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真正的五四传统已渐趋被人们所遗忘,而我们这一代在改革开放春风沐浴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又在做什么?听刘德华的歌,吃肯德基,看美国大片,就以为自己很幸福。有谁敢正视隐藏在我们身后的危机呢?又有谁敢揭开这些虚伪的面纱?真正的自由民主又在何方?沉睡的青年们,该醒了,不能遗忘掉那些曾经沉重的往事。一些不愿遗忘的青年开始战斗了,尽管倒在了血泊之中,那么无声无息,可战斗的号角并没有停止,五四传统、五四精神我们更不能遗忘,除非我们生活的世界一切丑恶全部消亡。我颤颤巍巍地揭开了那屋子的一角,向里望去,原来里面漆黑一片……
一
一个善于健忘历史的民族是可悲的,同样一个善于健忘历史的人是可耻的。
今天,我仍然对那个日子刻骨铭心。赵家楼上的冲天大火,熊熊不息,照亮了整整一代青年人心灵的黑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震天口号响彻行云,悲壮的声音在我耳畔依然萦绕;工人“磨刀霍霍”声援学生的壮举激起了中华民族空前的爱国热忱,一幕幕如电影蒙太奇般在我脑海飞速的闪现。
对于五四的神秘感促使我要更好地去了解五四,对于五四的崇敬感又促使我要更好地去发场五四。
五四不是单纯的学生爱国运动,它所涉及的领域极其巨大的影响力是无法估量的。我所了解的五四,我所推崇的五四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五四精神、五四传统。有人认为五四精神渐趋沦丧,我赞同其观点。原因在于五四所体现出的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思想缺乏相应的理论以及哲学基础,它有别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和法国的启蒙运动,比较而言他们的理论与哲学体系更趋完善,因而五四精神在一个封建专制思想严重的国度里趋于沦丧有其历史必然性。
二
五四的逝去并不可悲,可悲地是五四精神的沦丧。
五四精神被匪夷所思地“曲解”与“误读”,所以留下的只是一次又一次心血来潮后的反思。
五四一开始就倡导的自由,至今我们仍在苦苦追寻着。“文化大革命”成为史无前例的荒诞戏后,时代的悲剧酿成了整整一代青年人生活的悲剧。本该属于他们最完美、最宝贵的青春被浪费虚掷。青年人的“叛逆”精神在“文化大革命”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已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他们丧失了理智,丧失了情感,丧失了良知。老师成了“臭老九”,他们便“打倒在地,还要再踏上一万只脚,叫永世不得翻身”;父母被划成“地、富、反、右、坏”,他们便一切两断,义断恩绝,大有后悔做其子女与今生今世永不再见之念头。人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活着比鬼更可怕。“禁止思想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思想有超越一切的力量。”(李大钊《危险思想与言论自由》)真理终归是真理,任何时代都不能抹杀人们追求真理、追求良知的铮铮信念,否则我们的社会将无从发展。遇罗克、张志新、王申西、黎莲等青年不畏强暴,挺身抗争,“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不屈品格正是五四精神的体现。他们为了捍卫真理而被黎明前的黑暗所吞噬,可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黑夜所无法阻拦的。天的那边,微微露出一线光明。劈吧!就用你手中的那把达摩克利斯剑,去劈掉黑暗,劈开那个令人窒息的黑屋子,即使折戟沉沙也在所不惜。
扭曲的心态必须调整,失去的五四精神也必须重新找回。
三
尼采说“上帝死了”,有点悲凉。
我不相信上帝,可我相信人的良知,尤其是文化人的良知。
