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瓯日报》,大家对它并不陌生,六七十岁以上的人们,不少是它的热心读者,有的是它的撰稿人。1949年5月8日《浙瓯日报》临时版,还以特大字号在头版头条报道消息《昨晨永嘉完全解放》。当时的永嘉,就是现在的温州。时任该报总编辑、社长达十五年者就是苍南县人士徐世康。
徐世康于1911年8月8日出生在金乡城里西门大街,先后在金乡、宜山读完小学,在温州十中毕业后,即进上海东吴大学。从少年起他就关心国家大事,尤喜爱鲁迅的杂文,不时还收听电讯,当时就写了不少文章刊于校刊和社会上的报纸上,显露出才华。
大学毕业后,徐世康带着一大箱书籍回到永嘉,走上了新闻战线。当时温州有《温区民国时报》《瓯江日报》《温州晨报》《温州快报》《艺报》《温州新报》等和一些期刊。报纸有的是日报、也有二日刊、三日刊的,发行量都不大,起不了很大影响。其中1930年9月1日创刊的《温区民国日报》是温州报业史上第一家规模较人、人员较多、经营较好的大型综合性日报。
1934年9月1日《温区民国日报》改名为《浙瓯日报》,对报社的人员作了调整,初任社长为李国栋,徐世康为总编辑。1935年秋,李国栋他调,徐世康任社长兼总编辑。徐世康在任内,为了加强通讯联络工作在温州府学巷创办了浙瓯通讯社,作为报社的附属机构,并先后在瑞安、平阳、乐清、泰顺、玉环、永临等地设立分社或支社。1935年7月2日,通过考试,还招收了两名女新闻记者,引起社会的注目。
徐世康是位事业心很强的人。根据当时读者情况,他将对开大报改为四开小报,版面也很活跃,有国际新闻、国内电讯、社论、本地商情、各界新闻、各行各业广告,还有提倡国货、家庭常识、合作、法坛等专版以及副刊《红尘》等。由于报道面广,热心为大众服务,报业蒸蒸日上,l935年至1936年每天通常出12版(3张)或14版(三张半),最多时每天出16版,发行量也日益增加。
《浙瓯日报》虽是官办报纸,当局拨款非常有限,根本不够开支,徐世康总是千方百计地将报社维持下去,曾一度敦请地方殷富、党政要人认股捐资,解决经费困难。在有限的经费中,尽量节省,但有时还添置一些印制、通讯设备,不使事业中辍,并力求发展。
徐世康身为总编辑,非常善于撰写社论,就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阐明编辑部的看法,也代表专署当局发表意见。那时几乎每天都有社论或评论,他除了约请社会贤达、行家学者撰写外,大半还出于他自己之手。他写新闻、社论文思敏捷,表达流畅。有时为了紧密配合时代潮流,甚至在报纸付印前还在赶写社论。徐世忠是徐世康的胞弟,时在温中念书,经常到《浙瓯日报》社看看,哥哥对新闻事业的热心,徐世忠也颇受影响。解放以来,徐世忠也特别喜爱报纸。每天总要看看报,议论国家大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徐世康与《浙瓯日报》同仁们更全力投人抗日救亡工作。是年12月国民党永嘉县党部推定中央驻温特派员陈里特与不久前当选的监察委员徐世康赴各区推进乡村救国运动,大力报导乡村抗日救亡新闻。时任《浙瓯日报》校对的徐世康妻子徐秀清也以县妇女会理事的身份在城区各镇举办讲座,主讲抗日意义,动员妇女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2月,省政府主席黄绍兹和战时经济专家等来温视察,并于七日晚在府前街实业银行住处接见特邀的温州战时青年服务团负责人郑嘉治、胡今虚、马骅等七人详谈革新省政,动员民众,保卫大浙江,收复失地的计划。鼓励广大青年维护国共两党合作,协助地方政府做好抗日自卫工作。联立中学女学生梅爱文控诉其父大汉奸梅思平的卖国罪行,印发《我不愿做汉奸的女儿》庄严宣言等等,在《浙瓯日报》上都作了详尽报道,一时轰动全国,国防最高委员会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萧铮在广东、福建考察后来到温州,各界热烈欢迎,徐世康特地在《浙瓯日报》上发表亲自撰写的欢迎社论,还报导了古文学家林损公祭时,萧铮和阮毅成前往致哀并演说之情形。
