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铎
边塞,是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前沿阵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我国反映边塞风光及生活的诗词,兴于汉而盛于唐,并在盛唐形成了一个流派,即边塞诗派,且名篇佳句,异彩纷呈,至今传唱不衰。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常建、崔颢等,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王维也是边塞诗杰出的作者。高适的边塞诗代表作《燕歌行》抒写了军队的边塞生活,气势豪迈,感慨深沉。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色彩鲜明,雄浑壮丽。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出塞》二首,《从军行》七首豪放雄浑,意境开阔。在某种意义上讲,边塞诗是盛世的产物。宋代边塞诗词创作转入低潮,尽管范仲淹的《苏幕遮》《渔家傲》苍凉悲壮,意境深远,可韵味和盛唐大不一样。元明边塞诗数量不多,佳作也少。清代林则徐、左宗棠、谭嗣同、邓廷桢、屈大均等诗人写了一千多首反映边塞生活的诗作,为历代第二个高潮,这与“康乾盛世”有很大关系。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著名诗句,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热情报国的襟怀,影响深远。宁夏地处塞上,在古代诸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等优秀诗篇,人们大都比较熟悉,而反映当代边塞题材的诗作则知之甚少。古今边塞诗之不同,主要在于古代边塞诗以反映保卫边疆的题材为主,当代边塞诗以反映建设边疆的题材为主,其他一切题材大都是由这两个内容派生出来的。其实,新时期宁夏旧体诗诗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发展,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为宁夏赢得了荣誉。周毓峰《古剑行》《出塞行》,秦中吟《西河·晨过胜金关》《鹧鸪天·咏荷》,项宗西《塞上行·爱伊河》《雨中遐思》,马启智《云南迪庆香格里拉》,任启兴《念奴娇·阅海》,李增林《红豆吟》,张源《塞上喜雨》,贾朴堂《惊秋》,兰书臣《萧关抒怀》,刘沧《宁夏川》,刘世俊《贺兰山》,吴淮生《银川鸣翠湖》,崔正陵《陕北行吟》,彭锡瑞《寄呈牛司令员》四首,邓万《扬黄扶贫灌溉工程感赋》,魏康宁《哈巴湖抒怀》,崔永庆《固原怀古》,马志凤《新天府畅游》,沙俊青《喜雪》,张程九《宁夏解放五十周年》,王其桢《灵州怀古》,沈华维《六盘山写意》,杜晓明《塞上曲》,杨森翔《江南塞北》,王正华《艾依河巡礼》,唐麓君《沙生植物颂》,何志鉴《鸣翠湖》,海军《雨中过六盘》,王文华《瑞雪》,肖川《秋兴步杜甫原韵》,张嵩《过六盘山·吊成吉思汗》,刘剑虹《西夏鎏金铜牛》,黄正元《六盘山长征纪念亭》,何敬才《归雁》,杜桂林《沁园春·菊》,宋玉仙《初秋》,闫云霞《忆秦娥·西夏王陵》,白林中《黄河颂》,段庆林《春游苏峪口》,熊品莲《秋草》,熊秀英《初春》,李玉民《浪淘沙·西夏王陵》,李萌《访西夏王陵吊元昊》,王慧君《望海潮·塞上湖城》,许凯《塞上之春》,闫立岭《华夏回乡》,丁玉芳《咏春》,于永森《七律·初到固原》等,均是宁夏新边塞诗的代表作。
需要说明的是“边塞”是一个短时间内不可消失的方位概念,它不仅仅是大西北,还应包括东北、西南边疆,即凡我国边疆地区都应包括在内,而反映边疆地区生活的诗——边塞诗,应当更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广泛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因为文学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不仅是文艺家驰骋创造才能、大显身手的广阔天地,更是根治文艺作品公式化、概念化、单一化的一剂良药。同时,也是各民族文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不断进步的动力所在。我们倡导边塞诗,不仅对祖国边疆走出落后、融入世界和人类的中心有作用,即使对整个国家和民族发展都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本文只拟对宁夏边塞题材的诗词作品进行初步探讨和梳理,以就教于方家。
一、宁夏新边塞诗发展概况
历代诗人尽管为宁夏这块厚重的土地,留下了许多传世的边塞题材诗词作品,但有组织的诗词活动则一直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才在宁夏南部山区固原出现。1941年时任固原县县长兼民国《固原县志》第二任总纂福建闽侯人叶超,集合当地的几位诗词爱好者受庆龙、郑佩福、受云亭(曾任《北京晨报》主编)等创办了“萧关诗社”,定期吟诵诗词,相互学习交流,后编辑出版了《塞上雪鸿集》。这是目前已知的宁夏历史上第一个有组织开展活动的诗社。
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宁夏创作传统诗词的诗人相对比较少,只有罗雪樵、贾朴堂、牛化东、李景林、赵庚、马季康、吴淮生、秦中吟、彭锡瑞、吴宗渊等为数不多的一些诗人。改革开放为宁夏传统诗词的复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边塞题材诗词创作者日渐增多,故而诗歌界把新时期以来,反映边塞题材的诗歌,称之为“新边塞诗”。1985年,《宁夏日报》副刊编辑秦中吟先生联络时任宁夏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作协副主席的吴淮生,并通过他联系宁夏文联名誉主席石天、朱红兵等,由石天牵头成立了诗词组织“塞风诗社”。石天任社长,朱红兵、贾朴堂、肖维章、吴淮生、秦中吟等为副社长。时任自治区顾问委员会主任薛宏福、副主任丁毅民,自治区政协主席李恽和、副主席张源也多次参加塞风诗社和后来改名为宁夏诗词学会的筹备工作。中华诗词学会成立时,时任自治区主席黑伯理以及薛宏福、张源为特邀代表,石天、吴淮生、秦中吟为代表。在中华诗词学会成立大会上,黑伯理、薛宏福、张源被聘为顾问,石天当选为常务理事,秦中吟当选为理事。1986年5月23日,秦中吟在《宁夏日报》撰文《要多样化,不要单调》批评边塞诗风格之不足。他指出,“不论在内容或形式上,比起正在开发的西北地区广阔丰富的生活,风格还有些单调狭窄,亦即粗犷豪迈有余,细腻优美不足”,“不仅作为构成西部诗歌群体的不同诗人的作品要多样化,而且要求同一诗人的作品也要多样化”。秦中吟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深受社会各界支持。1988年8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正式批准成立宁夏诗词学会,挂靠自治区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学会名誉会长薛宏福、李恽和、丁毅民,顾问贾朴堂、姚持、路展、李震杰、高嵩。后增补王拾遗、胡公石为顾问。时任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张源任会长,石天为常务副会长,朱红兵、秦中吟、吴淮生任副会长,秦中吟兼任秘书长,周毓峰为副秘书长。李增林、刘世俊、吴宗渊、周毓峰、彭锡瑞、周资生、张程九等为理事。后又先后推举马启智、任启兴、王正伟、项宗西、梁国英、强锷等为学会不同时期的名誉会长,聘请李增林为学会总顾问,张怀武、刘世俊为副总顾问。此后先后担任学会会长的有李涌泽、邓万、秦中吟、魏康宁等。学会成立之后,积极开展采风、创作、吟诵、学术研究、对外交流、编辑出版诗词等活动。吴淮生、秦中吟的作品最早被选入新时期以来由著名诗人叶元章主编的《当代诗词精选》。秦中吟、吴淮生、彭锡瑞、吴宗渊四人的作品被选入新疆师范大学主编的《丝绸之路诗词选》。李增林、吴淮生、秦中吟、王其桢、苑仲淑等人的诗词还被选入河北诗词学会编辑出版的《当代千家诗选》。1990年秦中吟主编出版了宁夏第一部诗词集《塞上龙吟》,填补了古体诗词集出版的空白,作品反映了新时期以来宁夏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成就,回汉各族人民新的精神风貌,热情歌颂宁夏壮丽山河及淳朴浓郁的风俗民情,初步显示了宁夏新边塞诗词意象粗犷、大气磅礴、虎啸龙吟、崇高瑰丽、豪放阳刚之美的艺术特色。同年秦中吟出版了个人诗词集《朔方吟草》,这也是宁夏出版的第一部个人诗词集。
