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家里,有一种特别的“锅碗瓢盆进行曲”。
我和我的先生似乎有一种默契,一走进厨房洗碗刷锅炒菜做饭,就会哼起自己爱唱的欢乐之歌。不管在外多么劳累奔波,工作多紧张多辛苦,或者遇到多么不开心的事情,回到家里几乎总是如此,很少例外。久而久之,这“锅碗瓢盆进行曲”就成了我们家的特色。
实际上,我们唱者是有心的,我们也希望听者是有意的。只是过了好一段时间,“有意的听者”才出现——“妈妈,你是不是每天都很快乐?下班回来干活还唱歌?”有一天,刚刚放学回来的女儿边放下书包边问,“你不累吗?我上了一天的课,晚上还要做作业,都觉得很累呢。”
“爸爸妈妈又不是钢铁做的,哪能不累呢!”我认真地说,“不过,累也是一种幸福。你想,如果爸爸妈妈没有知识没有本事,下岗在家呆着,想累也没地方去累呀。妈妈还会做饭给你吃?米还不知道上哪儿弄钱买呢!何况,我们靠自己的努力克服了许多困难,又把工作做得很好呢!就说你吧,你愿意做个小傻瓜,不上学、不写作业,也不知道什么叫累吗?”女儿似有所悟地说:“啊,原来是这样。我说你们怎么天天干活还唱歌呢。”“怎么,你不喜欢我们的‘锅碗瓢盆进行曲’?——‘生活像一团麻,总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呀……’”说着,我又唱开了。“呵呵呵——”女儿听着笑着。“快洗手准备吃饭吧,晚上你不也得‘快乐地累着’去写作业!”女儿简直笑弯了腰。在这笑声里,女儿渐渐学会了感受和体验生活的快乐,也在慢慢地养成乐观和自信的品格。
按照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一般情况下,父母总要告诉孩子生活的艰辛,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起早贪黑上班挣钱、洗衣做饭、操持家务的含辛茹苦劳累愁烦。确实,这没有什么不对的。但是,我总觉得这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是一种过于沉重的压力。记不得是哪一位哲人在一本书里写过这样一段话:“巨压之下,不能自由生长,只好弯弯曲曲,如石下之藤,蜿蜒爬行。而爬行的思想家们,固然可能有幽微深刻的见解,却绝对难有挺拔自由的思想与精神。”这段话对我很有启发。在孩子还没有进入社会、深入生活之前,先入为主地灌输“生活中充满了艰辛苦难”的观念,抑制了孩子主动去感受生活乐趣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孩子的乐观品格和自信力。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多从正面给孩子示范和教育,让她在体验生活的乐趣中学会生活和热爱生活,养成乐观和自信的品格。
早在女儿几个月还不懂事时,我就开始注意这方面的教育。每次下班我都会带给她一些吃食或新奇的小玩意:几块包装花花绿绿的小糖,一个吹起来响声清脆的小水鸡,或者是个一松手就能够飘荡到天花板上的卡通图像的氢气球。当然,伴随着这些吃食或新奇的小玩意一同送给女儿的,还有我幸福的笑脸和甜蜜的亲吻。渐渐地,女儿长大会走路懂点儿事了,我不管上下班有多忙多累,都会带给她一份惊喜:一个小布绒熊,两个乒乓球,一本画书,一盒水彩笔……还有依然不变的幸福笑脸和甜蜜亲吻。女儿上学后,已经真的开始懂事,一进家门,我只要笑眯眯地问一句:“今天你班里有什么新鲜事?”就足以打开她的话匣子:语文老师读书的声音好听,体育老师讲课的姿势好玩,同学怎么游戏怎么闹腾,她自己又得到了哪些夸奖……讲得她的小白脸都兴奋得发出了灿烂的红光。我一边做饭一边听着,偶尔插上一句,厨房里时不时地溢出“哈哈哈”的欢乐笑声。就在这平日里点点滴滴的新奇、惊喜和笑声里,女儿成长着、感受着生活的乐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儿也常会遇到不开心的事,但她都是以寻求指导和帮助的心态,把事情摆出来,主动地跟我沟通交流,从不情绪化地痛哭大闹、灰心丧气,或者赌气不再做某某事。还是在她小学三年级下半学期时,因为差一票她没有被选上全校优秀生,这对一向懂事乖巧、倍受师生宠爱的女儿来说,应该是不小的打击。她并没有因此很苦恼、很气愤,或者情绪化地发牢骚,而是回到家后,很认真又带着几分困惑地问我:“许多同学不好好地做两操(课间体操和眼保健操),作为班长我检查他们、记下他们的名字有错吗?他们记恨我不选我。还有许多同学课间老玩儿一些特别幼稚的游戏,像什么男同学赶女同学进女厕所、女同学赶男同学进男厕所,脏得要死又不文明,他们喊我我不参加,就说我只管自己不和他们团结,也不选我。可是,所有教我的老师都喜欢我,都认为我是优秀的。妈妈,你说说谁对,我做错了吗?”可见,虽然有疑问、有困惑,但是女儿并没有失去乐观和自信。因为常常从正面感受和体验生活的乐趣,使女儿基本形成了乐观和自信的品格,一般遇到挫折,她会更多地从正面去思考:生活不是这样的,出现这种事情,一定是有原因的。因此,面对挫折,女儿会多一些理性分析,少一些情绪化的无端发泄。
现代社会,就业、职业、事业,职位、职称、职务,家庭、孩子、工作……方方面面的压力、竞争都很激烈。如果不能从小培养孩子乐观自信的品格,孩子是很难正确地面对将来的竞争、挫折和社会变化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