的献出力,表现了人的善心善举,表现了人性的美好和道德的力量,也显示了空前的团结力量。
地震不是秘密,汶川地震后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公开了信息,媒体对灾区受灾情况和救援情况进行实时直播,使世人对震区灾情、政府救灾情况都及时了解,对抗震救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但是,面对灾难,更反映了我们的不足,而且正是因为我们的不足,才显示出人的无能为力,才令人扼腕浩叹,不无遗憾。
汶川大地震,反映出人类能力的低下,首先是科技能力低下,如此大的灾难,竟然一点都没有预测到它的到来,令人猝不及防。
交通能力也低下,面对震毁的道路,面对塌方,人力太弱,生命在废墟下一分一秒地衰竭,但救援的队伍无法到达,不论是陆路、水路,还是空中,都因为塌方、暴雨无法进入,人不得不放弃汽车飞机,徒步进入震中。
通讯能力太弱。地震发生后,地处震中的汶川县与世隔绝,30多个小时音讯全无,且不说有线无线通讯设施被震垮,就连卫星通讯都没有,这既是技术问题,也是准备不足。
救援能力更弱。面对一片片废墟和成千上万被埋的人们,救援的主要手段还是手,机械设备不足;面对大量从废墟下挖出的伤者,救援人员缺乏基本的处置常识,甚至因为救援方法不当致使伤者更伤;医疗手段包括人员、器械、药品都跟不上。
面对灾难,我们悲伤,我们也坚强,我们无奈,我们也抗争。面对无限的自然,我们不知道未来的征程中还会有怎样的灾难发生,但我们必须勇敢面对,必须勇往直前!
人们啊!我们从废墟中勇敢地站起来吧!我们携手共进!
2008年5月20日
我们关注什么?
从5月12日下午的那一刻起,全国人民便聚焦汶川,关注汶川人的生命。但在最初的33个小时里,地震把汶川与世隔绝。十几万汶川人是处于怎样的水深火热、怎样被震灾蹂躏着?地震把汶川撕裂成了什么模样?我们看不到,听不见。仅仅从震中的边缘都江堰、北川县、茂县、青川县看到,景象极其惨烈,尤其看到都江堰聚源中学整栋的教学楼垮塌,数以百计的孩子被埋,心灵的震撼用悲痛之类的词似乎丝毫表达不到痛处,此刻最能表达痛苦的载体似乎唯有眼泪。地震是灾难,地震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伤害,尤其是伤及孩子,便伤到了人的最痛处!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我们都有孩子,汶川的孩子也是我们的孩子!从此刻开始,“我们都是汶川人”!
经过了200多个小时,电视仍然聚焦汶川。一幕幕灾难的画面,惊心动魄,震撼灵魂,主持人无数次哽咽,无数个主持人哭了。但国人很理解主持人的哭,因为他们哭出了全国人民的哀痛,哭出了全国人民的心情!而且,在无可奈何的巨大灾难面前,人释放悲痛的最有效方式似乎仍然是哭。直到5月21日,李小萌在灾区采访时碰到一位失去了全部亲人的老汉回到成为废墟的家里“再看一看”,再寻找一点能用的东西时,仍然被老汉的一句“谢谢你们操心”冲击得掩面大哭!她被老汉的“博大”与坚强感动得涕泗横流。
我们共同面对无奈的灾难,我们共同拥有无助的心情。在天崩地裂的恐惧中,我们用渺小抗争着,虽然支撑不起天塌地陷,但也足以支撑起人的精神世界。不论面对困难,还是面对灾难,只要人与人在一起,人就有信心和力量。
是的,媒体的聚焦和关注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对灾区人民的关注。这种关注和聚焦让国人流泪、哀痛,更让灾难中的人们身心感到温暖,产生希望和力量,受到激励和鼓舞,让那些失去家园也失去亲人的孩子和父母感到不是孤独的受难者,而是与人类并肩抗灾的战斗者!国人齐呼“汶川抗住!”怎么抗住?国人乃至世人的关注、支持、鼓励和爱心就是擎天柱,就是四川抗住、汶川抗住的动力。
