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媛媛
这是一个美丽动听的传说,折风为弓,捻尾成弦,念琴音尚存,只为还琴弦一脉,轮世相传!原创舞剧《永远的马头琴》是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编导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舞蹈编导,文华编导奖获得者徐小平老师带领创作团队的又一力作。从课堂教学——田野调查——舞剧编创——舞台实践,完成了教学与创作研究的全过程。舞剧通过触弦、拨弦、对弦、颤弦、断弦、击弦、鸣弦构成完整的结构,舞剧的剧情讲述的是“她”生前本是草原上的一匹美丽的白马,放步草原,自在潇洒。当“她”险些落入王爷的圈套时,是牧民苏和救下了“她”,为报恩情,白马跟随苏和左右,情愫渐生。在与一直觊觎白马的王爷一次次对抗中,白马最终为了保护主人苏和而牺牲了自己。白马死后,化作一把马头琴,苏和日夜拉奏,他们形影不离。舞剧的剧情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舞段的设计紧紧围绕主题缓缓地向人们诉说着草原上那个浪漫而富有诗意的马头琴传说。
《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段话足以说明舞蹈最能直接生动地抒发人的内心情感,舞剧《永远的马头琴》恰恰就是以白马与苏和的情感线贯穿始终,总导演徐小平说:“舞剧《永远的马头琴》是以琴展爱,以琴诉哀,以琴做骨,以琴为心,勾勒出蒙古族脉脉相沿相续的精魂。马头琴醉人心灵的吟唱,贯穿在整个舞剧的创作过程中,使创作者在人与自然的对话中,多一份祈盼,多一份感悟。”同时带领观众在舞剧中领略草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荡气回肠的双人舞
中国现当代的舞剧创作基本遵循了以“双人舞”为主要叙事手段的原则,《永远的马头琴》也不例外,整部舞剧共有四段较为经典的双人舞,每一段双人舞都可以做到以情设舞,以舞动情。关于白马和苏和的情感叙述,编导多次以马鞭为道具始终牵系着男女主人公,同时运用舞蹈动作及双人舞托举准确地表达了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之所以以马鞭为主要道具,是因为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人民将之作为与动物交流感情的常用工具,同时也是对蒙古族民俗文化的传承。
例如在舞剧第一幕的初识双人舞中,男女主角以马鞭为传情的纽带,围绕着小勒勒车开始了整部舞剧的第一段双人舞。第二幕中的热恋双人舞中,编导依然在马鞭上大做文章,男女主角始终围绕着马鞭进行舞蹈,在双人舞的最后从鞭子中幻化出一条象征情思的蓝色丝带,它将二人的情感化成泉水,清澈甘甜,寓意着白马和苏和相依相偎,永不分离。第三幕中大勒勒车上的柔情双人舞,更是随着主题音乐的响起,牵动着所有观众的心,白马与苏和在勒勒车上通过头部的互相摩挲、高难度托举动作,充分地表现出两人难舍难分、不离不弃的真挚情感。第四幕的垂死双人舞中,白马和苏和相互扶持,相依相偎,最后白马舍己救苏和,编导在此时将人物的性格刻画得非常到位,白马面对生离死别时依然果敢坚定,无时无刻不牵动着观众的心,与之一起舞动。舞剧中主要角色白马的性格十分鲜明,面对苏和时柔情似水,面对王爷时英勇强硬,两位主要演员能够准确地把握各个双人舞段落的情绪转折。
观看舞剧的过程中,观众与演员表演产生的共鸣,与剧组多次深入内蒙古地区采风,以及在采风过程中编导和演员的细致观察、体验生活分不开。总导演徐小平老师说:“这几年,带着学生们到呼伦贝尔额尔古纳河边,锡林郭勒乌拉盖草原采风调研,我们观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象棋’的黑白对弈,听到了草原深处烙马印时的声声嘶鸣……一条条路径捻作我心中的琴弦,一步步脚印攒聚成灵动的音符。编导在动作质感和情感传递上的要求可谓是精益求精,用心地引导着每一位演员在舞剧中的每一处情感表达。”
二、布景道具的巧妙运用