1992年5月1日宁夏诗词学会在《宁夏日报》开辟了由秦中吟主编,两月一期的《夏风》诗词专版,为全国省级党报发表整版诗词之先例,广受诗词界好评。一年后,由张源、秦中吟联袂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诗词集《夏风》。1995年9月,全国第八届中华诗词研讨会在银川召开,国内外一百多名专家、诗人参加。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黄璜到代表驻地看望代表,自治区主席白立忱、人大常委会主任马思忠、政协主席刘国范、党委副书记康义、自治区政协主席李恽和以及时任银川市委书记陈育宁等同志出席了开幕式。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古今边塞诗的创作实践,继承和发扬边塞诗的优良传统,结合时代和民族地区的特点,创作反映讴歌改革开放新时代的诗词作品。秦中吟的主题论文《认真总结边塞诗经验,促进诗词沿刚柔相济方向健康发展》获与会者一致认可,后来被选入中华诗词学会20周年文集。全国第八届中华诗词研讨会结束后,秦中吟编辑出版了《重振边塞雄风》《中华当代边塞诗词精选》等书籍。另外,秦中吟还主编了《当代诗人咏宁夏》等,为“新边塞诗”发展鼓与呼。《当代诗人咏宁夏》一书由时任宁夏党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马启智作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全球汉诗总会会长张济川先生称赞这部书从质量到外部装帧都为国内上乘。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新疆师范大学教授星汉先生称该书有较高学术价值。同年12月,秦中吟应邀出席在新加坡召开的全球汉诗第五届研讨会,被选为理事。其七律《贺新加坡解放三十周年》书写装裱后被新加坡国立艺术馆永久收藏。1996年由中华诗词学会等单位主办的全国“李杜杯”诗词大赛,周毓峰长达九百言的古风《出塞行》荣获二等奖。1997年香港回归,周毓峰的古风长诗《古剑行》又一次荣获“全国回归杯大赛”一等奖。1996年秦中吟出版由著名美学家、中央政策研究室艺术局局长严昭柱作序的《诗的理论与批评》。这是宁夏有史以来的第一部诗歌理论专著。李增林、王拾遗、高嵩、刘世俊、唐骥、张迎胜、丁生俊、杨继国、布鲁南、何克俭等先后分别或合作出版了《离骚通解》《关于诗经》等古典诗词研究著作。1997年秦中吟又一次受全球汉诗总会邀请出席了在马来西亚召开的第七届研讨会,并做了重点发言。1999年秦中吟的《鹧鸪天·咏鹅》获全国建安诗词大赛及全国民间文艺诗词大赛一等奖。同期秦中吟的《六盘山今昔》在全国旅游诗词大赛中获奖。2000年夏天,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宁夏及时在全国率先召开了“当代诗词与西部大开发”研讨会,组织出版了诗词集《西部开发诗词大典》。值得一提的是同年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等院校先后成立了诗词组织,诗词真正走进了校园。2000年宁夏诗词学会举办了“凤城旅游诗词大赛”,崔永庆、刘剑虹、黄正元三人获一等奖。2001年由秦中吟、吴国伟合编的《宁夏旅游诗词精品选》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2002年、2003年,宁夏老年大学,平罗、中宁、盐池等县也分别成立了诗词学会,并各自出版了诗词合集。2004年在宁夏日报《夏风》诗词专版的基础上,改为16开本双月刊后又改为季刊。《夏风》立足宁夏、面向西部、放眼全国兼及海外华人,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以发表诗词为主,兼及民族化新诗、诗歌评论、信息、诗人活动,为综合性诗刊。通过多年努力,推出了一批新人,团结了一大批区内外及海外老中青诗人、诗评家,在全国诗词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新边塞诗倡导者秦中吟、项宗西的诗词作品入选《中华诗词》“吟坛百家”诗词专栏,各自集中发表诗词数十首,秦中吟、项宗西还分别入选《诗词之友》封面人物,并各自集中在该刊发表诗词作品数十首。秦中吟、项宗西、吴淮生、张嵩、李玉民、沙俊清等人作品入选《诗刊》,这是宁夏诗人作品第一次在以发表新诗为主的国刊集中亮相。从1995年以来宁夏先后邀请著名诗人刘征、李瑛、张永健、朱先树、杨金亭、郑欣淼、郑伯农、丁芒、周笃文、梁东、丁国成、王亚平、李文朝、刘章、张陵、赵京战、郑德兴、王庆生等数十人次来宁讲学,播下了诗的种子,推动了宁夏新边塞诗的发展。
2006年在中华诗词学会举办的“首届华夏诗词奖”中,秦中吟、吴淮生、黄正元、刘剑虹、崔正陵、张嵩的作品入围。2007年由宁夏诗词学会与宁夏纪检委、监察厅联合举办的“塞上清风全国廉政诗词大赛”中,张嵩获一等奖,崔永庆、刘剑虹获二等奖,刘沧、崔正陵、李贵明、张苏黎获三等奖,杨石英、唐麓君、王正华、任登全、叶光杰等获优秀奖。这次大赛引起了各方关注。2009年8月15日至18日,全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第九届年会在银川举行,并举办了《中华诗词文库·宁夏诗词卷》首发式,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逄先知,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李捷,《文艺报》原主编、中华诗词学会代会长郑伯农,毛泽东主席生前机要秘书张玉凤,宁夏政协主席、宁夏诗词学会和宁夏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项宗西,宁夏政协原副主席强锷、李增林,宁夏诗词学会、宁夏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秦中吟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何火任、吴正裕、严昭柱、吴欢章、涂武生、季世昌和宁夏诗人、学者吴淮生等12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期间,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建国,自治区人大常务副主任马瑞文分别会见了逄先知、李捷、郑伯农、张玉凤等。这次研讨会时间不长,但开得热烈,达到了总结经验、研究问题、交流思想、推动边塞诗发展的目的,对宁夏新边塞诗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11年至2013年宁夏又举办了两次黄河金岸全国诗歌大赛,编辑出版了以宁夏文联主席郑歌平为编委会主任的《黄河诗金岸——首届中国宁夏黄河金岸诗歌节诗选》,以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蔡国英为主编的“中国梦、黄河情、宁夏美”《中国宁夏黄河金岸诗词赋大赛暨第二届黄河金岸诗歌节作品集》,发现和培养了一批诗词新人,从而更进一步提高了宁夏“新边塞诗”的影响力,提高了宁夏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宁夏诗词学会自成立以来,共计编辑出版《塞上龙吟》《夏风》《当代诗人咏宁夏》《中华当代边塞诗词精选》等大型诗词集十四部,会员个人出版诗词集近百部。2016年学会又集中为老会员出版了11部诗词和评论集。特别是《中华诗词文库·宁夏卷》的编辑出版,突出了新边塞诗豪放阳刚的主体风格,更洋溢着宁夏这块热土上“新边塞诗”的地域特征,散发着沙枣花和马兰花浓郁的清香。尽管对这一诗歌运动,西部各省区的诗人大都倾向于采用“西部诗歌”这一名称,但宁夏诗人还是认可“新边塞诗”。