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二年十二月的一天,这是我一个最幸福的时刻,在浙江省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的主席台上,周总理跟我紧紧地握了手。我的心滚烫滚烫的,有千言万语要讲,但又讲不出口,只在心中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我不相信自己天天跟泥巴打交道的手,会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手握在一起。周总理走后,我拿起自己的手掌瞧了又瞧,情不自禁地涌出了眼泪。
何时才能出头
我家住在平阳城西水塔村,世世代代都种田。父亲有时替地主做“包月”,有时到外地打散工,生活很艰难。后来,父亲听说新加坡有出路,就变卖衣服,跟木工黄梅流浪到新加坡做木匠。当时,我才七岁,还有一个弟弟。母亲当然养不活一家,只得投靠宋埠地方一个亲戚家里。这个亲戚给我们住久了,也就冷酷地对我说:“阿龙,你爸到外方去,不知什么时候回来,你还是叫妈去学打花鼓,你替她背袋,讨碗饭吃吧!”我们受不了丧气话,并且看到这个亲戚实在也养不活我们,也就搬回城西老家住了。父亲在新加坡,没有什么好出路,结果卖掉行李空手跑回老家。最令人伤心的是一九四六年的大年夜,父亲患急性肺炎,奄奄一息躺在床上。父亲望着站在床前的一家亲骨肉,枯涩的眼眶里渗出泪水,忿忿地说:“种田,种田,种了多少年的田,还是混不到三餐饭。唉,这世口呀,做人真难……。”“难”了还未字说出口,父亲就断气了。
大年初一,天色灰暗,地主家里放鞭炮祝贺新年,父亲却正躺在门板上没有棺材成殓。
种田人的欢乐
父亲生前曾做过木匠,不知多少木头经过他的手;死后连几块木板做棺材也没有!幸好邻居许友水叔叔上街讲情面,才赊来一具棺材草草成殓。父亲死后负的债,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还清呢。父亲死时,我才二十岁,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压在我的肩上。从此,我整日在田里挣扎,在生命线上挣扎。种田,种田,种田人何时才有出头的日子哟!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种田人当起主人来了。从一九四九年六月,我任水塔村农会生产委员起,我好像是一颗落地的谷种,在党的阳光雨露下,萌芽、生根、长大……在毛主席的教导下,我逐步地明确了种田的意义,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关组织起来文章后,更看到了农业远大的前途。一九五一年,我和另外八户穷兄弟组织了互助组,以后转为初级社、高级社,办了人民公社以后,我一直担任公社党委书记。不论是当互助组组长、社长或书记,我一直是听毛主席的话,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把田头当作办公室。我想,种田出身的人,劳动是本分,要为人民服务,不是当官当老爷,千万不能脱离劳动,“人越嬉越懒,口越吃越馋”,一个人不劳动,思想就会霉烂,要领导好集体生产,也是办不到的。现在就举几件事业讲讲吧!
我土里生,土里长,对土壤应该说是很熟悉吧,可是却不一定,土壤这门学问,可深如东海呢。一九五一年,我们城西互助组里试种连作稻,争取亩产千斤。当时有个外号叫“老鹰精”的中农说:“哼,千斤田,瞎吹牛,我家安‘弹簧’的田(意思是土壤肥厚松软),也没有收过四百斤呢!”我听了以后,想起了党的教导,要做自然的主人,不做自然的奴隶,要下决心争取高产。于是就到“弹簧”田去观察。原来“老鹰精”种的田也是沙土,由于他家里养着两头牛、一头肥猪,栏肥壅得多,所以稻特别大。这一年,我们就在洪龙殿地方的一丘九分八厘六田里搞试验,加了八十三担菜同泥,施了大量绿肥和河泥,还进行深耕和合理密植,结果亩产跳到七百三十五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只有坏人,没有坏田,坏田是完全可以改造过来的。从此,我们动脑筋,苦钻研,摸出各种不同土壤的脾气,对症下药。经过十多年来的摸索,我已经掌握了十七种土壤性能,在改造城西公社三千亩低产田中起了一定作用。
近年来,我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中,还深深地感到水生绿萍对水田增产的重要作用。原先,我们这里每年向外地买萍种都要化好几万块钱,同时又牵制劳动力。有人说:“天下萍种只有两张半,繁育萍种难上难。”我就不相信。一九五九年,我们社里成立了养萍试验小组,着手试验绿萍越冬越夏。经过几十次的失败,终于在一九六○年试验绿萍大田越冬成功,在一九六二年试验缘萍越夏成功,扩大了晚稻田肥源。近年来,我们城西繁育的绿萍,不仅能自给,还有大量支援外地。
养萍原来也是我们种田人本分的事,没有什么了不起,人们又给我“养萍专家”的光荣称号,领导上更加当作一件大事情,北京来了同志拍摄科学教育影片。我们城西的山水上了银幕,我们城西的社员上了银幕,当影片在这里放映时,自己在看自己,每个人都在心头发出笑声:种田人真乐!
把革命进行到底
研究土壤和试验绿萍越冬越夏取得一些成效,是听毛主席的话,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发挥群众智慧的结果。我想,如果坐在办公室里要搞成这些科学实验是根本办不到的。值此全国人民普天同庆建国十五周年前后,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今后,我一定进一步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记住毛主席的话,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扎根在贫农、下中农的阶级队伍中,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将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
(此文刊于1964年10月7日《浙南大众报》,根据全国业劳动模范廖锡龙口述记录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