随着时间的一往无前,地震的那一刻不断远去。在时间中,一个个具象化作抽象,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变得遥远模糊,一个个生动的脸庞变成了轮廓。这时候,可谓尘埃落定,人进入了痛定思痛的境界,具体的人——老师、学生、父母、孩子都如流星陨落了,他们切切实实被埋入地下了,但沉痛的怀念和渴望化作幻想,在渺渺世界、在满天星空、在昨天的团聚中,追寻那最亲的人、最爱的人、最疼的人!具体的痛化作无限的悲,这悲痛便由时间承载着,一路走下去。
随着时间的一往无前,人们关注的重点也在转移。生死已经由时间划出了界线,期望与不期望的都成为现实,人们关注的重点发生了转移,灾后的许多问题浮现出来,需要解决。那些为灾区献出的爱心如何落实了?那些垮塌并掩埋了千万条生命的建筑该不该垮塌得如此彻底?那些在灾难中表现出的丑行比如把抢夺作为机会,把盗窃称为自救,把不救人称为逃生的本能,把贩卖孩子视作领养孤儿,等等,如何对待?次生灾害如何防止?比如堰塞湖的隐患如何消除?疫情如何防治?灾后重建如何进行?除了帐篷、活动简易房,活着的人已经开始生产,农民开始收割,工人已经开始工作,地处德阳的东方汽轮机厂抗住了地震,厂房和设备安然无恙,已经有了数十亿订单,巨大的转盘缓缓转动,似乎小视地震,也似乎告诉人们:地震的灾害其实都是人忽视地震的结果。灾区领导已经在谋划明天,他们急需规划设计,要用若干年时间重建新家园。
与灾难几乎一起走上媒体的除了军队,就是红十字会、慈善总会、民政部门,随着灾难出现的行动是赈灾,随着赈灾的结束和灾区重建出现的是纪检、监察、审计和质检部门。这些部门随着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一起转移。
生命与家园顷刻之间毁于一旦,几年、几十年的心血,数以千万亿计的投入,顷刻消失了!在急速的生死挣扎后,面对满目疮痍,活着的人便要想继续生活下去的办法。一切重新开始:重新规划,重新建设,四川甚至出台了政策,允许失去独生子女或子女残疾的父母可以再生育。这令人感到人的力量真是无穷啊!
2008年5月24日夜
活着的人需要心理救助
5月底唐家山堰塞湖得到了防治,动用600多名战士,用俄罗斯米-26直升机空运80架大型挖掘机和推土机,开出了10多米深、上千米长的溢洪渠,水位高达735米多,下游21万人得以疏散。
在死亡人数上升到69019人的时候,从映秀镇运出伤员的直升机失事,这天是5月31日13:00,机长叫邱光华,机上有14名灾民和5名机组人员,一周过去了,仍然找不到踪影。
唐家山堰塞湖溃决的危险又成了最大次生灾害现象,这种一分钟造湖的力量只有来自地震。自然一分钟的力量令人无可奈何,动用了上千人、上千吨炸药、数百辆重型机械,数十天的开挖疏导,也仅仅开出小小的一道水渠。大坝溃堤的危险依然存在,下游城市数十万人撤离,绵阳也成了空城。
媒体开始关注灾区孩子心理健康问题,报道“心理救助”的重要性和办法。生命需要救助,生命的心理也需要救助。活着不一定是幸福的,健康地活着才是幸福的。心理健康成为幸福之首。
要经历了灾难的人们忘记悲痛是不可能也没必要的,但让经历了灾难的人释放出巨大的悲伤,是可能也必需的。没有痛苦的释放,就没有幸福的感觉。汶川地震留下的巨大灾难主要还是给孩子的,数以万计的孤儿,他们将怎样面对失去父母的世界?他们将怎样在没有父母的日子漫长而艰难地度过孤独、熬煎思念?他们的快乐、悲伤、困惑将向谁诉说?他们将以怎样的心情度过成长的每一天?