舞蹈布景是完成舞蹈舞台美术造型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编导会根据舞剧创作的需要进行设计,在舞剧中舞蹈布景具有塑造舞台空间形象,创造舞剧的环境氛围,表现舞剧时间地点的作用,最后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编导在舞剧《永远的马头琴》中对布景的设计简练概括,并同时应用象征、写意的手法,创造丰富的色彩和富于表现力的形象。例如舞剧中大小勒勒车的运用则是以写实手法,力求创造舞台景物的真实感;而舞剧的序幕中将套马杆意象为绳子挂满整个舞台,则是以象征的手法创造夸张、变形的舞台空间形象,作为烘托舞蹈气氛的背景,突出舞蹈形象的装饰美。除此之外,舞剧布景还与舞台各种造型因素,如灯光、服装、道具等相互配合,发挥它的独特作用,以加强和扩大表现力。
一提及蒙古族舞蹈必定会联想到筷子舞,筷子舞属于表演性道具舞蹈,流传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是婚礼、喜庆节日欢宴时,在弦乐及人声伴唱下,由男性艺人单独表演的舞蹈形式。舞者左右手各握一把筷子敲击手掌、肩部、腰部、腿部等处。击打时肩部环绕耸动,腕部翻绕灵活,敲打的声音清脆,节奏鲜明,情绪热烈欢快。舞者时而转身打地,时而蹲跳打脚,各种动作基本上保持半蹲的舞蹈姿态。舞剧第一幕中的小草舞瞬间把观众带入草原的情境当中,舞者手中各持一把绿色的小草,配合着男女主角的出场变换着不同的方式抖动着手中的小草,随着主题音乐的响起,小草根部的绿色绸子被演员抽出,演员们随之舞动起手中的小草,并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敲击拍打,瞬间被编导巧妙运用此道具所吸引。
在当今中国舞剧的发展历程中,舞剧《永远的马头琴》的舞美与那些千篇一律、华丽豪气的舞美背景相比较,简约却又如此应景。舞剧中的另一个重要的布景道具则是大小勒勒车,编导徐小平老师说使用这个道具的想法是来源于徐帆主演的话剧《原野》中金子要喝水的片段给予的灵感,引发编导的无限遐想,更想着重说大勒勒车在舞剧中的运用,序幕中大勒勒车就出现在舞台中央,纱幕后虚幻中一个拉马头琴的演员在大勒勒车的一头被撬起在空中,转眼间大勒勒车利用杠杆原理像跷跷板那样将另一头的女演员举向空中。第三幕中女主角被绳索困于舞台前方,独舞结束后走上大勒勒车,大勒勒车倾斜后男主角从后方上车,紧接着整个车在舞台上由纵向开始转动至横向对观众停止,勒勒车停止的瞬间,两个大轮子开始转动,男女主角开始在勒勒车上跳一段非常优美的柔情双人舞,白马依偎在苏和的怀抱中,两个人的头互相不停地摩挲,这一道具的运用无疑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同时编导巧妙地运用这一道具完成了舞剧中人物的转换。
三、流畅动听的舞剧音乐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此说法近年来在舞蹈界颇受争议,但是二者的关系却始终亲密无间,舞剧《永远的马头琴》的音乐是由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理论教研室主任、国家一级作曲徐平担任音乐总监,并和著名蒙古族作曲家那日森共同作曲。舞剧《永远的马头琴》的音乐自始至终无缝连接,旋律优美动听,感人肺腑,它在表现思想内容、发展戏剧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性格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导演徐小平老师说:“第一次听到马头琴的声音,便被其深情而婉转的音色所吸引,草原上关于马头琴的传说故事浪漫而富有诗意,带给我无限的遐思和创作的欲望。”舞剧《永远的马头琴》的音乐作为时间因素全部注入舞蹈本体当中,音乐的悦耳程度及情绪渲染的能力已经达到极致,最终使舞剧音乐和舞蹈动作完美融合在一起,其功能的拓展使欣赏者获得视听互补、总体把握的综合感受和更为丰富完整的审美体验,舞剧编导运用最美的舞蹈动作和姿态与最优美动听的音乐相结合,带给观众视觉、听觉全方位、立体式的美妙感受。
总之,舞剧《永远的马头琴》充分发挥科研创新精神,促使校园与社会的有机接轨,实现教学实践的研究价值,为进一步弘扬传播优秀文化传统,推动“一带一路”文化艺术的宣传和交流提供有效的途径。也充分体现了课堂与舞台实践的紧密结合,总导演、编导和演员利用课余时间一起钻研,群策群力完成了此部舞剧,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一次完美体现,同时也为在校师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锻炼机会,推动了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