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谈谈学生“减负”

谈谈学生“减负”

时间:2023-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部“减负”令下达后,在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因此,“减负”绝不是教育一家之事,它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共同来完成,否则,“减负”将会变成“转负”。“减负”无疑是对学生精神的一次解放,我们不能用超越他们生理、心理发展所能承受的过重负担来妨碍其发展。“减负”与加强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整体。二是要正确处理“减负”与考试的关系。

教育部“减负”令下达后,在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可人们对此认识尚不一致,导致“家长反对、教师担心、学生欢迎”的不正常现象的出现。就此问题,我谈自己一些粗浅认识,以便与同行切磋。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教育工作的顽症,已经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障碍。我国三代领导人对此问题都有明确的指示和科学的论述。1964年3月10日,毛泽东主席在对北京铁路二中校长魏莲一关于减轻学生负担的来信上作了重要批示:“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授又不甚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少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减轻学生负担与严格要求的辩证关系时指出:“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的,今后仍然要采取措施来防止和纠正。但是,同时要明确的是,要极大地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没有‘三好四严’的作风,没有从难到严的要求,没有严格训练,也不能达到目的。”江泽民同志最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如:“现在一些学生负担很重,结果形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以上三代领导人分别在不同历史时期指出了学生负担过重是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问题,并且阐明了社会主义学校培养人才的根本目的和最终要求。可见我国围绕“减负”问题一直都在讨论,也采取各种对策,但至今仍未解决。

中小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和沉重的心理压力的根本原因有两个方面。从外部看,社会的激烈竞争过早地转嫁在中小学生身上,异化成为一种负担。从内部看,一是部分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不能随着社会的变革及时调整自己的理想目标,使理想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差距较大造成过重负担。二是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高分率、高名次进行各种各样考试和测试,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自由活动、休息睡眠、体育锻炼的时间得不到保证,经常处于紧张和不堪重负的状态。

基于以上认识,家长的反对从根本上反映了一个人才观念问题。他们片面地认为智育好,一切都好,过分强烈地要求孩子偏重知识。这同素质教育的要求、人才发展的规律格格不入。因此,“减负”绝不是教育一家之事,它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共同来完成,否则,“减负”将会变成“转负”。教师担心的是质量滑坡,学生之间学习的竞争态势减弱。这些担心实际上是一种多虑,是不完全理解素质教育,没有真正地树立起现代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更不理解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表现。“减负”无疑是对学生精神的一次解放,我们不能用超越他们生理、心理发展所能承受的过重负担来妨碍其发展。他们需要常人的生活,他们更需要愉快的心理状态,他们应该享受童年的生活和花季的乐趣,他们“欢迎减负”是在情理之中。

既然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是为了其协调、健康、全面的发展,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我认为当前还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减负”与加强教育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减负”与加强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整体。必要的负担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推动力,过重的负担则会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阻力。“减负”只是减掉。那些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过重负担,决不意味着降低对学生学业应有的要求和降低教育教学质量。二是要正确处理“减负”与考试的关系。改革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是“减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减负”并不意味着取消考试,而是要减少考试次数,改革考试内容,特别是改革过去那种死记硬背的考试和束缚学生思维发展的“标准化”考试,使考试更好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三是正确处理“减负”与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刻苦学习精神的“关系。”“减负”是减掉那些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过重负担,反对搞“题海战术”,让学生获得更多主动发展,培养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和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积极探索的精神。

(本文发表在校刊《求索》2000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