人是人的势。这势的极端就是父母,就是孩子,没有势的孩子总是显得胆怯、孤独。没有父母的孩子没有势,没有孩子的父母也没有势。人首先是家庭的人,其次才是社会的人。人必须在家庭中,也必然在社会中。在家庭的人进入社会是以家的感觉进入,失去家庭的人进入社会是以孤单的感觉进入。带着家的温暖进入社会,带着社会的收获回到家中,让家更充满温馨,让社会更充满希望。失去了父母,便无以为家,孤身进入社会,便进入了漂泊动荡,也失去了人生的自然意义。
心理救助就是要让孩子找到家的感觉,产生家的希望。找到了家,也就进入了有希望的社会。
今天四川地震死亡人数已经达到69134人,还有近2万人失踪。昨天唐家山堰塞湖水位达到740米的时候开始泻流。但巨大的漂浮物又成为下游桥梁的威胁,军队在沿途设立了火箭炮准备随时击沉。
地震已经成为记忆,死亡已经成为记忆,恐怖已经成为回忆;在记忆中触摸死亡,在回忆中消解恐怖,在交流中化解悲伤。
刚刚过了“六一”儿童节,今天就是端午节。过节是人为了庆祝,为了激励,为了纪念,为了回忆。但在地震酿造的郁悒氛围中,在死亡的阴影笼罩下,这些节日似乎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分外地刺激人,令人更加伤心。本来和孩子一起过节的父母没有了,本来和父母一起过节的孩子没有了,这节日便更令人伤情。过度的热烈,会令逝者难安,生者凄惶;过度的哀伤,会令生者沉重,节日凄凉。本来是多么平安祥和的节日,却因为突发的灾难,千万儿童、千万父母没有了,在这样的日子迎来了节日。这个节日,在感情上构筑了十分矛盾的选择。
现在打开媒体保留的地震场景,依然潸然泪下;现在看到发生在地震那一刻和最初的日子里的一个个故事,依然令人回肠九曲。
活着的人在往前走,往前走的动力就是活着的欲望,往前走的决心就是活着。自己设定的前途隐隐约约,虽然山重水复疑无路,但依然坚信柳暗花明又一村;虽然知道道路是曲折的,但坚信前途是光明的。但是,自然设定的前途却一片漆黑,虽然坚信明天会更好,但依然感到明天的路是黑的;虽然期望前途是光明的,但无奈的是自然灾害始终成为生命的威胁。活着的人在积极生活,也在做着死亡的准备。死亡的阴影、灾害的恐惧、生命的无奈,始终笼罩着活着的人。
生命不再是人定胜天,生命在危机四伏中,生命不能高枕无忧,生命必须精心呵护,生命不再是自然而然,生命成为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设计、需要建设。
面对灾难,生命就是生命的依靠;面对冷酷,生命就是生命的温度;面对毁灭,生命就是生命的力量;面对死亡,生命就是生命的希望。我们以痛哭送走亡人,我们用微笑激励活人,我们以生产为生命开辟道路。
痛苦是自然强加于生命的,快乐是与生俱来的,本能驱除痛苦,本能捕捉快乐。灾难如果牺牲了我们,我们就化为泥土,灾难如果疏忽了我们,我们必须笑对生活。
2008年6月8日
汶川,成为湿漉漉的名字
汶川大地震即将过去一月,灾区人民的生死由地震创造,由时间划定了。但是大地80秒的震颤,岂是30天可以从心中抹去的痕迹!不要说灾区的人们依然在万余次的余震中度日,在失去了亲人的悲痛中度日,在失去了家园的漂泊中度日,在对未来渺茫的期待中度日,即使身处安全环境的我们,依然要关注灾区的人们,关注灾区发生的次生灾害和疫情,关注那些失去了家园、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孩子的人们如何度日,还要关注媒体重播或首播的地震发生的那一刻的情景,还要搜索亲历地震灾难的人们的讲述,欲知地震发生时灾区的一切,知道那时发生而不曾知道的故事。
每日打开网络,首先要关注的还是灾区的情况,关注似乎成为安抚心情、慰藉心灵的途径,也成为守望逝者、安慰生者的途径。再没有生命的奇迹发生,而只有生者到现场去守望,讲述心灵的震撼,讲述地震发生那一刻的经历,讲述在灾难突发时刻救援生命的惊心动魄。
抢救生命的场面没有了,只有讲述怎么抢救的过程。如果说地震发生最初的日子主要看到的是宏观场面,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个个细节都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如果说最初的场面令人伤情,那么在时间中曝出的细节就震撼人心;如果说地震现场具有直接的冲击力,那么亲历者、救援者的讲述则具有间接的震撼力;如果说地震现场是热媒介让人一目了然,那么讲述就成为冷媒介令人浮想联翩;如果说数以千万计的受难者被埋的场景无限惨烈,那么同样数以千万计的生者和救援者的讲述也无限悲壮。死亡的人被深埋地下了,活着的人则是他们的父母或孩子。死亡已经至痛,生者是死者的父母或孩子,他们的悲痛同样令人伤情。救援没有胜利,只有失败,这是救援者心灵的道白。他们救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也挖出已经失去生命的尸体。面对被救的生命而欣慰,面对被夺取生命的亡人而哀伤,面对眼看着获救而死亡的生命而遗憾。
每日打开网络,首先要看看来自地震灾区的报道,这似乎成了一种祭奠。没有最新消息,便翻拣往日的画面,打开地震灾区的博客,了解灾难来临那一刻的惊恐,感受面对劫难的心情。
看完了网络,便要书写一些自己的心情,否则心灵便有些不安。有时想:地震的那一刻,我应该在现场拍摄震前的画面,正好记录下地震的过程;地震的那一刻,我应该在现场和活着的人们开展抢救,挽救更多的生命;震后的这些日子,我应该在现场救援或者摄影,把这段历史变成图文留给后人。看着一片片废墟,想象着被深埋的生命,甚至想象当时就应该有巨臂撑起压在生命之上的横梁,抓起坍塌的钢筋水泥,让不该失去生命的人们从废墟下爬出。看着那些逡巡在废墟旁的人,他们的亲人就被深埋在废墟下,但他们只有痛苦而无可奈何,我甚至想,哪怕一块一块地刨挖,或许亲人得到挽救,至少没有更其遗憾的悲伤!