抗日战争一周年时,温州各界举行多种纪会活动:中山公园正纪念堂举行追悼阵亡将士及死难同胞大会,全市鸣钟致敬、宗教寺院举行礼忏,举行阵亡将士纪念碑奠基典礼、城区举办两万人火炬游行,为此,《浙瓯日报》接连出了纪念导刊数期。徐世康还根据不同时期不同读者对象刊发专辑,1940年4月在副刊《永嘉青年》刊中出了“革命人生观”专辑,鼓励青年奋勇抗日;在《永嘉妇女》中刊出“妇女要回家庭去吗”专辑,在副刊“展望”中特约马骅、唐浞等文教界人士及抗战工作干部撰稿、连载缪天华抗敌鼓渊《新娘叹》,以及邹伯宗等人的抗战歌曲。《浙瓯日报》还主办《浙瓯儿童》周刊,以丰富的内容、生动的形式报导各地儿童抗敌故事以及逃难儿童状况。刊出准时,深得各界支持与同情。
在日军疯狂轰炸,伤亡惨重,生产力急剧下降的情况下,徐世康更是重视报导经济建设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浙瓯日报》特辟《经济建设》副刊,刊发朱馥生《论增产粮食》、项锦掌(项骧之子)之有关经济的专稿等等。当代著名考古学家夏鼐从美国伦敦大学学成回国,数学家杨宗道得国际奖归来等等,《浙瓯日报》皆有专访报导,还专载了词学家夏承焘的重要哲理论文专辑《泛说忧患、气质、过失三事》,谈南宋温州诗人潘柽的佛家“转识成智”和“转依说”。
八年抗战,温州沦陷三次。《浙瓯日报》几经搬迁,包括1943年10月从府学巷迁至大南门外花柳塘街蒲阳会馆内,徐世康都身先士卒,跟报业同仁一起克服重重困难险阻,坚持正常出报。有时在乡下编印临时刊,搬到瑞安高楼时,每日出对开报两版,所载多为国内外简要电讯及温州各地消息,此时还特辟副刊《高楼》,发表各地抗战通讯,漫谈敌占区近况及敌后山乡生活以及连载周冠华散文和抗日版画和歌曲等,很受读者喜爱。
1945年8月10日,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这天早晨6时,日本外务省致电瑞士、瑞典,托其转告中、美、英、苏四大盟国。中央通讯社随即急电通报全围各地。《浙瓯日报》等收到电讯是8月10日夜8时许。这使徐世康等报社同仁太高兴了。随即组织全社人员和家属大小上街游行。高举写有“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大字方牌为前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高呼口号。游行队伍从南大街、五马街、直至西门,市民们闻讯,有的加入游行队伍,有的在原地欢呼,放鞭炮。全市民众沉浸在抗战胜利之无比喜悦之中。
次日,《浙瓯日报》以两个版面的通栏刊出特大标题“日本已宣告屈膝接受无条件投降”,《温州日报》等也以特大标题,报导这一喜讯。徐世康长子温中二年级15岁的学生徐行,在《浙瓯日报》刊发《狂欢之夜》一文,文中写道:“许多青年和小孩跟在我们队伍后面,大人们买了成千发的鞭炮在燃放,顷刻间,大家都沉浸在狂欢的气氛中”。徐世康第二个儿子,瓯江小学六年级12岁的学生也在《浙瓯日报》副刊的短文中写道:“(游行)归家的时候已是午夜了,街上人少了一些,但仍听到爆竹声、锣鼓声和隐隐的欢呼声。”
8月15日以后,《浙瓯日报》《温州日报》及其他报刊都以醒目的大标题报导抗日胜利的特大喜讯,徐世康更以崭新的姿态活跃在新闻战线上。
《浙瓯日报》虽然是当局的机关报,但在徐世康的主持下,还容许不少共产党和进步人士参与报业活动。老共产党员吴明允1943年4月从延安回来就一直在《浙瓯日报》参与工作。徐世康将妻子徐秀清的校对这个位置让给吴明允。
1947年,曾是中国民主同盟成员的进步人士王思翔(即张禹)从台湾回来,一时找不到合适工作,找到徐世康,徐就让他进入《浙瓯日报》先当校对,后当编辑,仍由吴当校对。党的同路人,曾发表一些诗文作品的杨奔,去向徐世康谋工作。吴又主动让出校对一职给杨奔,自己到城南小学任教,当校长。1948年4月李德树到温州,亦由王思翔介绍暂在《浙瓯日报》当国际新闻编辑,不久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王思翔等人办的《民主》期刊也是在徐世康支持下得以顺利出版发行的。徐霖也在此后进入《淅瓯日报》当会计,更应提到的是地下党员胡景瑊,他一直把《浙瓯日报》作为党联系进步人士的纽带,有时他化名在报上发表文章,有些来稿由徐世康提供给他编辑,然后在报上刊发。