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名人郑立于

文化名人郑立于

时间:2023-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郑立于先生嘱我为其《郑立于文集》作序,令我如坐针毡,受之有愧,却之不恭,思虑再三,最后我只好说就权当我写篇读后感吧。如果把《祖国的矾都》列入报告文学范畴的话,那么先生涉足报告文学这个行当早了我整整30年。称先生为文化人我觉得是最为贴切的,先生一辈子做的事情都与文化工作有关,一辈子都在为文化工作而忙碌着。正是像郑立于先生这样的文化名人,撑起了家乡的文化天地。在我的家乡有一批这样的文化人。

(序 二)

黄传会

郑立于先生嘱我为其《郑立于文集》作序,令我如坐针毡,受之有愧,却之不恭,思虑再三,最后我只好说就权当我写篇读后感吧。

我与先生有着共同的故乡——浙江省苍南县一个名叫矾山的小镇,镇不大,名气却了得,这里因为盛产明矾,被誉称为矾都。

1958年,我还是个孩童的时候,先生的《祖国的矾都》一书已经出版,那是第一本写家乡、写家乡产业工人的书。我这个小学生自然不可能读到先生的大作,但校园里却传开了有个名叫郑立于的作家,写了本歌颂矾都的书,先生的大名从此留在我的心中。如果把《祖国的矾都》列入报告文学范畴的话,那么先生涉足报告文学这个行当早了我整整30年。

《郑立于文集》八大卷,洋洋大观260余万字,读其要目,传记速写、小说寓言、散文随笔、剧本鼓词、诗词记赋、楹联碑铭各种体裁均有涉猎,其内容之丰富,样式之多彩,令我叹为观止。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的精神家园。立于先生挚爱家乡这块土地,挚爱家乡的父老乡亲,先生的作品几乎都与故乡有关,他叙述的故事几乎都是发生在家乡的故事,他笔下的人物多为矾山人、苍南人、平阳人、温州人,当然也有少数的浙江人等。因此,每每读先生的作品,亲切、深切之感油然而生。那山,是我熟悉的山;那水,是我曾经喝过的水;甚至于连先生笔下描述的云和雾,都是故乡所独有的。先生笔下的许多人物,都是我所熟悉的或是曾经听说过的,读先生的作品,像是喝一杯用家乡的水酿成的米酒,清纯而甘甜,满足了我心中浓郁的思乡之情。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最容易忘记历史却又最需要历史的时代,因此,先生积一生之力,记录下的发生在故乡大地上的或大事或小事,或民俗乡规,或史料拾零,便更显得弥足珍贵。世间有些东西是可以再生产的,有些东西却是无法再复制的。先烈的丰功伟绩,先贤的大智大勇,还有诸如地方史志、民间传说、风土人情、碑铭楹联等等,不将它们用文字整理记录下来,说不准哪朝哪代、那年那月它们就消失了,试想,一个没有历史记录的故乡。就如同大地失去了月光,那是何等的不可思议?

以“作家”来称谓立于先生,显然是过于简单了。

立于先生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从小受过良好的国学教育。他在小学、广播局、文化馆、文联、宣传部供过职,办过报纸,编过县志,丰富的阅历,为他提供了丰厚的素材。先生是个杂家,他写散文、诗歌,又写楹联、报告文学,甚至还写现代京剧。先生是个业余作者,半个多世纪来,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与写作上,他为此付出的心血,常人不了解,也难以理解。

我的脑海中忽地跳出一个词:“文化人”。称先生为文化人我觉得是最为贴切的,先生一辈子做的事情都与文化工作有关,一辈子都在为文化工作而忙碌着。这种文化人不是谁想做就可以做的,让谁做谁就可以做得了的。这种文化人或是家传,或是后学,都有文化的根源;这种文化人懂得平仄,研习过“二王”,对家乡历史烂熟于心中;这种文化人天资聪慧,会写文章,能拉胡琴,遇到红白喜事,拿起毛笔或庆联或挽联一挥而就;这种文化人不善于为官,一般做的都是边缘化的工作;这种文化人酒桌上坐不了主位,但生活中却少不了他们;这种文化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结万人缘……正是像郑立于先生这样的文化名人,撑起了家乡的文化天地。

在我的家乡有一批这样的文化人。我所敬重的萧耘春先生(郑立于先生同学),甘于寂寞,安于清贫,一生浸润在书斋之中。县文联原主席刘德吾,他的诗歌在当代诗坛也已经占有一席之地,不料英年早逝,令人扼腕。还有散文家杨奔、小说家张翎、摄影家萧云集等等。

郑立于、萧耘春等文化人高举着堪称“苍南知识分子的精神旗帜”,成为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郑立于文集》出版,泽被社会,福及乡里,可喜可贺!

愿家乡有更多这样的文化人!

2013年盛夏于京城

(黄传会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委会委员、海军政治部创作副主任(文职将军)著有《雄风——人民海军纪实》《龙旗——清末此洋阀军纪实》《逆海——中华民国海军纪实》《将才铁军——抗日名将朱猛》《婚约》《中国贫困警示录》《托起明天的太阳——中国希望工程纪实》《为了那渴望的目光——希望工程二十年纪事》等十多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