地震虽然过去了,但死亡过于惨重,破坏过于猛烈,面对满目疮痍,面对千万背井离乡的灾民,面对失去孩子的父母,面对无数的孤儿,总是有一种无奈压迫着我,有一种悲伤笼罩着我。因为灾难过于深重,过于残忍,以至说到四川就心底发潮,说到汶川就情感荡漾,见到四川人就热泪盈眶,见到汶川人就悲从中来。“四川”“汶川”“北川”“青川”……这都是湿漉漉的词语,湿漉漉的名字,只要从我们的耳孔进入,就会立刻变成泪水从眼眶里流出来。
2008年6月9日
灾难面前的人们
汶川大地震后,进入视觉的是废墟、被埋的学生、获救的伤员、灾民,场面惊心动魄、惨不忍睹。围绕他们的还有军警、志愿者、医生、记者。在灾难面前,勇往直前、抢救生命的是军人,他们成为生命的希望;在灾难面前,救死扶伤、挽救生命的是医生,他们成为生命的守护神;在灾难面前,奔赴一线、关注生命的是记者,他们聚焦灾难现场,成为挽救生命现场的记录者和传播者,成为灾难现场与世界的中介。
这些天,在脑海萦绕的除了垮塌的教学楼、被埋的孩子、一个个从废墟下救出的生命奇迹,还有绿军装、消防服、白大褂,他们是军人和医生。此外,数量不多,但把灾情实时报道出来,把亿万人民与灾区紧紧连接起来的人们,把震撼与感动传出灾区,把爱心与关注传入灾区的人们,就是记者。他们的行动并无壮举,却令人动容。
媒体的社会责任,这是几百年来莫衷一是的问题。汶川大地震,以灾难的方式发言,残酷地诠释了这个问题。我们首先从央视看到仓促上阵的直播主持人海霞,导播给主持人所有的信息只有震中、震级寥寥数语。晚上换上了张羽、董倩,他们依然没有太多的信息,但必须在镜头前不停地讲述、连线,直播灾区情况。午夜过后张羽扛不住了,换上了康辉。他们要24小时直播,每个人必须坚持三五个小时。但一切措手不及,主持人的体力能支吗?压力还不仅仅是信息匮乏,体力挑战,而且8级地震,天塌地陷后惨烈的画面逐渐传回央视,无数死者与废墟搅拌在一起,主持人的感情能承受得住吗?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都在关注着灾区,地震把交通破坏了,重型机械进不去,云雾暴雨把航线破坏了,飞机也进不去,地震把通讯中断了,震中汶川、映秀与世隔绝了,人们的生命怎么样了?有多少人被埋在废墟之下?我们的救援队伍是否到达现场?受众心急如焚,记者心急如焚,主持人心急如焚!
报道新闻事件就是媒介的社会责任,满足受众需求就是媒介的社会责任,及时、准确、真实、全面、公开就是媒介的社会责任。全人类需要了解灾情,要知道伤亡情况,要知道救援进展情况,要知道灾区急需什么东西,媒体必须第一时间向受众提供,这也是媒介的社会责任。
震区余震不断,塌方、滚石,无水、无粮,甚至飞机没有空位可以让记者搭乘前往现场,他们便挤在救援物资上面前往,甚至报道现场就是堆满物资的空间。一个月来余震达到万余次,前方记者何尝不是冒着生命危险在与死神的挑战中从灾区获得第一手资料,及时发回最真实、准确的信息!我们看到李小萌、张泉灵在地震现场,我们听到一个个记者通过电话报道现场。灾区群众往出撤离,军人不断进入,记者不断进入,新闻不断进入,记者、媒介引领着受众的目光顺应着受众的心情。
他们真实地报道死亡,及时报道生命的奇迹,全面报道生命高于一切;他们报道军人的力量,报道把伤员从废墟中扒出急送救助站;他们报道医生的天职,报道护士爬进废墟为卡在钢筋水泥下面的伤者输液;他们报道救援的力量,也报道从废墟中得救的女孩感谢爸爸,男孩向军人敬礼;他们报道流泪,也报道坚强,报道悲痛,也报道宽慰。在与死神抗争的日日夜夜里,为死者而悲伤,为生者而欣慰,甚至为每一个生命的奇迹而鼓掌,为疫情和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得以防治而宽慰。
这就是良知与责任。记者的良知是作为人的良知,记者的责任是作为职业的责任。在生死现场,选择安全还是选择危险?一切以职责为标准,危险与职责相统一,没有人退缩,没有人逃避。
2008年6月11日
地震改变了什么?
