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园园愿年猿月中旬。
最近,读了96岁杨绛先生写的随笔《走到人生边上》(商务印书馆,2007年8月版),感触颇多。这部自问自答形式的作品集,是杨绛先生晚年对人类生存本身的一种思索,内容涉及鬼神、人性、灵魂、命运等诸多方面,针对很多未知领域,杨绛先生结合自身见闻并列举事例,大胆提出鬼神存在、灵魂不灭的观点,看似有些“唯心”与“形而下”,实际上这是一部百岁老人的人生哲学随想录,文中很多观点值得我们重新思考与审视。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走,就什么都没有了吗?”杨绛先生的这段话意味深长,也是人走到生命尽头的一种正常心理。牛顿晚年舍弃科学,转向研究神学;爱因斯坦晚年就写了很多关于神学的书从科学角度论述,并成为虔诚的基督徒,他还研究过佛教;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晚年在回答池田大作提问时说,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出生地,他会选择公元圆世纪佛教传入中国时的新疆,同样是出于对神学的关爱。为什么人在老年以后会重新思考人活着的意义?为什么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会相信鬼神的存在?生命的力量无疑是弱小的,在经历从茁壮到衰落的客观规律面前,在经历现实生活的残酷与生老病死之后,在命运垂青唾弃与成功失败之间,老人们不再会用少年时义薄云天的眼光看待这个世俗的世界,于是他们开始认命了,开始思考超出物质以外与命运紧密相关的一切事物。不然,庾信怎会在《枯树赋》里发出这样的感慨:“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苏格拉底认为死亡有两种情况:一是进入无知的虚无状态,二是灵魂转到另一个世界。杨绛先生则认为:人有灵魂,就算肉体消亡,灵魂也是不灭的。人有没有灵魂的困惑不在于没有答案,而在于怎么得出这个答案。父亲也走到了人生边缘,我不知道父亲是否会有与杨绛先生一样的想法,但能肯定一点,父亲面对死亡的态度是坦然的。父亲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鬼神,他老爱套用唯物主义一分为二的观点,认为世间万物是阴阳和谐的,存在就有它的道理,万物分阴阳,有白天就有黑夜,有南极就有北极,有阳间就有阴间,只是两个世界是对立的,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冲突。因此,科学很难证明它的存在或不存在。
父亲相信鬼神存在并非空穴来风,从他的一些经历中可以略窥一二。据说父亲生下来有“天眼”,能看见鬼神,由于年纪小不懂事,见到后就胡说胡喊。因此,一到晚上,就没人敢和他出门了,后来一只眼睛就失明了。我翻阅了好多关于“天眼通”的资料,都证实鬼神是存在的,只是普通人看不到,看到了也不好,只有修行到一定境界或功力高强的僧人使用“天眼”才能做到不怕与无妨。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其实,任何事物都是有游戏规则的,违背了规律性的东西,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还有一个事例:外婆去世之前,放在窑里的棺材连续响了好几个晚上,响动挺大的,好像有几个人在抬棺材盖,睡在窑里炕上的亲戚都听到了,没人敢出声,父亲胆子大,就点上煤油灯围绕棺材转了一圈,结果没发现什么异常,不久之后外婆就去世了,有人说这就是人死之前所谓的灵魂出窍或异兆。是神是鬼,其实都只在人的一念之间。前几天回家探望父亲,父亲说他半夜上厕所时,身后门环像被人重重敲打了一下,而且院子里是极安静的,没有一点风,这敲击声从何而来?父亲讲时,并没有露出恐惧的神色,相反很镇静自若。害怕又能怎样呢?父亲对自己的病情了如指掌。
正如俗语所云:“迷信迷信,不能不信,也不可全信。”因为人生有些事情不是所谓科学就可以解释清楚的,有时只能归之于浩瀚宇宙中人类未知的神秘的力量,可以称之为“神”,也可以称之为“鬼”。杨绛先生以百岁老人的沧桑阅历与知识涵养所写的《走到人生边上》,并不是在宣扬封建迷信,而是对人的生存命运更深层次的挖掘与探究。震撼之余,我们能做到什么呢?在一个寒风彻骨的风雪夜,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枯槁的乞丐冻死在了十字街头,身体蜷缩成一团,手里紧捏着讨要来的半个馒头,嘴角还挂有一丝微笑。不过,从他身边经过时,我还是感觉到了寒冷与害怕,我知道他死了,死在了这个风雪之夜。那一刻,在通往天堂与光明的路上,他在想些什么?他有灵魂吗?他的灵魂是进入无知的虚无状态还是转向了另一个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