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的草地植被状况

中国的草地植被状况

时间:2023-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草地植被状况一、中国草地的生态定位1.草地占据我国两个生态交错带生态交错带是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态系统的过渡带。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半湿润农区与干旱、半干旱牧区接壤的过渡地带,此区内草地和农田镶嵌分布、相互耦合,构成叠加合力,其效率依生态交错带的形成空间、时间尺度而异。目前,由于人为干预的失控,草地应有的生态屏障作用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我国草原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草原退化。
中国的草地植被状况_探索未知

中国的草地植被状况

一、中国草地的生态定位

1.草地占据我国两个生态交错带

生态交错带是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态系统的过渡带。它是边缘效益的表达区,生物多样化的出现区,能量流和物质流的频发区,脆弱性和可恢复性的并存区等。

我国存在三大生态交错带,即海陆交错带、农牧交错带和绿洲—荒漠交错带。从地域上,水陆交错带处于陆地环海的地带和陆地内水体周边的地带。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半湿润农区与干旱、半干旱牧区接壤的过渡地带,此区内草地和农田镶嵌分布、相互耦合,构成叠加合力,其效率依生态交错带的形成空间、时间尺度而异。绿洲—荒漠交错带是我国西部以荒漠为背景基质、在干旱气候影响下由绿洲和荒漠形成的非地带性景观。

我国草地占据其中两个大的生态交错带,即农牧交错带和绿洲—荒漠交错带。在生态交错带内,多个生态组成成分处于一种激烈竞争的动态平衡中,任何一点外力的加入都会改变生态交错带的组成、空间结构和时空分布范围,因此生态交错带对自然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干扰具有相对较高的敏感性和脆弱性。

目前,由于人为干预的失控,草地应有的生态屏障作用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2.我国草地的自然本底非常雄厚

我国是一个草原大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原近60亿公顷(1公顷=0.01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41.7%,占全国植被面积的64%,跨越半湿润—半干旱—干旱三个气候带。其类型非常丰富,拥有七大植被型:草原、稀树草原、草甸、灌草丛、半荒漠、沼泽和苔原。草种多样,其中可作饲用的草104科3680种。因此,我国的草地资源是非常丰富的。

3.我国草地位于水、热、光三项生态因子最佳组合的地带

我国草地所处于的地带降水量一般在300~400毫米,能够满足绝大多数草本植物对水分的要求。草地大部分分布于北方,有明显的四季变化,在夏季不存在夏枯现象,并且北方草地位于中纬度地区,植物所需的光照也能被满足,因此我国草地处于各项生态因子最佳组合的地带。我国天然草地的生产力并不比外国低,只是由于经营粗放和管理差而与国外存在着差距。

4.草地具有较强的自然修复能力

我国草原的自然特点是处于水、光、热三者的最佳组合地带,是优胜劣汰自然选择的产物,在较强劲的自然力驱动下,能通过自组织过程和生物互助效应达到自我修复,具备自然更新能力,是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健全、过程完整的生态系统。

二、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与环境长期进化,经过上百万年后生物和环境就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共同体。地球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进化促进了环境的发展。

然而,人和自然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这是一个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首先,人类要认识大自然,依靠大自然,人与自然谁也主宰不了谁,谁也战胜不了谁,通过正确处理和调节,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其次,自然界对人类改造自然的每一次行动,无不做出相应的反馈,这种反馈有时是缓慢地量变,有时是急剧地质变;最后,人类应该从征服自然转变到尊重自然,从破坏自然转到保护自然,从掠夺自然转到善待自然。

我国草原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草原退化。草原退化是全球性的,而且有时是加速度发生的。我国严重退化草原近1.8亿公顷(1公顷=0.01平方千米),并以每年2万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张,天然草原面积每年减少约6500~7000平方千米,同时草原质量不断下降。草原的破坏主要表现在草原的“四化”,即盐碱化、沙漠化、退化和农田化。草原生态“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局面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造成草原“四化”的原因,除气候因素外最主要是人为因素。超载的人口和相对较低的人口素质,对草地的压力是巨大的。近年来,经济和社会文明都有前所未有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此过程中,由于违背自然规律也过渡地消耗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草地资源。对过去的事物虽然不必指责,但退化现象需要研究,受损的草地需要治理。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人类只有一条路好走,那就是与自然和谐共进。