汶川大地震过去一个月了,救死扶伤,安置灾民,消毒防疫,处置堰塞湖险,重建家园……地震突如其来,全国人民既要抗震救灾,又要发展生产,一切措手不及。在过去的一个月,既有眼泪,又有恐慌,既有悲痛,又有壮举。过去的一个月,一切似乎都被改变。
灾区人民的生活因此大大改变。
热火朝天的奥运圣火传递大大降温。
地震改变了地质结构。地震就是地质运动的结果,震区山崩地裂,地质结构被改变,250千米断裂,重庆被抬升4米,四川盆地下沉60厘米,山体滑坡,高山平湖,植被破坏。
地震改变了上千万人的命运。地质结构在刹那间改变,人的生死在几十秒中因此划定,一个月的死亡人数达到69163人,失踪17445人,受伤374142人,100多万人转移,主震区余震11939次。有的父母失去了孩子,有的孩子失去了父母;有的丈夫失去了妻子,有的妻子失去了丈夫;有的家庭全部逝去。
地震把数十万人的家园变为废墟。房屋倒塌778.91万间,损坏房屋2459万间,毁坏道路47313公里。各级政府投入的救灾资金537亿元,活着的人,其生活并没有停止在失去,在数万人跌倒的同时,更多的人必须毫不畏惧地站立起来,必须迅速重建家园,必须在巨大的悲痛中勇敢地往前走,走出死亡、恐怖的氤氲,走向光明,走向平安,走向幸福。
地震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对于灾区的人民,切身感到了生命高于一切,活着是幸福的,平安是幸福的,健康是幸福的;对于全国人民,切实感到了爱是幸福的,奉献是幸福的;对于人类,切实感到了在共同的灾难面前,不分国界、民族、宗教,都是兄弟姐妹,人类要共同抗御自然灾害;对于舆论界,认为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不要人为地制造敌人。一场巨大的自然灾难,重塑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地震大大改变了人的安全观念,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不再是高枕无忧,不再是平安无事。人们经历了“非典”,经过了雪灾,遭遇了特大地震,持续地面临干旱与洪涝灾害,令人感到危机四伏,我们生活的地球随时可能把生命变为泥土。
地震改变了人心。从来都没有这样万众一心,这样众志成城,面对灾难和受难的同胞,我们共同流泪,我们一起祝福,我们一起抗震,我们一起坚强。不分东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幼,不分贵贱贫富,灾情就是号角,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献出爱心,全国人民的凝聚力空前增强。
地震改变了对80后和90后的看法。过去人们对他们的看法和评价是自私、不吃苦、不坚强、不负责任。但在这次地震中,他们自救,也救人,有可乐男孩薛枭,有敬礼娃娃郎铮,有手电筒女孩林清清,更有9岁救人英雄林浩,还有无数准志愿者,他们都是80后、90后甚至2000后的代表。
地震改变了诗歌边缘化的尴尬。诗歌被边缘化已久,这是诗人的责任,也是读者的责任,但更是生活的规定。在这样一个和平快速发展的国度,注定不是诗的沃土。但汶川大地震,灾难突如其来,无数生命瞬间受难,幸存者冒死相救,政府与民间无数救援者和时间竞跑,从废墟中挽救生命,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献出爱心,媒体24小时不间断地直播抗震救灾实况,不断报出感人肺腑的事迹、惊心动魄的壮举。于是,诗人激情澎湃,一夜之间诗歌猛长。俗话说,长歌当哭,诗是可以当哭的。全国人民流泪的日日夜夜,无法平抚心中的悲怆,于是,诗成了最好的形式,诗以抒情,得到又一次印证。但是,我们宁可要没有地震的生活,也不要这样真情的诗歌!
