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曾在《中华诗词》第10期发表了一篇文章,谈到了阅读项宗西同志七绝《雨中遐思》的感受。最近,揽读《知青在宁夏》后,重读该诗,感到意犹未尽。因为这首诗情景交融,境界阔大,很耐人寻味。
众所周知,宗西同志原籍浙江乐清。而浙江著名的旅游区雁荡山就在乐清。其实,乐清不光是风景胜地,还是我国山水诗的源头之一。出生在这样一个山明水秀的地方,耳濡目染,写山水诗,是很自然的事。不过,宗西同志的诗作把自然和社会结合起来,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把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有自己的风貌,与古今一些山水诗,隐隐透出的远离尘世、归隐山林的情绪迥然不同。正如我国著名的文艺评论家郑伯农先生所言,“作者不图出世,而是非常入世”。
翻墨跳珠势卷洪,水天一色浪排空。
西湖借我三巡雨,塞上迎来一岁丰。
——《雨中遐思》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二十八个字,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就在于作者“那股浓浓的宁夏情结”。郑伯农先生在为宗西同志诗集《春色秋光》所作的序中指出,“使我惊叹的不仅是借用苏东坡的旧句写出新意,更是那股浓浓的宁夏情结”。诚哉斯言!不过作者借用的只是几个旧词,而非“旧句”,且情感、境界大不相同。彪炳千秋的毛泽东诗词倒是偶尔化用古人的诗句,但点石成金,熠熠生辉,高下立判,古今无二。实际上借用前人的诗句或意境为我所用,在宋时已是一个习见的现象。这大概是受了苏轼等前辈诗人的启发,或是受了黄庭坚等人“无一字无来处”诗论的影响。不过,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而在于如何用前人的诗句和诗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创造新的意境。苏东坡题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云:“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这首诗捕捉到了西湖乌云突聚,大雨倾盆,俄而雨过天晴,水天一色的景致,描绘的是一幅“西湖骤雨图”,是酒醉后书写的迷离之境,带有一种“即兴表演”的特征,表现的是一种文人雅士的情怀。而宗西同志“翻墨跳珠势卷洪,水天一色浪排空”,则向人们展开了一幅有声有色的雨中西湖的卷轴,很有气势,仿佛电影的蒙太奇,一个镜头接着一个镜头,使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且写景极为经济,没有多写什么,只是简练而传神的勾勒几笔,点到为止,意在画外,极富暗示性。天空中的乌云,像墨水一样翻滚。西湖中翻卷的波浪,也黑得像墨一样,是因为积雨云覆盖,光线不足。跳起来的浪花,像明亮的珠子一般,是因为西湖上空不全是乌云,故而浪花跳起来,尽管光线较弱,但看起来还是透明的。事实上“翻墨”,既写雨中西湖之水光线比较“暗”,又烘托出云层厚,黑得像墨,言简意赅;而“跳珠”,既写雨中西湖之水的“亮”,又侧写雨大,明暗交错,不仅写实,更重要的是诗人把色彩的属性提高到近于质变的程度,使西湖水显得深沉而又透明,容易使读者感受到自然界内在的纯净素质。看起来似乎毫不相关,在深层上却又高度一致,这就是艺术的特征。当然,并非色彩浓重,对比强烈才有艺术感染力。写诗在设色上,正好可用苏轼吟西湖的诗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作比。宗西同志这幅西湖画卷的设色尽管比较浓重,是以强烈的明暗对比的手法勾勒出来的,给人以很强的立体感,然而却并不使人感到压抑,相反倒使人感到神清气爽,心情激越。西湖上空翻卷的乌云和西湖的波浪连在一起,一浪高过一浪,就像山洪暴发,滚滚滔滔,搏击着天空,且水天一色。这里虽有一点夸张,极言湖水雨水之多,诸如“势卷洪”“浪排空”等,但在艺术上是真实的,较好地体现了诗人自己的心境。毋庸讳言,在这里作者运用鲜明的对比,明显增加了诗人感情色彩的浓度,从而为该诗下联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宗西同志打小生活在西子湖畔,而长期工作在十年九旱、极度缺水的塞上。他的笔名宗西就透露出了诗人对故乡西湖和西部塞上第二故乡的赤子情怀,这和东坡居士的文人情怀判然有别。《雨中遐思》后两句“西湖借我三巡雨,塞上迎来一岁丰”,承接前两句之写景,这两句抒情,使杭州“西湖”与西部干旱的“塞上”通过“雨”连在一起,营造成“丰”收的喜人年景,洋溢着欢乐,乃是作者心情的一种折射。这是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西湖雨中之景与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合二为一的艺术境界,即物我合一的境界。据《辞源》释:“巡”的意思是“遍、周遭”。现在人们就把斟酒三周叫作“酒过三巡”。事实上,“三巡”一词最早出自《周礼夏官掌固》:“昼三巡之,夜亦如此。”意为巡行三遍。《左传桓十二年》:“楚师分涉于彭,罗人欲伐之,使伯嘉谋之,三巡,数之。”晋人杜预注:“巡,徧(遍)也”。由此可见,作为一个量词,这里的“三巡雨”,即“三场雨”或“三次雨”。诗人在故乡游西湖遇雨,望着“翻墨跳珠势卷洪,水天一色浪排空”的浩浩汤汤“势卷洪”“浪排空”的西湖,不禁感叹道:西湖啊,你若借我三场好雨,就定能迎来塞上一年的丰收。言为心声。宗西同志20世纪60年代从杭州“上山下乡”来到宁夏,一直在乡村、企业、县、市、自治区工作,四十多年没有离开。由此可见,他对第二故乡宁夏的感情,不同一般。况且,写诗不是他的职业,尽管受家庭的熏陶,他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涂涂写写”诗歌。小学时期,曾荣获杭州市少年儿童诗歌赛一等奖。上中学后,当过一段学生会办的诗刊的“主编”。来到塞上,仍笔耕不辍,但直到2008年以后,才大量发表作品。何况这些作品起初是“出版在笔记本和信笺上,发行在亲朋好友之间”,故而他的诗是有感而发,不是为写诗而写的东西。当然,这种感受是个人的,但也不难体察到时代的氛围以及真情实感的流露,而这正是打动读者的真正原因。有价值的作品,一方面和诗人一致,另一方面和时代一致。
《雨中遐思》既写诗人的故乡杭州西湖,又写第二故乡塞上宁夏,不但景美情真,而且时空跨度大,境界辽阔。诗如其人。这表明了作者既有“西湖借我三巡雨,塞上迎来一岁丰”的志向和抱负,又有深邃的眼光,阔达的胸襟以及深厚的艺术功力。诗人写出了诗,诗也写出了诗人。生命虽然短暂,在这里却有了永生的意味。而这正是艺术的特性,它超越了时空,具有永恒的价值。
读这样的诗作,焉有不喜欢之理!
原载《诗国》新十一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