自称或是被列入“新边塞诗”的主要诗人有秦中吟、项宗西、吴淮生、周毓峰、马启智、任启兴、段云、李增林、贾朴堂、丁毅民、张源、刘沧、兰书臣、石天、邓万、张嵩、刘剑虹、沈华维、魏康宁、崔正陵、崔永庆、杨石英、白林中、闫云霞、王文华、黄正元、熊秀英、段庆林、熊品莲、海军、杜晓明、李玉民、何敬才、许凯、宣民庆、闫立岭、丁玉芳、于永森等。秦中吟、项宗西、吴淮生、张嵩等“两栖”诗人的边塞诗主要成就是传统诗词。当时一些关于“新边塞诗”的讨论,引起了人们对这批诗人的关注,而且渐渐,“新边塞诗”也专指旧体诗人,有别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指新诗。还有论者指出,古今写边塞诗的诗人既有长期生活在大西北的“土著”,也有外来者,但写得比较好的还是外来者,尤其是传统诗词。例如1997年香港回归,湖南籍诗人周毓峰的古风长诗《古剑行》获“全国回归杯大赛”一等奖,秦中吟为此专门主持召开了作品研讨会。事实上,以周毓峰、彭锡瑞、周资生、何志鉴、唐麓君、杨石英、熊品莲、胡清荷等为代表的湖南籍诗人不但队伍整齐,而且学养深厚,作品质量上乘。著名评论家郑伯农先生在谈到浙江籍诗人项宗西同志的诗词时曾说:“他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诗词素养,更难能可贵的是,有大视野、大胸襟。写起诗来不矫揉造作,不故弄玄虚,用的是古典的艺术形式,说的是当代人的话语,倾吐的是当代人的心声。所以,自然而然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郑伯农《春色秋光·序》,中华书局、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宁夏外来诗人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当然,宁夏本地诗人的成绩也很突出。如秦中吟扎根塞上,倡导和积极实践边塞诗,被评论家称为中国新“边塞诗”的领军人物。张嵩多次夺得宁夏乃至全国诗词大赛一等奖,跨入了中华诗词有成就的诗人行列。截至目前,老中青三代诗人形成了宁夏诗词界前所未有的亮丽风景线,在中华诗词界亦占有了一席之地。这些诗人的创作,大都具有强烈的边塞特色、爱国主义精神及阳刚之美。具体而言,有的有较强的社会政治意识,作品主要反映新时期民族寻求奋起的精神折光;有的表现为对诗人内心体验到的自然与历史的宏观把握,在或写实,或直抒胸臆的基础上,更多地采用诗词曲等形式,构成浑厚、古朴、奇丽的艺术风格。
二、宁夏新边塞诗重要诗人
(一)“新边塞诗”的领军者:秦中吟、项宗西
秦中吟(1936—2014),本名秦克温,宁夏平罗人。著有旧体诗集《朔方吟草》《塞上新咏》《攀登兰山》及《秦中吟文学评论集》《诗的理论与批评》《诗论新篇》等十余部著作。诗词作品曾获艾青杯奖、全国诗歌节奖、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全国诗歌征文奖等。在诗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又是多面手,写诗词、散文、评论,还发表过很有影响的长篇小说。他的作品偏于雄浑,大都引吭高歌,壮怀激烈,受白居易的影响较大。他的笔名秦中吟就来自于白居易的诗题《秦中吟》。其作品犹如油画,色彩夺目,情感热烈,不留空白,富有象外之象,情外之韵,有豪放之美。秦中吟是土生土长的宁夏籍诗人,20世纪60年代开始诗词创作,其诗讲究构思,以现代汉语为基础,多吸收生活化口语入诗,多方面表现塞上山川文物、田园风光及风土人情,自觉地把新诗意象、象征、通感、白描等表现手法运用于诗词,追求豪放阳刚之美,形成了清新淡远、语言质朴的风格,并不断探索边塞诗的审美空间。他主编的《当代诗人咏宁夏》《当代中华诗词精选》《中国西部开发诗词大典》《中华诗词文库·宁夏诗词卷》等14部诗词集突出了鲜明的西部特色,是我国当代边塞诗创作的重要成果。秦中吟扎根塞上,倡导和积极实践边塞诗,被评论家称为中国“新边塞诗”的领军人物。
项宗西(1947—),笔名宗西,浙江乐清人。著有诗词自选集《春色秋色》,诗文集《霁月清风集》《春晖秋月》《疏影清浅集》等。他的诗作少而精,注重形象思维,结构严谨,语言清雅,意境高远,显示了他作诗为文的修养和文化素质。七绝《雨中遐思》云:“翻墨跳珠势卷洪,水天一色浪排空。西湖借我三巡雨,塞上迎来一岁丰。”仅四句诗,就使杭州“西湖”与西部干旱的“塞上”通过“雨”连在一起,营造出“丰”收的喜人年景,洋溢着欢乐。诗中所描绘的西湖雨中之景与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合二为一,即物我合一之境,其不但景美情真,而且时空跨度大,境界辽阔,诗如其人。这表明了作者既有“西湖借我三巡雨,塞上迎来一岁丰”的志向和抱负,又有深邃的目光、阔达的胸襟以及深厚的艺术功力。诗人写出了诗,诗也写出了诗人。生命虽然短暂,在这里却有了永生的意味。而这正是艺术的特性,它超越了时空,具有永恒的价值。诗人的作品不乏婉约之韵,但以豪放为主,更具乐观主义精神,不但继承了盛唐边塞诗雄奇豪迈的诗风,而且在探索中进一步拓宽了诗的题材,融入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内容,为当代新边塞诗的兴起、发展、壮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二)塞上军旅诗人:彭锡瑞、周毓峰、沈华维、何敬才
彭锡瑞(1926—1997),湖南桃江人。20世纪40年代开始诗词创作,充满爱国主义情调。诗作主要讴歌新中国新宁夏的建设,作品贴近时代、贴近现实社会生活,文字厚重而苍劲,格律考究严谨。七律组诗《致牛化东同志》是其代表作,感情真挚,具有较高艺术境界。《谒黄帝陵书感》感事命意,情动于衷。英雄气概,非同凡响。与遗孀胡清荷合著诗词集《湖海诗情录》,诗笔不凡,语近旨远。琴瑟和谐,相得益彰。
周毓峰(1928—),湖南益阳人。古风长歌《出塞行》洋洋九百言的鸿篇巨制,深沉地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命运,不折不挠的意志,透视时代的巨变,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当代豪放壮美的边塞诗的代表作品。该作脱胎于汉乐府、盛行于唐代的歌行体,却又将这一体裁的优点充分发挥。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等多种方式交错使用,自然得当。全诗不仅以生动曲折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典型故事情节牵动读者的心,而且还将强烈的感情灌注其间,这无疑大大强化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且结构首尾呼应,前后关照,几乎无懈可击。语言的应用也颇具特色,适当地吸收古语,使作品显得古朴典雅;而更多从现实生活中提炼的语汇,又使作品通俗易懂,富有鲜活的时代气息。被评论家誉为“新边塞诗最具代表性的诗人”。
沈华维(1952—),宁夏永宁人。在诗词创作上孜孜以求,而且写得情趣盎然,逼真如画,意境深远。如《思乡》:“边关何事不思还,家国安危系一肩。借得蟾光心问月,亲人如梦可安然。”军人身在边关,想的是家国安危。不是“不思还”,而是“家国安危系一肩”。从边关到家,再到“国家”,虽是铺叙,但时空交错,具有较强的层次感。守在边关,回不了家,就借月垂询,“亲人入梦可安然”。此时的“月”是边关“月”,亲人当然是在家里。从时空角度看,似乎又拉开了距离,然而那个“家国安危系一肩”的“大写的人”,距离却更近了。承前启后,化虚为实,开拓出一片新的境界,使时空的回还对照融合无间。“借得蟾光心问月,亲人入梦可安然”,抒发的就是军营赤子的柔情,重在表达情致,展示意境,使读者涵咏体味。诗人立足于实体形象,而又超越了它,创造出一个超然空灵的艺术境界,形成了一种隽永的风格,使人从中品味出“象外之象”“味外之味”。短短的四句诗,明白如话,却又何等的深婉,何等的富有精气神。