媒体变得更加开放,中国更加民主。地震不是哪一个民族的灾难,而是人类的灾难。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人与世界人民一起抗震救灾,中国不再是32年前唐山大地震时的拒绝外援,这是改革开放30年的标志。媒体在地震发生30分钟后第一时间报道了震中、震级,随即开始了24小时不间断直播,信息及时、准确、公开、透明,为人类及时了解灾害提供了信息,为中央决策提供了依据;最有经典意义的是四川的百岁老人陈佳珍对看望他的温家宝总理叮嘱说:“你要努力工作啊!”这是人民对领导的嘱咐;举国哀悼三天,这是对生命的高扬,也是民主的标志;民众的广泛参与,慈善机构,救灾部门,网民参与,对大款、明星捐款的观点,等等。民主表现在每一个方面。
人民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宽容。让逝者安息,让生者奋进;让逝者安息,让生者坚强。孩子断然截肢、父母顾不及掩埋自己的孩子、领导顾不及搜救自己的家人,挺住、奋进,只要是生命,都是自己的亲人。11岁的男孩张吉万背着3岁的妹妹徒步12个小时走出大山;小林浩多次进入垮塌的教室背出小朋友,自己肩膀脱臼;城市女孩叶小配与长虹空调安装工刘文松以地震为媒,在垃圾房内恋爱,在废墟上举行了婚礼……面对灾难,人民想开了一切,宽容了一切。范美忠老师丢下学生的逃跑,记者徐娜因为经验不足表现出的“逃跑”,甚至好莱坞明星沙朗·斯通的“报应”说,都能得到一些人的理解和宽容。
2008年6月12日
地震强烈波击精神世界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在物质世界,改变了地质结构,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损失,同时,地震也强烈波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震源就是受灾的生命,表现为在灾难发生的那一刻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在灾难发生后如何对待灾难中的生命?而且在人们的精神世界发生的余震持续不断。其中分出英雄与懦夫,真小人与伪君子,大爱与自私,前清遗老与拍马屁,等等。对待这些人性的现象,有的人理性对待,有的人感情用事,有的人谩骂,有的人讲理,也都属于余波。
灾难是恐怖的,也是悲壮的,我们不仅为灾难中逝去的生命而悲痛,也为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震中抢救生命的军人、医生、志愿者而感动,为伸出救援之手的所有人而感动。同样,我们也为在灾难中活着的生命表现出的坚强感到悲壮。给死者尊严的吴家方把妻子绑在自己的背上用摩托车载回去埋葬,程林祥背儿子尸体回家不能把他丢在废墟里,12岁女孩黄思雨断腿自救,5岁女孩任思雨在废墟下唱歌传出天籁之音……面对死亡,不离不弃是一种道德,自强坚持是一种道德,冒险施救是一种道德,舍己救人是一种道德,捐款捐物献出一片爱心是一种道德。
在灾难发生的时刻选择助人摆脱灾难,有老师,也有学生,有的成功帮助他人脱险,有的因此失去生命;被埋压在钢筋水泥中的学生面对救援的军警,有呼“救我”的,也有喊“先救他们”的;在灾难发生的那一刻迅速组织抢救,有军警,也有市民;在灾难发生后,数十万军人、医务人员、志愿者克服余震、暴雨、交通通讯中断等重重困难从水陆空开往灾区,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令世人感动;在救灾的一个月里,灾区血流成河,全国泪流成河。是什么催人泪下?是生命的价值,也是道德的力量。
面对灾难中的生命,人们纷纷伸出救援之手,也献出爱心,数以百亿计的善款每日捐往灾区;面对灾难中的生命,人们也纷纷发表言论,心理救助的有,含泪劝告的有,长歌当哭的有,赋诗安慰的也有。
许多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英雄事迹、高尚品德已经在主流媒体进行了大量报道,有舍己救人的老师、学生、军人,有大公无私的干部、家长,还有“警察妈妈”。但同时也有许多令人不齿的小偷大盗,乱用救灾款物的职员,抢占救援摩托艇的灾民,还有在生死关头“先跑”的老师,救灾不力的干部。
在精神世界发生的震撼是由地震引起,震中就在道德领域。围绕如何对待灾难,凸显出各方面的道德典型:怎样对待捐款是道德?不捐款的人骂捐款不多的人,哪个不道德?捐款多少为道德?捐款200万还被网上谩骂的房地产商王石,不是因为他捐款太少,而是仅仅因为捐了款还说了多余的话;发表怎样的言论道德?山东作协副主席王兆山发表“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的词,余秋雨含泪劝告“灾民”:“有十几亿人护持,这些往生者全都成了菩萨……你们的孩子如果九天有灵,也一定已经安宁。”沙朗·斯通发表“有趣”与“报应”说。这些统统被网民声讨,而且由此引出言论自由的道德底线,这底线不再是政治问题,而是人性问题。在大灾面前,一切有违人性的言论,都会遭到围攻,遭到痛斥。
范美忠老师发表的言论对活人的震撼可能是仅次于地震本身,他由此被冠以“范跑跑”。当突发的灾难来临时,是选择先跑还是救人?救人无疑是高尚的,但自救是否高尚,完全要看具体情况,要看职业,甚至身体、年龄、性别。作为老师“先跑”应不应该?作为记者回到饭店应不应该?作为富翁捐多少钱合适?作为作家应不应该“含泪劝告”为失去孩子而愤怒的家长?那些垮塌的劣质教学楼的责任人如何追查处理?作为干部在地震发生后怎么应对?救自己的孩子还是救他人的孩子?