辉煌的20世纪80年代,在拨乱反正后,令人欣喜的出现了一股自由进步的思想潮流。崔健在《一无所有》的音乐声中摇滚呐喊,刘心武在“伤痕文学”中悲凉的控诉与哀怨,舒婷、顾城在“朦胧诗”中灵魂的眺望与崛起,无不显示出青年人特立独行,超凡脱俗的个性气质,不媚、不骄、不乞、不怜,甚至到后来发生了“从星星的弹孔中,将流出血红的黎明”的真实故事(北岛《宣告》)。崇尚个性,富有激情是80年代青年的特征。他们当时留长发,戴墨镜,穿牛仔裤被视为道德败坏与“资情调”。可在我看来,这些“另类”青年在道德上远远比“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兵一族”与“梁效”写作青年好千倍,甚至万倍。
四
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了思想文化上的沙漠。
米兰·昆德拉说得好:“不管我们鄙视于否,媚俗都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纵观这一时期文化,无不带有模式化的“样板戏”色彩。加入WTO后,默多克“托拉斯”传媒业将迅速进入中国市场并与我国的传媒业展开竞争,我们政府垄断且支持下的传媒业将会受到巨大冲击,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本土文化与价值观念将会受到更猛烈冲撞。这不是杞人忧天,美国电影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已具有鲜明的东、西方“文化杂交”色彩,如果我们的下一代看着这样的“大片”成长,这无疑对于我们的本土文化是一个莫大的耻笑。在文化的全球化、商业化趋势下,我们的文化何去何从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五四精神的回归,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我们影视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怪圈,人们对电影的冷漠程度达到空前,电视的发展前途更是令人担忧。我们的电视制作已定格成三种模式:一是古装清史戏。连篇累牍的戏说、赞美康乾盛世的三位君主:康熙、雍正、乾隆。如此对封建君王歌功颂德,不知是我们的导演太聪明还是太糊涂;二是现代都市剧。反映的不是商海情仇,就是三角恋爱;不是国企改革,就是反贪风暴。试问这些不看内容就知道结果的片子有何意义?试问《黑冰》《黑洞》拍完后,不知又有什么黑手伸出?三是情爱武侠戏。我们的导演费尽心机的把金庸先生的作品几乎全部搬上银屏,而且不惜血本反复拍摄。最后导致央视版的《笑傲江湖》尽然拜倒在港视版的石榴裙下,令人啼笑皆非。幸好《卧虎藏龙》给这群“侠导”们赢回一点面子。
五
“所有的事物都有生命,问题是如何唤起它的灵性。”(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世纪交替,我们依然在沉思,依然在咀嚼……
咀嚼灵魂。
《南方周末》风格迥异,匡正时弊,正义之风油然而生,“用黑白的眼睛看多彩的世界”;王小波自由撰稿,锋芒毕露,体现了一个自由思想者的人文境界;摩罗、余杰等人更是“荷戟独彷徨”,渴求理性之光,孤独凄凉的在文坛摇旗呐喊,响应者却寥寥无几。
这是一个空白的地带,这是一个边缘的地带。
不应该忘记的是历史,最应该反思的也是历史。
文化的沙漠渴望绿洲,渴望一片寄存灵魂的绿洲,渴望一片与媚俗社会格格不入的绿洲。物质的丰厚掩盖不了精神的匮乏。自由竞争、自由发展的当今社会更需要五四精神的引领,五四精神的呵护。20世纪90年代,为自由之奋斗仍在继续,我们仍需努力,仍需争取。鲁迅先生说:“斗争正未有穷期。”看来这是一条充满荆棘的漫漫长路。
从来没有不争取便可得到的权力。
从来没有不争取便可得到的自由。
摩罗在《耻辱的心灵》一文中写道:“我们渴望有民主,同时打算着一有民主我们就去参与;我们渴望有面包,同时打算着一有面包我们就去劳作;我们渴望有自由,同时打算着一有自由我们就去战斗。”
沉重,不可遗忘的沉重,每每捧上心头,重在心头。
沉重的心灵化为一泓清泉,隐隐地闪着一丝光亮。战斗吧!投枪的战士,堂·吉诃德的长矛虽然粗陋,但足以刺穿胸膛,去迎接黎明的曙光。
娜拉走后该怎么办?
沉重之后该怎么办?
鲁迅不朽!五四不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