何敬才(1954—),甘肃临洮人。著有诗词集《蓝梦集》《春草集》。他的诗作来源于生活,地气浓郁,情感热烈。如《雪夜喂马》,风雪交加,马灯摇曳。战士在喂马忙碌一番之后,用口琴吹奏“怀念战友”的电影歌曲,吟诵着唐诗“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是怎样的豪情?一个既富友爱柔情,不畏艰难,勇于胜利,又乐观坚强的人民战士形象跃然纸上。又如《江城子·堡子山》,作者满怀思乡、爱乡的深厚情结,从登临绝顶的苍凉,写到民间传说黑水池内巨蟾带来雹灾的担忧之心。由山冈上的羊肠小道、茎黄的菀叶,引出了儿时孩童们“藏码”而戏的天真乐趣。虽两鬓染霜,乡情难忘,童趣犹存……人们看到一位归来游子,驻足山顶,凝眸遐思。往日雹灾过后的惨相刺得他心痛,儿时游戏的欢乐,却又荡起他无邪无虑的孺子情怀。而《看左公柳感吟二题》第一首,读者随其穿越到百多年前的大西北,看到刚刚平定了新疆阿古柏之乱,遏制了俄英入侵阴谋的大军,在左宗棠的带领下奏凯还师。战士们在途经酒泉开怀畅饮之后,不忘栽种树木绿化山川,洒下了一路春风。第二首则以“辞庙”“抬棺”之举,表现了左公收复伊犁血战到底的坚强决心,塑造了一位爱国将领的高大形象。诗作古雅蕴藉、意深韵远。
(三)塞上知名诗人:吴淮生、崔正陵、刘剑虹、王文华、崔永庆
吴淮生(1929—),安徽泾县人。他写新诗也写诗词,亦写散文,三者互补,颇有建树,是宁夏文学界的前辈。他的诗词作品多以表现宁夏山川风物、名胜古迹以及亲情友情为主,题材广泛,言近旨远,风情神韵,风格典雅,是20世纪80年代宁夏最早走向区外,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旧体诗诗人。步毛泽东韵写三门峡的一组词作大气磅礴,想象丰富,堪称力作。1979年以来,吴淮生先后出版了诗集《塞上山水》《漂泊的云》《新声旧调集》,散文集《梦里青山》《人世沧桑谁识》《思濂庐散文》,以及《吴淮生诗文选》等十余部。他还主编、编辑了“塞上诗丛”9部,以及《宁夏当代作家论》《宁夏文学十年》《古峡涛声》等书。其诗词作品集《吴淮生诗词选》是《旧调新声》的增版,颇能代表宁夏诗词创作的水平。诗人已至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时有诗词、评论佳作问世。
崔正陵(1935—),江苏盐城人。诗人坚持诗词创作,是塞上比较成熟,且有成就的诗人之一。作品凝练,意蕴深沉,清新可喜。七律《景德镇瓷》构思精巧,别有境界,不同凡响,曾获全国性奖项。诗人三十多年来先后在区内外二十余家报刊上发表诗词作品数百首,其中不少作品被海内外多种诗词选本收录。作品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严于格律,精于结构,语言清新流畅,凝练简约,意蕴深沉。诗人擅长七绝,言约意丰,颇堪玩味。其诗乐观旷达,寄情深切。代表作有七绝《赠银川绿化大队》《题西夏王陵》《西湖三墓》《景德瓷》,七律《过明孝陵》《青铜峡》《七十回眸》等。自传体长诗《平仄人生》基本上用七绝写成,颇见功力。近期又完成了该书的修订本,从内容到形式更臻于完美。诗人熟练地运用七绝联章的方式,抒写其八十多年的沧桑经历,力图通过个性命运的展现来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在艺术上有一定的独创性。另外还著有《百步斋诗文集》等文学作品集,为当代宁夏诗词创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刘剑虹(1941—),宁夏中宁人。著有诗词集《剑如虹》《塞苑流韵》。作品七律《西夏鎏金铜牛》意象粗犷,韵味深沉,获“凤城旅游诗词大赛”一等奖。七律《任长霞》获“塞上清风”全国廉政诗词大赛二等奖。诗人不但擅长诗词创作,而且重视诗词艺术的研究与探索,注重深入实际感悟人生,其作品多以凝练的笔墨,烘托出深邃的意境和宽广的情蕴。诗风简洁犀利,想象奇特新颖;文字工整,质朴明达,情事合一,情理互现,熔思想和艺术于一炉,富有哲理和感染力,具有鲜明的个性。诗作或达观,或悲壮,或凄婉,或哀怨;在表达上或含蓄,或形象,或深沉,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遣词用句,显示了其娴熟的艺术功力,实现了景致与情怀、现实与历史的和谐统一。在创作实践中,诗人依据自己创作的宝贵经验,撰写了《边塞诗与爱国主义》等多篇具有一定学术研究价值的诗论,凸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艺术把握。
王文华(1941—),河北省围场人。四十多年来,共创作诗词三千多首,楹联四千多副,多首作品获奖入集。著有《岚溪吟草》《王文华联稿》等。2008年1月,经世界民间艺术家最高奖“金飞鹰奖”艺委会和评委会审定,被授予第一届(亚太地区)民间艺术家最高奖“金飞鹰奖”终身成就荣誉称号。个人传略被收入《当代诗词家大辞典》《中国当代楹联艺术家大辞典》等多部词典。其诗作构思奇巧、刚柔相济、寄情幽远,给人以厚重感、亲切感。
崔永庆(1942—),宁夏中卫人。著有诗词集《绿野春秋》《秋悦平畴》《流苏集》《雪泥集》等。作品数次在全国和自治区诗词大赛中获奖。崔永庆长期在农业战线工作,淀积了对农村和农民关爱的深厚感情,近一半的诗作都是反映农业、农村和农民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热情讴歌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与发展的辉煌成就。他把艺术之根深扎于人民之中,一颗向真、向善、向美的诗心贴近于人民大众。他的诗熔铸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凝练、隽永、典雅和现代诗词的清新、活泼、明丽,成为宁夏诗坛上一道风姿独异、不可多得的亮丽风景。诗人创作多用生活化口语,朴素自然,不乏情趣、理趣,一些作品达到了情与理的和谐统一。他一直主张和坚持应以普通话的音韵为标准的白话写作格律诗词,提倡现代口语入诗。他所创作的古体诗,无一例外的都是使用的新声新韵。诗作境界宏大,意蕴深厚,别饶隽味,朴实而又自然,清新而又明丽。
(四)塞上女诗人:熊品莲、杨石英、熊秀英、丁玉芳、闫云霞
熊品莲(1933—),女,湖南临澧人。她的诗词创作在艺术手法上题材丰厚、广泛,既赞颂自然美、山河美、人情美、风物美,又关注历史变迁、社会进步。写作手法多样,体裁多有变化,兼容性较强,既有古风、近体律绝,也有长短句词和曲联。内容上既借景抒情、借物言志,又直抒胸怀、义理融情。比较起来五言律绝运用得更得心应手,语言较为凝练、老道、含蓄。她的诗词就是她心灵的感应和情感历程的真实记录。其代表作品《荷塘观鱼》《晨燕》《五律二首》《寄远十首》《七律二首》《重九抒怀》,词《喜迁莺》(二首)《玉楼春》《鹧鸪天·梦难成》《长相思》,曲《双调·拔不断》等,皆以爱情为主题,情真意切,思绪绵绵,如莲之清香,沁人肺腑。
杨石英(1933—),女,湖南邵东人。著有诗集《秋韵》等。作品多带有军旅色彩,诗风豪放,境界脱俗,语言凝练苍劲,格调高昂。如《访鸿门宴旧址》:“此日鸿门杀气休,几尊塑像立村头。依然项羽英雄汉,天下而今不姓刘。”诗中有记事,有描写,有议论,章法灵活,时空交汇,沉郁悲怆,超旷绝俗,有苍茫之感。
熊秀英(1943—),女,河北涿州人。诗人善于借景抒情,描写山水田园自然风光和亲情的诗朴素自然。其诗作感情浓烈,含蓄婉转,既清新直率,又英姿勃发,富有洁气。善于缘情写景,长于创造有我之境,作品始终荡漾着浓烈的浪漫气息。如《初春》一诗:“草木经风各自新,桃花先占一枝春。柳丝也解人间意,长蔓悠悠牵客心。”诗人写春,先从风写起,而这风是“吹面不寒杨柳风”,是贺知章笔下“似剪刀”的风。在这样的和风吹拂下,草木各自新。此处之“新”乃词类活用,着一“新”字,使万物充满了生机,尽得风流。诗人写桃花,先占一枝春,是形似,是画工,即画得像。而写柳丝长蔓牵客心,是神似,是化工,写出了精神。
丁玉芳(1952—)女,陕西户县人。曾在《古风》《千千》《国学论坛》等著名网站发表大量诗作,合著《九诗人诗集》。诗风沉稳明朗,通俗晓畅,别具深抱,耐人寻味,是宁夏网络诗人的代表,格外引人注目。
闫云霞(1953—),女,宁夏中卫人。著有诗词曲集《云霞韵语》《沙坡头咏怀》。她学诗虽晚,但虚心学习,勤于探索,可谓后来居上。其作品感情细腻、洒脱,柔中有刚,在散曲创作方面颇有成就,且在国内产生一定影响,是宁夏散曲创作的带头人。曾四次参加中国散曲学术研讨会,并向大会提交学术论文,得到与会者好评。其代表作有《黄河金岸十二咏之河畔新居》《[中吕·山坡羊]退休感怀》等。其词曲作品善于将世俗生活诗化、雅化,是真实生活的写照和反映,语言朴实,接近口语化,富有曲味。《[正宫·双鸳鸯]缘思情闲》,被著名诗人吴淮生评为“是散曲重头兼独木桥体,连写四遍感情越写越深;同用一韵,感情也越唱越激越。”
(五)塞上资深诗人:李增林、任启兴、邓万、杨森翔、魏康宁、李玉民