英雄道德除了主流媒体在宣传外,网络争论不多,对道德模范是否给予提拔当官有些疑问,似乎再没有过多争议。对在地震后谋私的官员、救灾不力的官员、抢夺食物的暴民、争坐快艇致救命药品落水的灾民,都没有过多的非议,对于在地震发生时“先跑”的老师有多少也没人知道因此也无非议,但对于在突如其来的地震中“先跑”而且事后真实记录心灵历程的范老师却盯住不放,争论也由此纷起,而且莫衷一是。有一份网上调查,认为“范跑跑”因此不能为师的占到60%以上,认为可以为师的占32%,前者把道德作为师的重要标准,后者把法律放在首要标准。总的来说,对范先生的先跑给予理解,但对于范先生跑出来后的表白不能理解。这就是行为真实也合适,语言真实但不合适。都江堰光亚中学的校长就是如此认为,但凤凰卫视嘉宾就竭力反对,因此出现了“真小人”与“伪君子”之说。
范先生的言与行为人们提出了一个道德难题:不管学生而先跑是不道德的,但在危急关头让他留下救学生牺牲也于心不忍!而且这个二难选择难就难在当事人不仅做了,而且也说出来了。许多先跑的老师没有说,如何选择也就只有自己知道并选择了。这也向我们示范了一种取向:有些事是只能做而不能说的。做了符合常道,也不会成为众矢之的;不仅做而且说了,就会引发道德危机。有人对此做出具有哲理性的结论:我们允许不高尚,但不允许无耻。不高尚的是行动,无耻的是言论。
范先生的行为和心灵都具有很典型的意义,他只做出来我们不去说了,这是一种本能,但他说出来,就值得说一说。首先,他说出来正好说明人之本能的一面,人之怯懦的一面,这一面不仅范老师有,所有人都有,区别只是多数人“有耻”而不愿说出来,范先生无耻且有勇气说出来了;其次说明作为老师之道德不高尚的一面。此外还有什么呢?局外人可能认为他不道德,但同处灾难中的人们可能会很理解:在地动山摇的那一刻,范老师与同学们同生死是伟大的,范老师先跑是可以理解的,但范老师不跑也绝对抗不住地震发生。校长卿光亚的观点很具有代表性,他对范老师的行为表示理解:行动没错,说的话不合适。另外,他说出来已经超出了作为一个老师先跑与后跑本身的意义。一是真实记录了大地震发生那一刻人们普遍的心理,人们在以后突发的自然灾害面前如何选择。二是为社会提出了怎样做人的问题:真实,还是虚伪?真实地活着快乐还是虚伪地活着快乐?先跑是真实,说出来也是一种真实,我们需要哪种真实?许多先跑的人并没有表露自己的心迹,所以人们无从知晓人性的弱点,范先生不仅先跑,而且还真实记录先跑的心理和过程,这让许多人不是把他的行为而是把他的观点视为不道德。但那些先跑而没说出来的人就道德吗?那些制作了劣质工程的官员和承包商道德吗?没人评论。三是人们揪住范先生先跑的问题,而忽视了他先跑的客观意义:他以行动提醒学生:“地震了,快跑!”四是人们也忽视了他的语言意义:他以这种方式引发了面对灾难的道德争论,帮助人们廓清道德观念。五是他真实的自白,引发道德地震,引人思考:真事能做,真话能说吗?
突如其来的特大灾难令人们的神经变得很敏感,人们的是非观念也变得极强。不管什么人,只要说错一句话甚至稍有表达不准、不合时宜,都会引来愤怒的围攻,都会遭到炮轰:范美忠逃跑多嘴,王石捐款多嘴,徐娜回酒店多嘴,余秋雨含泪劝告灾民多嘴,王兆山作词多嘴,沙朗·斯通发言多嘴,还有那个因为哀悼日停止网上游戏而发怒的女孩也多嘴,引发了“人肉搜索”。
“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对言论自由的尊重。但在汶川大地震后,人们对这些观点从行动上做了彻底修正: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也要剥夺你说话的权利,还要剥夺你当教师的权利,甚至要剥夺你生存的权利!
2008年6月15日
地震为我们留下了什么?
汶川大地震过去已经40天了,据官方统计,44万平方千米、417个县、4652个乡、47789个村、4642万人受灾,数十万人受伤,死亡和失踪人数8万多人。受灾的每一座城市、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家庭都有讲不完的悲壮,但在灾难突如其来的时候,媒体无法全部报道出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在那一刻及其后来的事,不断以记忆的形式通过媒体报道出来,依然震撼着活着的人们。我们不禁要问:汶川大地震为我们留下了什么?