三、草原生态建设的几点思考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导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大自然、重视大自然、依靠大自然。草原建设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用现代科学技术把被破坏的草地生态系统重建起来,既能生产出更多的财富,又能使生态环境持续稳定。以下是应用科学发展观对草原建设的几点思考:

1.采用自然修复主治草原退化

放牧、割草、开垦等人为因素的介入,打破草原的稳定与平衡。一旦介入因素减弱或消失,草原具备的顽强的自然修复能力将使草原逐步适应所处的自然环境,修复到接近于原初自然状态。

面对草原退化,国家提出“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建设为辅”,这是对过去轻视自然修复做法的深刻反思,也是对未来努力方向的重大调整。以往生态建设忽视了天然植被的巨大生态服务功能,忽视了天然植被的天然稳定性,忽视了自然修复的合理性和经济性。然而,天然植被是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结果,具备自我平衡相互维系的生物链,对正常的自然灾害有自我适应和自我修复的能力。

天然植被的自然修复方式不但符合自然规律,而且节省时间、节省经费,是值得生态保护与建设广为采纳的重要途径。

2.建设人工草地

引草入牧、发展人工草地也是为了修复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具有生长快、产量高、品质好的优点,有促进防风固沙、培肥地力的功效,还能提高载畜量。近年来,我国的草学工作者由国外引进许多草种(如英国鲁梅克斯、法国菠菜、意大利油莎草、俄罗斯黄花草木樨、朝鲜聚合草、加拿大燕麦、美国苋菜等等)来完善我国的人工草地,但其作用一直是杯水车薪,发展缓慢,引人思考。

外来草种入侵加剧,涉及到国家生态安全,因此应大力发展本国草种,如我国的苜蓿、羊草、冰草等,这些草种最适应本地的“水土”,容易找到最适生态位。

人工种草要舍得好的地块,不要用土地的“边角废料”,充分利用现有的好地。研究表明,天然草地中每增加1%的人工草地,它的生产水平就提高4%,当人工草地增加到10%时,天然草地生产水平就提高一倍。只着眼于单一系统的生产,其潜力的发挥将是有限的,进一步做到天然草地系统与人工草地系统的耦合,其中将会蕴藏着更巨大的生产潜力。人工草地与天然草地结合起来是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体现。

3.在自然界的无林地带大造林要慎重

草原地区在自然地理学中属于无林地带。无林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原因和土壤原因,气候原因是在草原区的降水量大部分在400毫米以下,土壤原因是土壤剖面含有盐碱淀积层,因此不适合树木的生长。在草原区,有人提出“千万公顷大造林”、“再造一座绿色万里长城”,然而大面积造林需要辅以大量的打井、浇灌,而地下水的超采又会影响草原的天然植被。所以,如果没有可靠的地质勘探资料证明确有可以再生的地下水资源,那么就决不能盲目大规模抽取地下水进行社会经济建设或植树造林,否则可能使周围大面积的天然植被因地下水位下降而衰亡,也可能由于动用了地下水静储量而使深层地下水枯竭。

在干旱草原上种树非但不能改善生态,还加速水分蒸发,加速草原干旱和退化。因此,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的干旱、半干旱草原和荒漠地带,生态建设应以恢复灌草为主,不适合种树。此外,种树要用乡土树种,因为乡土树种具有适应性,而且不能是仅仅种单一树种,这将会因为植被多样性低而形成“绿色沙漠”。虽然局部草原根据特殊需要采取特殊措施造林是可以的,但草原的自然本底是没有森林,如果开展大面积草原造林要慎重,注意实践科学发展观,多开展新树种和新造林方法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