徐与胡私谊较深。由于见报有不少倾向革命与进步言论,当局发现报社“赤化”了,其中必定有“赤化”分子在活动,打算抓人,于是徐世康以大义为重,据理力争,全力保护,使这些“赤化”分子免遭劫难,进步分子不致连累。这样,徐世康任职的《浙瓯日报》便成为当时温州报业创办时间最长,设备最为完善,人员素质最好最多,发行量最大,读者最喜爱的一家报纸。为了支援浙南地下党办报,经过王思翔等人精密策划,《浙瓯日报》将一部二号印刷机和一套新铸的铅字,对外说是以黄金拍卖,实际上是悄悄地运到瑞安革命游击区郑嘉顺那里去了。
十几年前,笔者撰写了“徐世康与《浙瓯日报》”一文,刊于台北《温州会刊》等报刊。马骅看了对笔者说:“多少年来,我想写一篇关于徐世康的文章,而你这篇文章真是为我们那班文化人说出了心里话,吴明允和王思翔更认为,徐世康真是当时新闻战线上的大好人,如果没有他的保护,不知会遭到什么境地,哪来有如今这样美好的晚景。
新中国成立前夕,徐世康从容地做了报社移交准备工作,将财产、帐目一一清点造册。当温州军管会派人前来接收时,他拿出了移交清册,还对有些需要说明的事情一一作了交待。据一位在《浙瓯日报》印刷厂当排字工的老人说,徐世康先生平时性子也蛮强,但移交印刷厂时,在排字房内暗自流泪了。是啊!他不是考虑自己的去留荣辱问题,而是他想到的是永远告别了自己终身热爱追求的新闻事业,永远离开了年年月月日日夜夜笔耕的处所!
在此风云突变、历史转折时期,徐世康在香港一位好友的劝导与帮助下,原打算去香港或台湾。后通过姚亦菲等人一再辗转,问胡景瑊是否要走,旋即又接到胡景瑊的来信,说他是民主进步人士,不必要也不应该到台湾去。于是他到上海,办了一个名为永昶的运输公司。“昶”字者,永日也,日长也。但好日子不长,不到一年,徐世康就被押回温州进了囚室。因患肺病较为严重,只关了两三个月就获保外就医,住进大简巷白累德医院。几个月后,因医治无效,凄凄惨惨地离开人世。据徐世康的子女回忆,父亲卒于1952年10月28日。
徐世康去世后,全赖他夫人徐秀清支撑这个四个男孩、两个女孩的家,将儿女抚养成人,多为故国作出贡献。徐行北大毕业后,长期从事物理专业的教学与研究,专著有《力学》《热学》等,还有《连续波染科激光器的像散补偿腔》等多篇译文,是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副院长、教授。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徐游毕业于南京大学,一直在该校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是中国物理学会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发表论文51篇,科研课题“多晶永磁铁氧化研究”“稀土——过渡族舍及合金磁金各向异性研究”和论著《电磁学》等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一等奖,其业绩收录于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的《国际名人》。后人学有所成,堪慰先人在天之灵。
据中国传说习惯,一篇传记如果没有找到传记主的墓地,似乎是个缺陷。于是又经过多方了解,找到徐世康的第三个儿子徐蕾(即徐望圭)。他悲痛地说:“父亲去世时,我只八岁,听说当时只草草成殓,置于温州城郊一处义冢大破漏大草棚里。若干年后,一直寻找不到父亲的遗骨。1994年秋,母亲在南京谢世归葬温州时,在郭溪白塘公墓购得两个墓穴。全家子孙商议,拟将父母亲遗骨合葬存一起,但父亲的遗骨一直找不到。幸好还留着徐公生前的一幅遗像,将其放大精美装饰后安放在墓室里,也算是美满的合葬。”
在新闻战线上奋斗一生的徐世康已不在人世,如果有灵魂,他将梦游温州这个崭新的大都市及温属各地,看看报业兴旺的景象,经济社会建设的巨大成就的当今和更加辉煌的未来!
(此文原以《徐世康与《浙瓯日报》为题刊于台湾《温州会刊》后收入《苍南历史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