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对于鲁迅先生,我们并不陌生,但要深入谈点鲁迅、写点鲁迅,说实话,还是挺难的。有关鲁迅的研究及文章已经很多了,可总觉得大师是写不透、写不完的,所以不免又落一回俗套,谈一谈我心中的鲁迅。鲁迅离开我们已经很久了,但却并未因时间而淡化了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大师至今仍然活在我们心中,不仅是因为其文章写得好,更在于我们受到了其独特精神气质与思想境界的影响。在这里,我想说,鲁迅就是鲁迅,无论历史怎么演变,世事怎样变迁,鲁迅的伟大之处都不可能被抹杀,其思想的前瞻性与历史责任感,也必将会得到肯定,并激励和指导青年前进。在路上,鲁迅先生与我们同行。
作为“民族魂”的象征,鲁迅是名副其实的。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幸运地是中国出了一位鲁迅,悲哀地是中国只出了一位鲁迅。
我们童年时认识鲁迅,认识在鲁迅的童年里。从《少年闰土》中体会少年友谊的纯真与可爱,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感受童年时光的单纯与可趣。知识伴随年龄一齐增长,后来才知道《少年闰土》选摘自鲁迅先生小说《故乡》一文,把原文找来一读,这才发现那美丽的故事后所隐藏着的巨大悲哀,我孩提时代的美好回忆和迅哥一样被一声“老爷”的称谓击得血肉模糊了: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子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他的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松树皮了。
前后描写的巨大反差使我心里微微一颤,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写?于是,我开始接近鲁迅了。我颤颤巍巍地打开那些书,在字里行间寻找历史遗留下来的雪泥鸿爪。这时候,那些海边五色的贝壳、跳鱼儿;百草园中的何首乌、美女蛇都不见了,呈现在眼前的只是一座硕大无比的黑屋子……
二
初次见到鲁迅照片,我不禁大吃一惊,怀疑这些可爱的故事是否出自这位钢针一般短发,粗黑浓密胡须,瘦削脸宠但眼神炯炯的汉子之手。鲁迅的确不修边幅,甚至可以说有点其貌不扬。他怎么会被称为中国的脊梁呢?他又怎么能够代表中国新文学的最高成就呢?其实我们一直都在神化鲁迅,而淡化了生活中一个真实的鲁迅。鲁迅不是神,而是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大师也为七情六欲而追其所爱:鲁迅与原配夫人朱安氏的不幸婚姻,完全是封建家庭伦理道德体制所造成的,但鲁迅是孝子,他不会违背母亲的意愿。婚后生活的不美满,有人发问:“鲁迅为什么不跟朱安氏离婚,而要让朱安氏守活寡一辈子?”听起来,的确有点残酷,但在那个年代里,离婚后的朱安氏将比其不离婚更为不幸:作为一个被“休”女子,她的社会声名将会一落千丈,没有依靠,没有生活来源,她将何以在这个尚未完全摆脱封建意识形态的社会中自处?鲁迅作为一个思想启蒙者应该说是看得更为长远。再说鲁太夫人健在,鲁迅更不会作出那种不仁不孝之事。鲁迅丧失了爱情婚姻里的归属需要的权利,为了追求幸福,鲁迅先生与许广平女士历经坎坷,终于走到了一起,并组建了幸福美满的家庭,我们又何必过多去指责鲁迅先生呢?