李增林(1935—),北京人。著有《易经文学性探微》《易经美学观刍议》《离骚通解》《关于诗经》《屈骚是世界文学宝库的明珠》《古代寓言和故事注评》《先秦文学论集》等著作,由此获得先秦文学史研究家和楚辞专家的声誉。他还主编了教育部规划的《大学语文教材》。李增林以写新诗起步,后涉猎旧体诗词。其诗作立意宏大,境界高远,贴近现实,关注国计民生,特别是旧体诗词诗风典雅、语句凝练。其五古《红豆吟》韵味浓郁,情意缠绵,堪称精品力作。他的赋意雅句秀,简净幽婉。如《银川赋》在《光明日报》“百城赋”专栏发表后,宁夏的报刊都转载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任启兴(1942—),安徽濉溪人。著有回忆录《天高云淡》、摄影集《光影漫步》、诗词书法作品集《尺素旷怀》等。诗词作品曾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宁夏日报》《华兴时报》《诗词月刊》《夏风》等报刊发表。其作品,情随境迁,境因情异,雄奇婉转,充分展示了作者宽阔的眼界、博大的胸怀,显示了作者安然达观、存厚率真的人生态度,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辉,给人以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如:“浩渺烟波三万亩,着我飞舟一叶。煦日金辉,鸟鱼共影,但看云天澈。”(《念奴娇·阅海》)作者写阅海,先写阅海之大“三万亩”,又写船之小“一叶”,以小衬大,极言阅海之“浩渺”。着一“飞”字,以动写静,境界全出。一个“飞”字,不仅写出了船速高,而且暗示了作者的喜悦心情。而“煦日金辉,鸟鱼共影”,指太阳照在水面上,光辉耀眼,晃得人心里也闪了起来。天空鸟的影子和水中鱼的影子,叠在一起,似与游人相乐。一句“但看云天澈”,便把天水都澄澈的境界勾勒了出来,这里的“云”是指投在水中的云。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也“澄澈”极了。表面写景,但景里含情,意境悠远。尤其是他的感怀之作,既没有形成哀怨之作,也没有发为决绝之声。感怀,只是使他的作品染上一种潇洒的气度,而正是这一份难得的豁达,又使他的作品更增加了一种雅致、一种气度,让人感到一种美的享受。
邓万(1942—),宁夏永宁人。有较高文学修养和深厚生活积淀,诗词创作虽然起步晚,但起点颇高,作品数量虽少,但风格典雅、庄重,创作势头极好。诗人生在宁夏,成长在宁夏,对家乡风土人情的变化有切肤体验,垂髫居所、同伴鬓衰,车流、鲜花、风沙、碱滩、湖泊、泉水的变化都“诗化”为出自内心的诗句,形象贴切,充满生活气息。诗人的一些作品通过抚今追昔,进行时空对比,表现了他对大时代变革的正确把握,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诗人聪颖敏感,语出于心,句出于情,作品艺术性较强。著有诗词集《履痕韵语》《塞上情韵》等,从中既可见其多年来心灵之旅的履痕,亦可观其诗词创作的发展轨迹。其诗作语壮情豪,清新隽永,别饶蕴藉,格调苍劲。诗心老而弥坚,足见其高洁之风。
杨森翔(1945—),宁夏灵武人。著有作品集《荒原的呼唤》《吴忠与灵州》《思与在》等。文学作品曾获宁夏文学创作一、二、三等奖;新闻作品曾获宁夏好新闻一、二、三等奖。七律《塞北江南》即事命笔,自然清峻,境幽情浓,思深律细,功力深厚。
魏康宁(1948—),陕西咸阳人。其作品写实性较强,关注重大题材,创作极其严谨,贴近生活、倾情民生、典雅工切、托意清远。如五律《哈巴湖抒怀》缜密典丽,豪情洋溢,意味深长。组诗《建国60周年感怀》阅尽沧桑,沉思邈远,诗意勃然,意雅句秀,有古人之遗风。《参观中华回乡文化园》《隆德马社火》等诗作,格调高昂,语言铿锵,简净幽婉,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是新时期边塞诗的精品力作。
李玉民(1954—),宁夏中宁人。专攻词曲创作,集中表现煤炭战线生活,热情有如煤炭燃烧,富有时代气息,文采斐然,真情感人。如《矿井救实剪影》主要是描写矿井救灾,通篇洋溢着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令人肃然起敬。而吸收现代生活语言写古体诗词,在这首诗中亦体现得比较明显。“工作面,有灾情”,不仅符合词的字数要求,更为重要的是用工业题材的术语,反映了当代企业工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求实干练的精神风貌。从这短促、凝练、急切的,没有多余字的表述中,报告者的情貌宛然可见。闻其声,如见其人。平平常常的字词,经过作者的巧手编织,显得不同凡响,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毋庸讳言,这样的语言是鲜活的、含蓄的,又是清新的、典雅的。李玉民的词作散见于《宁夏日报》《诗刊》《中国西部开发诗词大典》等报刊和诗选集。著有诗词集《心旅四十载》等。
(六)塞上中坚诗人:张贤亮、杜桂林、沙俊青、黄正元、杜晓明
张贤亮(1936—2014),江苏南京人。张贤亮晚年创作的旧体诗词数量不多,但豪情壮采,诗境空灵,意极隽永,颇堪玩味,为塞上诗苑增添了绚丽的光彩。著有《张贤亮诗词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等。
杜桂林(1936—),河北滦南人。退休后在老年大学讲授诗词,为宁夏诗词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杜桂林与两个子女编著的《毛泽东诗词格律和意境》融诗坛百家之言,汇前贤睿智之见,同时参照古代典范作品进行比较,对毛泽东诗词进行了详尽的解读,是新时期研究毛泽东诗词的重要收获。杜桂林的诗词集《秋风》题材广泛,格律严谨,咏怀志感,诗意浓郁,达到了一定的艺术境界。
沙俊青(1937—)辽宁北宁人。著有《青山集》《青山集续》。他的楹联如“与冰雪相亲,疏影横斜藏傲骨;同松竹做伴,繁花璀璨笑寒风”(《咏梅》)。对仗工整,音调和谐,不愧为楹联高手。事实上,其联亦是诗,而且是凝练至极、境界不凡的诗。他的诗如“银满山中玉满塘,梅花遥伴稻花香。漫天飘得鹅毛落,一片飞花一粒粮”(《喜雪》);“黄莺唱曲唤新苗,紫燕衔泥补旧巢。雪化冰消园草绿,小松当比去年高”(《喜春》)。诗作通俗易懂,语言优美,色彩斑斓,韵味十足,意境深远。
黄正元(1944—),宁夏银川人。多年在林业战线工作,熟悉六盘山区林业生活,诗情饱满,贴近实际,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寄寓着作者对六盘山区的深切眷恋。代表作《六盘山长征纪念亭》《世纪钟》缜密典丽,承转自然,寄意深远,在艺术创作上有一定探索和创新。五律《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怀念毛泽东》既包含着对这位伟人卓越才情的仰慕,又表现着诗人当时当地的勃然兴致。缅怀伟人,既见真情,亦略透豪气,感事沉吟,怀志高远,且用语自然而灵动。“雄文辉日月,雅韵冠诗林”,似不经意而工,典雅,形象,生动,俨然可法,别有境界。
杜晓明(1965—),吉林白城人,祖籍安徽淮北。著有诗词集《昔我往矣》,直追魏晋;《杨柳依依》,体悟盛唐。从山水到边塞,从五言到七言,从南方到北方,从诗到词,既书写襟怀,又勾勒山水,无不运用自如。如杜晓明的《东湖梅岭》:“东湖天下阔,梅岭意闲闲。兰渚生碧草,宫馆鸟空还。清晖竹上过,野凫思旧年。古人去不返,孤舟徒留连。”诗作描写的都是游览中看到的景物,使用的都是浅近的词语,感情也安恬平淡,没有什么跌宕起伏。铺叙的层次也顺其游踪,笔笔都显得自然而然,似乎毫不经意,连五言诗的形式也变得自由和灵便了。反复吟咏,你觉得这种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作者所刻画的对象是那么和谐。一方面,每个句子都不见斧凿之痕;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显得那么自足,蕴藏着深厚的情味。无论笔墨之外,笔墨之内,都令人深思。比如诗的开头两句写远看的景色,就很有气势;中间两联,由远及近,展现了梅岭苍翠,碧水环抱,宫馆逸出的山水画境;最后两句,表现心情与环境的契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诗的幽深境界,情意真切,既关合景,又关合人。
(七)塞上回族诗人:马志凤、兰书臣、马启智、白林中、海军