毫无疑问,留下的首先是死亡,8万多条鲜活的生命在瞬间逝去;留下的是肉体的创伤,近38万人受伤;留下的还有北川县、汶川县、映秀镇等城市被夷为平地,许多县城和乡村变为废墟。北川县城将因此变成地震博物馆,永久留给后世。
地震留下了悲痛。物质家园破碎了,精神家园也破碎了,给无数受灾者心灵留下了永远的创伤,这是永久的遗存。
地震留下了恐怖。恐怖是人面对天灾人祸共有的情绪,不论是“9·11”还是“非典”,不论是冰冻雪灾还是地震,都不仅是令人担忧的,而且也是令人恐怖的灾难,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母亲也很不安全,随时可能把子民毁于一旦!
地震为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思念。他们是失去孩子的父母,他们是失去父母的孩子,他们是失去爱人的丈夫和妻子……活着的人要思念失去生命的人。思念伴随着岷江流淌不息,伴随着时间无限游走,伴随着人生茫茫漫长而艰难地度过。
地震留下了坚强。父母在顷刻之间绝望,孩子几乎在一夜之间长大。那些从废墟中坚持二百多小时的幸存者,那些断肢自救的孩子,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和失去父母的孩子,在毫无心理防备的时候灾难突然降临,但他们都表现出无比的坚强。那些活着的人在眼泪尚未揩干、悲痛还未稍减的时候,便迅速恢复教学、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他们悲壮如山,他们气贯长虹——死者长已矣,生者当自强。
地震留下了大爱。大爱如潮,在灾难中涌动,人们以爱诠释生命,以爱增强信心,以爱鼓舞力量,以爱安慰伤痛,以爱从废墟中从死亡线上抢夺生命。大爱如水,在灾难中澎湃,对死者的爱、对生者的爱,爱是那么感天动地,那么力大无比。大爱如山,在灾难中巍然挺立,全人类献出爱心,给灾区人民力量和信心,鼓舞的话语、救援的物资、一笔笔善款源源不断地送往灾区。志愿者组织起来,灾区就是前线,灾区就是战场,灾区就是奉献大爱表现勇敢的疆场。
地震留下了无限的思考。唐山大地震仅仅过去32年,人们几乎好了伤疤忘了痛,怎么会忘记?仅仅因为与“我”无关吗?平安的人要思考受灾的地方为什么如此悲惨?同样地处震中的建筑,有些为什么会挺立不倒,更多的为什么顷刻垮塌?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选择逃生还是救人?在死亡面前选择道德还是选择生命?选择高尚还是选择平庸?选择不高尚还是选择“无耻”?
地震也留下了凝聚力,留下了向上的精神,留下了生命第一的理念,留下了诗,留下了歌,留下了图,留下了文,留下了遗迹,留下了警示。
地震也留下了教训。灾难不是随时发生,但灾难必然发生。灾难没有发生时,我们如何预防?发生时,我们如何有效应对,最大限度减少伤亡和损失?我们如何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我们如何提高交通通讯能力?如何提高灾难发生后的救援能力?我们如何把家园建筑得更加牢固、更加安全?
2008年6月21日
从痛苦中摆脱痛苦
汶川大地震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这令失去父母的孩子和失去孩子的父母无比悲痛,这是绝对痛苦。但他们没有因此躺倒,而是边流泪边救人,边痛苦边重建家园,边痛苦边走进课堂,边痛苦边下田收割、插秧,边痛苦边开动机器进行生产。忍受着绝望追求,背负着痛苦前行,这是多么悲壮的事啊!
为什么?他们说要活下去,不干就误了季节。误了季节又怎么样?以后会更加困难,更加痛苦。
如果是高贵的人,在痛苦中是有许多人为他服务的,生产生活不需要担心,有人为他照料一切的。但是,老百姓遭遇了灾难,陷入了痛苦,如果指望有人全面服务那是不行的,有人帮助一下就是莫大的鼓励。所以,还要自己在绝对痛苦中行动起来,才有逐渐摆脱痛苦的希望。否则,痛苦没有稍减,困难接踵而至,身心陷入困顿,也将陷入持续的痛苦中,陷入永远的痛苦中,以至陷入绝望,使生活更加惨淡。
面对无比的灾难,面对绝对的痛苦,人的身心都受到深深的伤害,人需要休息养伤疗痛,但是,人更需要支撑活下去的物质条件,这就需要行动,需要生产。只要生活不停止,生活就成为前进的动力,就成为抵御痛苦的力量,就成为精神的支撑点。
人有感情,所以,在遭遇了灾难后人会痛苦;人也有理性,所以,在痛苦中的人会坚强地站起来。
痛苦中前行,这给人以无比悲壮的感觉。这种悲壮会成为感染人的巨大力量,感染更多的人加入抗灾,也会激励同样痛苦的人共同前行。
2008年6月2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