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集体时期,生产队种麦子、稻子的土地占绝大部分,种玉米、西瓜和高粱等农作物的田少之又少。土地平均亩产量低,粮食紧缺,人人都勒紧裤腰带,主粮精打细算才能接到来年。而种植高粱,纯粹是为了队里养的牲口能有饲料吃。高粱秆高、粗壮,头穗的产量高,被农民誉为“铁杆庄稼”。因此,成片的高粱在其他矮小的植物里总是分外的显眼、招摇。
高粱熟了的时候,火红的高粱头像一个个耀眼的火炬,在田野里摇摆。每到这个时候,队里便腾出一个上午的空闲,吆喝社员到地里砍高粱头,在大人们的眼里,砍高粱头就是小孩子的活计,无需大人动手。当然,这些活计既好玩也轻松,孩子们是乐意干的。他们带上自家的菜刀、镰刀,背上背篼,成群结队地到密植青纱帐内去砍比他们高出一头的高粱,乏味了便在高粱地里藏猫猫吓唬胆小的孩子,乐此不疲,倒也成了农村孩子特有的娱乐天堂。
从外观上看,高粱与玉米有着七八分相似,但高粱比玉米要高,秆比玉米细。砍高粱头的时候,孩子们有时实在够不着,索性从高粱秆的半腰中折断,多余的高粱秆剥了皮嚼里面的芯,有丝丝甜味,多少有些甘蔗的味道。
高粱头砍下后背到生产队的场上,毒日头晒上一个上午,高粱穗有大半就晒干了,截齐的高粱秆和穗头一溜铺开,用厚厚的木板捶打,高粱头里的壳米便被捶打出了壳,剩下空壳的高粱头,这个时候,便可根据秆的长短制作锅刷和扫地的笤帚了。
高粱又称蜀黍、秫秫等。浑身都有其利用的价值,高粱米可酿酒、制糖,当粗粮食用。高粱米磨了面可做面条浇了油泼辣子吃,油香爽口,很是诱人。蒸发糕,蓬软。那些年,高粱米是生产队里喂养牛和马的主要草料,装一小袋高粱米,挂在牛或骡子、马的脖颈上,它们便自顾自地吃开了,你能听到它们咀嚼时发出的嗑噌嗑噌的声音。它们能美美地吃上一顿粗粮,是队里的饲养员给劳累了一天的牲畜加的小灶。高粱秆铡碎晒干,是漫长冬天里牲口绝好的饲料。
用高粱头制作锅刷、扫帚简单、方便、环保。只需铁丝或是麻绳便可捆扎成一束,留出一截锅刷把、扫帚把,便可以把锅洗干净、院落扫得干净无尘。
高粱米属于五谷杂粮里的粗粮,因此,低标准时期人们视高粱米为救命粮,磨成高粱面做面条吃,蒸高粱面发糕吃,高粱米和大米混合煮了吃,易饱耐饿。
电影《红高粱》里展现了一望无际的高粱地,青纱帐里发生的故事不断上演,十八坡酒窖酿造的女儿红更让人沉醉,酒窖里,扬起的那一锨锨红高粱,带着体温,带着山东儿女火热的豪情,壮胆壮志,敢爱敢恨;带着对侵略者的仇恨,化作了一缕燃烧的云霞。
高粱,不屈的身姿,高昂的头颅,牢牢根植于大地,不折的是民族精神,酒的灵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