马志凤(1937—),回族,河北大厂人。五十多年中,他视宁夏为他的故乡,并且深深地眷恋。七律《新天府畅游》:“夏日晴川一色新,无边原野绿如茵。悉听座下驰高速,不禁心中叹美辰。塞北神游扬子畔,江南景赏大河滨。纵横八面观奇幻,尽享古今风物淳。”发自内心对塞上新变化的赞颂,意高韵远,语言明快,情景交融,而且遵从格律,手法严谨。作为回族的一员,又长期在宁夏生活,他熟悉回族人民,熟悉他们的民族习俗和生活习惯及风物。诗人的作品在这一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为别人所不及。如《瞻仰同心清真大寺》《凤城民族团结碑落成》《移民开发区》《感吾妻》等,从语言、风格、特点、情感、特定环境都能很好把握,往往是大处落笔,意在笔先,情韵俱佳,开合有度,艺术效果明显,读之令人神往。
兰书臣(1943—),回族,宁夏固原人,祖籍河南偃师。参加了《国家军制学》《当代丛书·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撰写、通稿和总编工作,著有《国防教育》《军事文告选注》《中华文化通志·兵制志》《固金瓯》等专著、文集及个人诗选《春风集》。其诗言真语挚,浑化无迹,颇多苍凉之慨。
马启智(1945—),回族,宁夏泾源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好读书、勤思考、爱书法、喜摄影、长诗词。著有诗词集《大地行吟》《大地歌咏》《大地畅吟》以及《人生简报》《经济:发展的基础》《改革:发展的哲学》等文集。他的诗作清新隽永,言近旨远,气势恢宏。如《北京燕山》:“棚矮农家静,天高云月淡。京城多少事,却叫此山闲。”诗虽短,内容却相当丰富。“天高云月淡”,可见写的是天欲黑之时的景色。前两句一“矮”,一“高”,错落有致;一“静”,一“淡”,相得益彰。景有限而情无限,有一种“言有尽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后两句是议论,但又是前两句诗所勾勒之景的升华。“此山”虽指“燕山”,但又何尝不是人呢!而“多少事”与“此山闲”相对,使人从中品出“味中之味”。马启智的诗词大都表达了作者心灵深处不断生长的,对养育了自己的可敬人民,以及哺育了人类的大地母亲浓郁而质朴的情怀,是自然流露的感激和挚爱,具有崇高的风范。
白林中(1953—),回族,宁夏银川人。著有《白林中诗词》《白林中诗词第二卷》。他擅长描写回乡风情、穆斯林生活,颇有特色。如《白帽》《盖碗茶》《古尔邦节》《回乡婚俗》等民族题材的诗作,艺术地展现了回乡风情的优美,地域特点鲜明,贴近生活,气息浓烈,而且语言流畅,音调和谐,是不可多得的回族题材力作。他的诗感情充沛,立意清新,音韵铿锵,特点鲜明。既有传统的白描和赋比兴手法,也采用现代诗的隐喻与通感等方法,或数种方法并用于一首之中,意象奇瑰,想象独新。他在创作上继承了前人的传统和方法,因而他写出的作品不仅有特立独行之感,而且在艺术上有所突破。《咏莲》:“连天碧叶画中翩,绿碎风翻倩影旋。玉臂入泥仍素净,仙葩出水更娇妍。轻姿冉冉凌空舞,华盖亭亭御浪喧。淡雅清幽非自好,一尘不染沁人间。”仙姿洁净,风格高标,诗人襟怀,证见于此。
海军(1956—),回族,宁夏固原人。著有诗集《旅痕吟草》。热爱文学艺术事业,擅长诗词,钟情书法。发表诗歌、散文作品近300首(篇),曾获宁夏第七届文学艺术奖。其诗歌以古体诗最为擅长,现代新诗也有涉猎。他创作的古体诗充分体现了对社会事件及现实生活的关注,对时代脉搏的触摸,对家乡变迁的礼赞,对历史人事的感喟。有豪情也有悲悯,善于抒情咏怀,胸襟开阔,文气浩荡。有古风雅韵、高洁精神和独特的人生感悟,颇有歌词之韵,体现出汉语的语义之美。作品中对小我情感的咏叹较少,而对民之维艰咏唱的大气朴实之风较盛,情辞慷慨,沉郁凝重,颇具意趣。
(八)塞上新生代诗人:许凯、张嵩、段庆林、闫立岭、于永森
许凯(1955—),宁夏平罗人。其诗词作品清新自然,韵味悠然。如《秋收》:“树依碧水村村绿,小院人家户户新。稻麦方收香满囤,牛羊又壮欲添丁”。清顺、凝练,写出了作者眼中塞上江南的乡土特色和时代特色。又如《塞上之春》:“一方春韭村边绿,几处桃花映碧湖。马踏垄沟翻旧岁,人修堤堰著新书。”平畴沃野,尽收眼底,凭兴挥毫,涉笔成趣,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而炼句入神,思接千载,又洋溢着欣喜之色,结句有余响,令人神往。
张嵩(1963—),宁夏固原人。少年时代即开始诗词创作,发表作品近千首(篇),作品入选40余部选集,著有《遥远的岸》《散落的羽片》《渐行渐远集》《温暖的石头》《诗化留痕》等作品集。诗作多次获区内外奖项,是宁夏中青年古体诗词创作者中的代表性诗人。张嵩兼写新诗、诗词、评论,鉴赏水平较高,富有才情,由于他长期生活在宁夏南部固原,作品多表现六盘山区的发展变化及其山水风物,具有豪放阳刚之气。长篇古风《六盘山颂》,获“塞上江南·神奇宁夏”全国旅游诗词大赛一等奖,作品以优美的文字不仅写出了六盘山的崇高美,也给人以历史沧桑感和时代使命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古风《重读清贫有感》获“塞上清风”全国廉政诗词大赛一等奖,诗作通过对方志敏烈士70年前所作《清贫》一文的深情解读,歌颂了烈士“愈是清贫志愈坚”的崇高精神境界,进而批判了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形形色色的颓靡之风。作品立意高远,思想深刻,激情澎湃、感人肺腑。全篇描写酣畅淋漓,歌颂情深,抨击有力度,不时闪烁出思想光彩。这两首作品是宁夏诗词创作的重要收获。张嵩擅长律绝,兼及古风。前者追及盛唐,意境为先,构思奇巧,富于哲理,工于对仗;后者以歌行体见长,语言考究,一韵到底,于平常处每见新奇。
段庆林(1963—),宁夏陶乐人。在《诗刊》《同晖》学刊,《大海洋诗刊》等报刊发表古体诗词曲作品近百首,入选《20世纪诗词文献汇编》等多种选集。所作诗词曲语言鲜活,平实质朴,接近口语化,生活气息较浓。作品多有创新,风趣幽默,每有出彩力作,令人耳目一新。《偶成》:“功名淡似白莲花,卧看诗书就苦茶。不入寒冬与酷夏,春秋勘破乐天涯。”全诗兴致勃然,诗意丰厚,言辞俊爽。阅世之情,警世之意,尽在其中。把卷吟咏,启人遐思。著有诗词曲集《念珠集》。
闫立岭(1966—),河北清苑人。在从事核工业勘查之余进行诗词创作。作品构思严谨,讲求格律,诗风明丽,注重意象,一些诗词作品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华夏回乡》:“明月天空侧耳听,大河吟诵古兰经。高山静立常思过,春夏秋冬已尽情。”清新通脱,自然平淡,辞浅而意非浅。全诗别有寄寓,生气远出。曾获“中国·宁夏黄河金岸诗词赋联大赛”优秀奖。
于永森(1977—),山东平度人。主要从事诗词曲学的研究,继王国维“境界说”提出并系统建构、阐释了“神味说”诗学理论,为20世纪以后唯一植根本土的新审美理想理论体系。著有学术专著《诗词曲学谈艺录》《聂绀弩旧体诗研究》《〈漱玉词〉评说》《诸二十四诗品》,另撰有《嫁笛聘箫楼曲话》《论意境》《论豪放》《论语我说》《王国维〈人间词话〉评说》《王之涣诗歌研究》《〈二十四诗品〉解说》《稼轩词选笺评》《唐宋词选笺评》《金庸说部诗学论稿》《否庵旧体诗集》等著作,发表论文多篇。《中国美学三十年》(副主编,撰写古代美学部分30万字)获山东省第六届刘勰文艺评论奖(著作类,2011年)、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著作类,2011年);《诗词曲学谈艺录》获宁夏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二等奖(2014年);旧体诗被提名角逐首届聂绀弩诗词奖(2013年)。诗作咏物寄怀,清峻刚毅,蕴含丰富,真切感人。
(九)塞上其他诗人
贾朴堂(1909—2007),山西临猗人。诗词功力深厚,格律严谨,用词典雅,豪情满怀,98岁高龄时仍在创作。著有诗集《心声集》(一、二集),大都为颂歌。诗人暮年,壮心不已,寄慨身世,一往情深,是与时代命运息息相关的歌手。
石天(1916—1993),山东人。著有《石天剧作选》、京剧《红娘子》,与人合著京剧《北京四十天》《清宫恨》,改编传统剧目《白蛇传》《碧玉簪》(京剧)等。剧作家写诗,曲写风怀,深致旷达,章法谨严,宛如行云流水,倍觉亲切。《塞上中秋》语言跌宕有致,不乏生动,且景事兼得,颇堪寻味。
张源(1917—1983),河南孟县人。《青海赋》境界阔大,气势恢宏,超迈沉着。
王其桢(1920—2001),河北元氏人。有较深的诗词学养,著有诗词集《紫塞驼铃》,记录了诗人跋涉塞上坎坷经历和情感历程。诗品如其人品一样厚道、崇高,韵味如驼铃悠扬。尤其是写给妻子的组诗浓墨重彩,情真意切,十分感人,是塞上诗词难得的佳作。