大师更为柴米油盐而艰难生计:周建人在《鲁迅与周作人》一文中写道:“从鲁迅方面来说,他独自奔走购屋、修屋,把全家从绍兴搬到北京,满心以为他漂泊不定的生活可以安定下来,以更好地教书和著译,满心以为他的苦心经营会得到报偿,享天伦之乐,过兄弟怡情的日子。”然而,生活是真实的,包括伟人也不例外。由于家庭经济纠纷问题,鲁迅与周作人分道扬镳。大师用一句诗概括为:“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是真性情,这是真表达。
三
我鄙视那种以谩骂名人而抬高自己身价的下流文人。是的,鲁迅不完美,他是有缺点的,不然古人怎么会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鲁迅生前就与众多的论敌恩怨文坛,与他论争过的对手也不计其数,比较有名的论战有鲁迅与林纾等人关于新文化运动与守旧复古思潮的论争;鲁迅与成仿吾、郭沫若等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鲁迅与梁实秋有关人性、走狗和牛的论争;鲁迅与胡秋原、戴望舒等人关于“第三种人”的论争;鲁迅与徐懋庸、周扬等人关于“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大众文学”的论争等等,真有点虎啸猿啼、激扬文字、千秋万代传颂之气哉!因此有人说鲁迅爱“骂”人,抓住别人缺点不依不饶,好尖酸刻薄,但要真正明白双方论战的实际情况之后,你就觉得鲁迅在原则问题上的“回骂”是有理有据的。而对有些人的指责、谩骂也并非本意,而是出于对其他问题的考虑。如鲁迅“骂”梅兰芳,旨在骂“男人看见‘扮女人’,女人看见‘男人扮’”的病态社会人格;鲁迅“骂”马寅初,旨在反抗无聊等等。当然鲁迅的“骂”人也有失当、误会之处,如对“新月派”的“才子+流氓”的回击则脱离了正题多少带点个人情绪;还有面对“杨树达”袭来事件,怀疑丁玲来信是沈从文化名捉弄事非,怀疑钟敬文与顾颉刚乃一路人等的攻击就纯属误会。鲁迅在文坛受到围攻,一人应战,彷徨于无地,却仍然很执拗,发出“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斗争到底的誓言,终于走向了“绝望的抗战”。伟大而又悲哀的鲁迅,就像《秋夜》中的那两株枣树,承担着一切孤独、黑暗与虚无的压迫,直面着人生生与死的抉择。我明白了什么叫“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什么叫鼓噪、骂娘、诬陷、造谣、诽谤?而鲁迅先生镇静自若、寸土必争、“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大声疾呼“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这是何等的胆识!正如钱理群所说:“不是说鲁迅不能批评,但在批评之前却先要理解,至少先要弄清楚,鲁迅在什么情况下,为何要‘骂人’,他骂的是什么人,怎样骂,他的理由(逻辑)是什么,骂的结果如何,对方以及社会(学界、文界)如何反映,等等,不理解(弄明白)这些,只笼统批评鲁迅‘好骂人’,就会给人一种隔膜之感。”
四
鲁迅的伟大之处在于开启灵魂。
他是一个开路先锋,正如他讲:“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他开了一条新文学之路,他的文学成就是不可估量的。
小说与杂文是鲁迅先生的两张“王牌”。他的小说雄健豪迈,荡气回肠,以犀利诙谐的笔锋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近代中国画卷,且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鲁迅用自己当年学医般敏锐的视角洞察剖析社会,以极精简的笔墨打造了一群生活在未庄、鲁镇、咸亨酒店、茂源酒店等地方的诸色人等。阿Q、孔乙己、祥林嫂、闰土、范爱农等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苏雪林一针见血地总结了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用笔的深刻冷隽,句法的简洁峭拔,体裁的新颖独创。”
杂文创作方面,鲁迅以投枪战士的勇毅,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自我剖析同封建专制思想展开了斗争;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奋笔疾书,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鲁迅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以其扎实深厚的文字功底,成为杂文的“开山祖师”。用大量的事实“痛打落水狗”,其文势何其壮哉!令读者何其快哉!
别林斯基说:“我现在天天所想和梦到的就是怎样同现实作斗争。”鲁迅继承了俄罗斯文化人的斗争血脉,以文学为良心的祭坛,向公众诉说自己的愤怒和正义的呼声。苦难的乡土情结不屈于黑夜的压迫,就像俄罗斯十二月党人流浪在西伯利亚寒夜里高昂的斗志。我真佩服鲁迅把人类的苦难诠释的如此深刻。拿林贤治的话说:“鲁迅的哲学是通过满布形象与意象的文学语言来表达的。”
“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鲁迅闯了,结果碰壁了,连鼻子都碰“扁”了,但他仍没放弃。鲁迅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精神,一种铮铮铁骨,毫不奴颜婢膝的民族气节。大师东渡日本留学期间,在弘文学院、仙台医专等地都留下了自己救国救民的足迹。可东洋文化并没有给鲁迅带来多少灵感,相反的是,欧洲的“精神战士”和“摩罗诗人”的思想却武装了鲁迅,使其慷慨的弃医从文,以“我手写我口”的豪情壮志同专制政府展开争锋相对的斗争,做“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真的猛士。悲凉的《呐喊》和无助的《彷徨》使这位“狂人”的精神境界从科学彻底转向人文,从而奠定了其中国近代文学泰斗的地位。鲁迅的思想是一面光辉的旗帜,一盏永不磨灭的明灯。毛泽东对鲁迅作了最准确、最权威的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五
