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旅四十载》序

《心旅四十载》序

时间:2023-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浏览《心旅四十载》中的词作,我发现诗集中所收最早的作品写于1975年,是年先生21岁。《心旅四十载》就是一部专收各种词的集子,这在全国都比较少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玉民先生《心旅四十载》的注释精准,这充分体现了一个科技工作者的严谨的风范。《心旅四十载》是一个热爱诗词创作的科技工作者心灵之旅的忠实记录,也是一个诗人的“天人合一”之作,它超越了一般的写实层次和单纯的象征层次,是对生活的整体感知与表现。

李玉民博士要出诗词集,前几天他打电话邀我作序,并很快传来了诗稿。古人云,知人论诗。而我对李玉民先生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神华宁煤的副总工程师,已退休,现为宁夏诗词学会副会长。虽说2008年在宁夏诗词学会组织的他的作品研讨会上,我们就认识,但后来各奔东西,几乎没什么来往。当时应秦克温老师要求,我在研讨会上做了一个简短的发言,后刊登在2008年第二期《夏风》诗刊上,这也许就是李先生让我作序的缘由。浏览《心旅四十载》中的词作,我发现诗集中所收最早的作品写于1975年,是年先生21岁。今年是2015年,恰好是四十年。读完诗集中所收的作品,我感觉似乎了解了作者,又感觉这些心旅之作是他的“心电图”。

塞上诗坛填词比较多的诗人一是宁夏诗词学会的副会长闫云霞女士,二是自治区社科院的研究员段庆林先生,还有一位就是李玉民博士,而且是专攻各种词的创作,很少写诗。《心旅四十载》就是一部专收各种词的集子,这在全国都比较少见。我没有考证过,极有可能是个人的第一部词作集。凑巧的是这几位以词见长的诗人,都是宁夏诗词学会的副会长。作为一位科技工作者,李先生在工作之余,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是塞上诗坛近年涌现出来的有影响的诗人。与其他诗人不同的是,李先生写了许多工业建设题材的作品,且感情真挚、语言鲜活,这一点是他的作品有别于其他诗人。如《江城子·矿井救灾剪影》《西江月·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兴建》等。当然,其他诗人也写工业题材的诗,但总摆脱不了旁观者的格局。而他却能与他所写的内容融为一体,且想象奇特,又不悖情理,现实与超现实的绮丽幻象交相辉映,生出一种浪漫色彩的美。如《清平乐·磁窑堡的“香砟子”煤》“清香弥漫,焚尽灰如面。星火相吻方燃点,美誉千秋传赞。沙丘深处藏娇,贡煤犹具新潮。装扮蓝天一片,催出绿色风骚。”这首词和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的新诗《炉中煤》有异曲同工之妙。上阕诗人写煤的品质好,先从味道落笔,“清香弥漫”,又写这种煤燃烧得非常干净,“焚尽灰如面”,非常具体形象,令人心服口服。下面一句写煤的燃点低,一个“吻”字,拟人化的写法,是使诗情浸入读者的心灵,并逐渐向深层挺近的语言。下阕开首“沙丘深处藏娇”,这是最有张力的语言,是使诗情飞腾起来的语言。这不仅说明了煤的出处,同时,诗人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此处的“深处藏娇”,乃化用“金屋藏娇”。而后的“装扮蓝天一片,催出绿色风骚”,这是脱去形似,只求神似的笔墨。这种艺术形式就是黑格尔说过的,“尽量在貌似不伦不类的事物中找出相互关联的特征”,这也就是朱自清说过的“远取譬”。其不但点出了煤的功用,而且宣泄了作者的感情。尤其是由煤的颜色,过渡到蓝天的颜色,煤天一色,创造了辽阔的境界,令人浮想联翩,达到了自由、和谐的理想境界。诗人笔下“香砟子”这种煤,真可谓是把人“香咋了”。罗丹曾说:“有了内在的真理,才开始有艺术。”我国传统诗论讲究诗味,故而把读诗叫“味诗”,有了“内在真理”自然会生出耐咀嚼之味。

目前,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突,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喧嚣与浮躁,严重侵蚀着人们的灵魂,因而挽留乡土人性的本源和人性基因,便成了李玉民先生写作的一个精神维度。如《卜算子·中宁枸杞》“树上万千红,园里蓬勃长。知是人人喜爱她,更扮娇模样。果蕴百般功,只为君姣壮。待到青春艳丽时,莫把杞乡忘”。“枸杞”是这首词着力刻画的一个艺术形象,这颗红红的“枸杞”是枸杞,又不是枸杞;是诗人,又不是诗人,似乎是一个参与者和思索者的塑像。这一富有艺术特色的艺术形象,不仅传达出一种浓浓的忧患意识,而且表达了作者复杂的生活感受。一大片红红的枸杞,蓬蓬勃勃生长着,知道人们喜爱她,模样越来越娇艳。目的是“只为君姣壮”。这好像是一个奉献者的形象,而一句“待到青春艳丽时,莫把杞乡忘”,犹如奇峰突起,彻底转变了读者的观感。这种感受,是个人的,又是超越了个人的集体意识,与时代息息相关。这首词的抒情外观充分显示了这种意识,随着诗情的流动,激越的情绪被冷静的思考所代替。词作看似写“枸杞”,实际上诗人在“枸杞”这个意象中,揉进了自己对社会、历史,对自我生存价值的深沉思考。意象是诗人的心灵与外部现实的一场遭遇,一种契合。诗作者发现“枸杞”这个有容量的意象,最能包孕他对历史的过去和现实的思考。诗人把思考的触觉,通过“枸杞”伸向现实的深处。诗人的想象与情绪,通过“枸杞”这个中心意象,得到了最充分的表达,同时在艺术上也获得了有限与无限单纯与丰厚的辩证统一。

老子说:“天人合一”是人的终极境界。天之一瞬,为世;世之一瞬,为人;人之一瞬,为诗。诗人以“香砟子”“枸杞”等客观物象为镜像,“香砟子”“枸杞”等客观物象因诗人而孕诗意。诗人与客观物象是共存的。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一书中曾说:“当一个诗人创造一首诗的时候,他创造出的诗句并不单纯是为了告诉人们一件什么事情,而是想用特殊的方法去谈论这件事。”构成“香砟子”“枸杞”等诗的“特殊的方法”,就是拟人、夸张、虚幻等技巧的运用以及客观物象的选择,从而营造出了大气充盈、情景交融的深远意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玉民先生《心旅四十载》的注释精准,这充分体现了一个科技工作者的严谨的风范。

《心旅四十载》是一个热爱诗词创作的科技工作者心灵之旅的忠实记录,也是一个诗人的“天人合一”之作,它超越了一般的写实层次和单纯的象征层次,是对生活的整体感知与表现。

是为序。

原载《华兴时报》2015年8月1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