丁毅民(1921—),回族,山东沂水县人。著有《新中国的回回民族》等。其诗善用赋体,平实而直言之,豪情满纸。如《过六盘山抒怀》,激奋之情,难以抑制,但又乐观豁达。
刘沧(1921—),山西吉县人。著有诗词集《晚情吟》《金秋放歌》等。老而弥坚,寄望殷切。《夕阳》四首,过来人语,诗人情愫,极其深沉。
李震杰(1921—1995),湖南人。著有《李震杰诗文选》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虽以写新诗为主,但旧体诗平易质朴,沉郁慷慨,极富个性特色。
胡清荷(1925—),女,湖南桃江县人。诗人与其丈夫彭锡瑞均擅诗词,合著有《湖海诗情录》。自幼受传统诗词文化熏陶,文字功力深厚,比较老练,诗风亦较豪放。《悼念亡夫彭锡瑞同志》一唱三叹,语虚情实,颇能激动人心,有大家风范。
林锋(1925—),广东揭阳人。著有《林锋诗选》。军旅诗人,壮怀激烈,情真意挚。如《鸣翠湖即兴》,清壮顿挫,曲折有致,极情尽态,自然生趣。
李萌(1926—),安徽临泉人。诗作景在目前,情溢景外。《访西夏王陵吊元昊》古意新词,生机盎然,耐人寻味,别有一番情味。诗家语之奇妙如是。
苑仲淑(1927—2004),女,河北安平人。诗作多歌颂现实生活,政治热情饱满。一些描写亲情、友情的诗味道醇厚,感人至深。如《缅怀先公张大千》(之一):“天涯海角任飘游,飞墨纵横遍五洲。神笔尽涂尘世色,袭人光彩照千秋。”又如《春雨》,出语自然,用意深邃。诗词集《秋叶篇》有一定影响。
吴宗渊(1928—),江苏常熟人。谙熟诗词格律,著有《词格例说》,很早就发表诗词作品。收入《丝绸之路诗词选》的作品为其代表作。《瑶池畅想》结构严谨,诗意浓郁,颇见读书人自适心境。
张程九(1928—),安徽泗县人。著有《晚晴室吟草》《雁韵鹅声》等诗词集。作品题材广泛,气象万千,诗笔所向,触及社会各个层面。曾在宁夏老年大学担任诗词教员,培养众多学员,为宁夏诗词事业作出了贡献。
王慧君(1929—),别署惠君、文舟、养心斋主,河北鹿泉人。诗作豪爽激越,情深意挚。
陶玲(1930—)女,浙江绍兴人。著有诗集《晚荷集》。诗作多从性灵流出,创作颇具才思,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组诗《游沙湖即兴》流动自然,别开生面,本色当行,确为传世佳构。
唐麓君(1931—),湖南零陵人。著有诗词集《麓君吟草》等,主编《沙海诗林》系列丛书。诗风浪漫,像沙生植物般淳朴自然。其所著《治沙造林工程学》一书,将学术与诗词相糅合,低诉慢吟,别出新意,气势不凡,颇见特色。
王文景(1932—2012),宁夏平罗人。五十多年笔耕不息,诗词严守格律,笔力遒劲,表现新农村建设的田园诗有声有色。值得一提的是在诗词创作方面扶持和带动了不少新人。
何志鉴(1935—),湖南安乡人。著有《诗词曲云谱及秋蒿拾零》。何志鉴老当益壮,甘为人梯,其诗婉而多姿,清新可喜。《鸣翠湖》要眇蕴藉,清正和谐,最富情趣。且逸怀爽气,似超乎尘垢之外。
刘世俊(1935—),天津人。与人合选注有《萨都剌诗词选》。创作格律严谨,用语精当准确。古风《贺兰山》情真意挚,自然生趣,诗风沉稳。
王祥庆(1935—),籍贯甘肃泾川。其诗词收入《当代诗人咏宁夏》《夏风》诗刊等。诗作典雅工切,静穆邈远。
董家林(1936—),安徽寿县人。著有诗集《大柳树恋歌》《未了情》等。五古长诗《庙坪扶贫纪事》感事沉吟,怀志高远。诗以存史,咏以言情。
任登全(1936—),宁夏平罗人。著有《塞上吟草》,主编《平罗古今诗词选》。曾任中学校长、县教研室副主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知识面较宽,参与意识强,勤于写作,诗艺日渐提高。七律《卢沟桥》概括准确,结构严谨,含意丰赡,获由成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主办的中华魂诗赛三等奖,是宁夏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的力作。
李秀明(1937—),河南洛阳人。他的诗造语平淡,蕴情深挚。《观青铜峡一百零八塔》写景豁人耳目,寓情启人遐思。
高嵩(1937—2014),河北人。著有《李白杜甫诗选译》《敦煌唐人诗集残卷考释》《张贤亮小说论》以及长篇小说《马嵬坡》等著作。诗作隽语清朗,质朴感人。
吕振华(1939—),宁夏中宁人。著有《白菊诗稿》《墨菊诗稿》。诗作清新自然,语尽情留,蕴含丰富。
宋玉仙(1942—),女,河北保定人。她的诗清新自然,神采飞扬,耐人寻味。《初秋》《咏水仙》生气远出,辞浅意徐。借景抒怀,辞气清壮。
肖川(1942—),本名赵福顺,原籍河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以新诗著称,偶尔写旧诗。诗作苍凉冷峻,语绮色浓,思致清远。
李贵明(1946—),河北威县人。长期从事地质勘测工作,有较深厚的文化积淀,作品大开大合,气概豪迈。几首《咏秋》诗典雅含蓄,颇有韵味;七律《塞上清风》讥世之意,溢于字里行间,情意盎然,获“塞上清风”廉政诗词大赛三等奖。
韩长征(1947—),宁夏银川人,祖籍河北大名。著有《凤城散记》《雪晴塞上·诗歌卷》《雪晴塞上·诗论卷》《华鼎三书》《周易灵通》等。诗作境界辽阔,气象宏大,情志深广。
李宁善(1947—),河北省泊头市人。诗词作品委屈尽致,别有会心,颇为动人。
王晓农(1948—),陕西周至人,著有《王晓农诗词集》。其诗词作品诗意曲折,颇为动人。如《夏晚唐徕渠畔散步》,融情入景,结体自然,变化有法度,且含不尽之意,溢于言表。
薛建民(1950—),宁夏中宁人。著有《岁月的情结》《绿地》《思考的印痕》等。诗作畅快淋漓,质朴自然,极情尽态,风格恬淡。
宣民庆(1954—),陕西武功人。作品集中发表在《解放军报》《宁夏日报》《当代诗人咏宁夏》《中华当代边塞诗词精选》等报刊。诗作融情入景,幽婉动人。
邱少宣(1955—),河南宁陵人。著有诗文集《寒尽春来子满枝》,编著《中华诗彩》等。诗作语工意永,弥足动人。
邓成龙(1956—),四川三台人。近年来创作了新古体诗数十首,发表在《夏风》《六盘高峰》等报刊。诗作清幽可喜,真切感人。
蔡正俊(1956—),宁夏固原人。其诗作情真辞雅,寄意深远。
李宪亮(1958—),陕西延安人。参与编辑《宁夏历代艺文集》《宁夏历代诗词集》《中国回族文学概论》《宁夏民国风云录》《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宁夏卷》《宁夏掌故》《春度六盘》《中华奇石》等十多部著作。著有古体诗文集《境由心生》及《中国年俗文化概观》。诗作用意精妙,情韵俱佳。
郭生有(1959—),宁夏固原人。著有诗文集《六盘星雨》。诗作有感而发,质朴自然。《答友人》:“远眺百鸟翔,近视皆成双。天地共步韵,与君暂相望。”远看众鸟飞翔,近看成双成对。我们虽然“天地共步韵”,但也只能“与君暂相望”。哀伤之语,意味深长。
陆占洪(1961—),宁夏永宁人。新旧“两栖类”诗人,诗词也受新诗影响,多写农村题材,关注弱势群体。作品语言质朴凝练,洋溢着泥土的气息。《五月观塞上农村》清新自然,情景相融,作者的喜悦之情宛然可见。
王风(1965—),本名王凤笙,甘肃镇原人。著有诗词集《绿岛拾翠》。如“曲水牛羊苍翠里,几丛沙棘点秋岚”(《延龄寺》)。河水弯弯曲曲,静静地流向远方。一群牛羊在“苍翠里”时隐时现。“苍翠”不仅为“秋岚”作铺垫,更重要的是为那“几丛沙棘”营造了一个极好的背景。傍晚,青烟袅袅,几丛火红的沙棘,点缀在苍翠之中,即明艳,又富生机。其诗如歌如画,颇富意境。
马翚(1969—),女,山东郓城人。马翚的诗词纤巧灵动,清新婉转,深谙古人韵味。《宁夏新十景》明白晓畅,情景交融,俊逸隽永。
祁国平(1971—),宁夏彭阳人。诗作辞浅意深,清正和雅,显现了对世事人生的达观心境。
这一时期继续坚持创作并成绩显著的新边塞诗人还有王祖旦、韩连成、段云、罗雪樵、赵庚、姚持、熊烈、邢思颙、孙寿名、计立人、张苏黎、姚以壮、马骏廷、高锐、王邦秀、王拾遗、杨玉杰、左宏阁、王福昌、石文远、吴国伟、肖宝航、许乐江、李劲松、李振儒、杨发第、周资生、杨克兴、柴啸峰、李满清、赵三柱、岳森、陈宝庆、常憬存、梁永恒、曾干、谢荣贵、霍庆华、罗保杰、叶钟华、黄国俊、谢文秀、杨昌周、元之楹、白芳泮、杨兆兴、张平、吴承爱、丁秉福、万宝琛、刘宽、刘绍智、刘绍元、关维、孙宏政、王殿枢、谈文英、于秀贞、卫班元、古志昂、薛九林、周原、胡玉景、叶光杰、刘绍元、赵前、马荣惠、吴再德、赵稳和、司汉新、刘秀兰、史瑛璠、姚国伟、俞安民、姜润境、刘天荣、王正华、刘德祥、闫建平、赵达真、李楚芬、赵宏文、钟仁寿、张树林、陈文举、李克昌、张鸿、马步勋、高鸿喜、杨玉杰、马自云、潘万虎、赵黎明、孟健、杨作枢、李克昌、杜伟、李宗武、刘德祥、那守范、严龙宁、赵黎明、俞学军、虎维屏等。同时还涌现出一批有创作潜力的中青年诗人,如杨建虎、马永罡、王武军、邹慧萍、高丽君、马凤鸣、惠国生、马海元、许东君、王义、王军、陈立平、强永清、王永华、王福祥、易荣球、单继馥、周志远、赵旭辉、姚海燕、寇天福、韩林森、天唐、佐红星、田兴福、贾志中、金鑫、丛培有、朱建设、刘钧、李怀定、张晓磊、孟健、张俊奎等。尤其是宁夏西吉县的回族诗人马建国,生活拮据,但钟爱诗词创作。他的诗作内容多反映农民生活的艰辛,劳动的不易或打工的辛酸,真实悲切,催人泪下。女诗人侯玉红的诗作充满生活情趣,深受古诗意境的影响,语言流畅,独具特色;女诗人许金萍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画家,诗词作品虽不多但如其画绚烂多姿,光彩闪动。