鲁迅太超前了,他说:“要风化好,是在解放人性,普及教育,尤其是性教育。”关于自杀问题,他又说:“我是不赞成自杀,自己也不预备自杀的”,“自杀其实是不很容易,绝没有我们不预备自杀的人们所藐视的那么轻而易举的。”当今社会青少年的自杀率越来越高,可能是社会发展的某一层面出现了“断裂”,但我们必须敢于正视、亟待解决。鲁迅先生说:“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开始我总不明白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把温饱问题放在第二位?吃饭问题不是人的头等大事吗?但当社会上草菅人命的事频繁发生时,当人们利用高科技辨别胎儿性别的时候,我才真正明白了生存权的重要,更读懂了鲁迅的伟大。“吃人”是鲁迅先生对中国封建礼教的一种特殊感悟与概括,而传统文化下的“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的论断却在“文化大革命”中广西地区真的发生了。看来“吃人”不仅是对封建礼教的抨击,更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警示。日本作家竹内好说:“鲁迅代表了亚洲超越近代性的努力的伟大先驱。”的确如此,自卑吧!说教的先生们,鲁迅倡导的我们今天依然在坚持。
六
在中国文化的上空,鲁迅是一颗没有氛围的孤星,在茫茫穹宇中发出奇异的光彩。他一生创作了300多万字各种体裁的作品,还在众多文化领域内有所建树,如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编辑学、美学、语言学、翻译学、历史学、考古学等等。可以这样说,他是一位带有百科全书性质的伟人,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继苏东坡之后的又一位旷世无双的全能文人。
据不完全统计,鲁迅共主办或参与创办了7家出版社:未名社、朝花社、三闲书屋、野草书屋、铁木艺术社、版画丛刊会和诸夏怀霜社,编辑与参与编辑的丛书多达几十种,如《未名丛刊》《乌合丛书》《未名新集》《艺苑朝华》《朝华小集》《版画丛刊》《奴隶丛书》《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等。除在东京编辑的《新生》杂志流产外,鲁迅共编辑过9种刊物,并参与了多种报纸的编辑和策划,至于直接支持写稿就更多了。此外,鲁迅还翻译了14个国家的99位作家的200多种作品,他所论述的外国作家有105名,而著译中所涉及的外国作家、理论家及翻译家有377名之多;鲁迅还为49个青年的55部书稿写过序或跋,为青年作家校阅、编选、介绍的书稿达54种,一生亲自接待了500余名来访的文学青年,给青年回信达3000多封(以上数据均引自张铁荣、孙继国《鲁迅主编书刊的编辑学阐释》)。鲁迅先生说:“创作总根于爱。”他就是这么一位把毕生心血献给中国文化事业的人,他是一位具有高度责任感的现代中国文化的奠基者和扛鼎者。1999年岁末,因特网评选本世纪最伟大的中国作家,鲁迅位居之首;2000年年初,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对全国12个省、市中3000多名成年人进行抽样调查,结果鲁迅以绝对多数名列读者喜爱的中国作家之首;《中华读书报》组织的“我心目中的20世纪文学经典”的评选活动中,推选出的100部公认的世界文学经典作品中《阿Q正传》荣登榜首,另外入选的还有《野草》《故事新编》和《彷徨》;2000年由香港《亚洲周刊》牵头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的评选活动,鲁迅的《呐喊》荣戴桂冠,《彷徨》也名列12(以上材料均引自王卫平《接受学方法的鲁迅解读》)。
鲁迅并未离我们远去,鲁迅也不会离我们远去。正如王家平在《回归人间的鲁迅》一文中写道:“鲁迅的生与死、爱与恨、悲与欢,连同他的文学创作,构成了现代中国最具魅力的人文景观。鲁迅荷戟独行、呐喊彷徨的精神历程以及他深刻而痛苦的生命体验,让人流连忘返。也正因为这样,才构成了他博大的、不可抗拒的人格力量。”鲁迅是伟人,是伟人我们就应该去好好珍惜,不然的话,就像郁达夫所说的“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小说.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12
2.房向东.活的鲁迅.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10
3.房向东.鲁迅与他“骂”过的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12.11-44
4.李富根,刘洪.恩怨录:鲁迅和他的伦敌文选.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12.10
5.欧阳哲生.再读胡适.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338-339
6.林贤治.娜拉:出走或归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83
7.鲁迅.鲁迅杂文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44-47
8.一土.二十一世纪:鲁迅和我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3
9.冯光廉等.多维视野中的鲁迅.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