宁夏的新边塞诗词创作在继承祖国优秀传统诗词文化的基础上,扎根塞上沃土,紧跟时代步伐,敢于探索进取,不断推陈出新,已成为宁夏文艺百花园里一簇越来越鲜艳的花朵。
三、宁夏新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宁夏新边塞诗既是对古代边塞诗的继承,又是一种超越。因为新边塞诗无论是缅怀历史风云,勾勒塞上景观,还是讴歌现实生活,抒发作者情怀,字里行间总是闪耀着壮丽的塞上风光,奔涌着潮水般的豪情,燃烧着理想的火焰,这与古代边塞诗判然有别,且有着较为明显的艺术特色。著名诗人杨牧曾说:“我们以为,就美学特征而言,如果说古边塞诗主要是高古、苍劲、粗犷和沉雄,如果说60年代以前的新边塞诗主要是豪壮、健美、清新的话,那么70年代以后特别是80年代发展中的新边塞诗,在承续着上述美学特征的同时,还具有更多的积极和乐观、坚毅和顽韧、正派和簇新、诡奇和险峻、宏大和深邃、慷慨和淳厚。”(《我们在衔接中开拓上升——新边塞诗抒怀》,《诗探索》1985年第1期)如果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严羽),那么新边塞诗则雄浑壮丽,昂扬奋发,富有开拓精神和阳刚之美。
(一)雄丽交辉,意境深远。雄,指雄浑、雄伟,乃至壮美;丽,指壮丽、秀丽,乃至优美。雄和丽并非水火不相容。如果说,雄浑属于阳刚之美,那么壮丽就是一种阴柔之美。清代著名文学家姚鼐说:“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光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复鲁非书》)这段形象的文字,虽针对散文而言,但完全适应于诗词。雄浑属豪放派,壮丽属婉约派。由于美的范畴存在着刚柔之别,故而作为具体的特定的壮丽风格,就喜欢与雄浑的风格相处,刚柔相济,阴阳和谐,浑然一体,具有一种浩瀚磅礴的气度。文学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在某种意义上讲,塞上浩浩无垠、自然流转的环境造成了新边塞诗雄浑而又壮丽的风格。如项宗西的《春到六盘山》:“立马陇山第一峰,曾挥椽笔写苍穹。犹闻鼓角长城疾,欣看山花塞上红。林蔽莽原襟翠幛,笛鸣峡隧驭银龙。无边春色萧关道,千里乘风溯雁踪。”作者到了六盘山,遥想当年毛泽东同志勒马陇山第一峰——六盘山山巅,望着“南飞雁”,浮想联翩,情不自禁地挥动着如椽巨笔,谱写出了大气磅礴的杰作《清平乐·六盘山》。项宗西开首这两句诗,虽是铺叙,但强调“物化”境界,很有气势。作者接着写道,就是现在,还能听到当年红军长征的“鼓角”,在长城边缭绕。而眼前山花烂漫,红遍塞上。一写声音,一写色彩,有声有色,一派欣欣向荣的春天景象;莽莽荒原上,树木茂盛,就像大山的衣襟上挽着一条绿色的翠幛。古峡隧道中,一条“银龙”长笛声声。中间这四句诗,一写看到的六盘山景色,主色调还是绿色。一写听到“银龙”火车的鸣笛声,有色有声,亦是一派生机蓬勃的春天景象。只是从“襟翠幛”这个“襟”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拟人,以及“驭银龙”中“驭”这个动词,拟物,就可以看出当地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六盘山精神,改天换地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作者从回顾过去红军长征经过六盘山入笔,既写出了自然的春天,又写出了人间的春天,面对这么一幅美妙的六盘山春景图,诗人情不自禁地歌吟道:“无边春色萧关道,千里乘风溯雁踪。”在弥漫着无边春色的萧关古道,我乘着和风,一日千里,追寻着当年那群“南飞雁”的踪迹,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只把春来报”。作者没有叙述具体的细节,只是融人事于风景,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雄丽交辉,极耐人寻味,且浑厚致密又灵光四射,达到了作者主观的情思与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和美学化。众所周知,诗歌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情感是诗的生命,诗的本质在于抒情。作为一种精神现象,诗词其实就是现实生活的折光。在诗歌中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真切的情感,是古今中外诗人的共同追求。如吴淮生《夜宿六盘山顶》:“拔地三千米,凌空二岱遥。苍穹连玉阁,星月挂崖梢。银汉峰前瀑,雁鸿云外桥。天风吹猎猎,相送入凌霄。”笔力劲健,泼墨如雨,酣畅淋漓,雄丽交辉,妙在虚虚实实,景有限而情无限;好在“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使人仿佛身入其境,感同身受。又如周毓峰长达九百言的古风《出塞行》,就是具有雄丽风格的代表性作品。“朔方三月春风来,吹绿平沙万里埃。黄沙百丈城陈迹,一带芳林秀色开”。广袤的塞上,天阔地远,不是“万里”,就是“百丈”。这是从有博大胸襟的诗人眼中所看见的塞上的气势。三月的春风,吹绿了沃野,滚滚黄沙几乎淹没了百丈城的“陈迹”。可一带碧绿的“芳林”又宛如花一样绽放,生命力是那样强劲。朔方之雄与丽融为一体,而交融的本质是诗人人格的外化。与其说朔方绿了,还不如说是诗人的心田绿了;与其说“一带芳林秀色开”,还不如说诗人心房的门打开了。归根结底,朔方图景的雄丽,来源于诗人的襟怀和气魄。这雄丽充分体现了诗人心中及笔下的朔方是一个大境界。诗人之所以能领略并传出大境界之神,其胸襟可想而知。在这里,诗人所抒之情似乎是一己之感情,其实传达出了许多读者的心声。一个诗人只有和时代同步,抒发人民之情,才能激起大家的强烈共鸣,从而产生巨大的美感力量。如秦中吟《兰山苍鹰》:“耻在笼中锁,凌空上九天。风云双翅击,雷电一吟牵。旋转乾坤小,俯冲气势酣。可怜梁上燕,无志远飞难”。从诗中可以看出,这只苍鹰具有一往无前的蓬勃朝气和狂飙突进般的生命力。究其实,这只苍鹰实际上是秦中吟以内在生命为描写对象的豪情自白。如果说秦中吟的雄丽偏于纵横驰突,重于把自己的奔放和客体的壮阔融为一体,那么周毓峰的雄丽却大多偏于沉着凝练,重于在静中默察万物的运转。这是两位诗人的性格使然。尽管两位诗人的雄丽各有特点,但雄丽的诗歌美同这两位诗人因为有大胸襟而善于领略不可分,这一点是共同的,而且这不仅仅是领略问题,应该说朔方、苍鹰之美,就在于这里面饱和着两位诗人的胸襟的雄丽之美。这有点类似西方美学中所谓的“崇高”的范畴,但“雄”中有“丽”,却又是“崇高”所没有的。有博大的胸襟,有高雅的品位,就会有崇高的人生追求。唯其犷悍挺拔、气度不凡,所以能不期而然地展示出广阔的境界;唯其粗犷豪迈、格调高昂,所以能吸引读者为之神往,把视线和心情都凝聚在壮美上,而其却具备万物的遥远时间和广大空间,从而使雄丽的特征表现为作品意境的壮阔和作者精神风采的有机结合,增强了新边塞诗的艺术感染力。
(二)情景交融,豪情满怀。情和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关键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便是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标志着中华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新边塞诗也不例外,只是所选题材和所抒之情与古代边塞诗略有不同。这也正如著名诗人秦中吟先生所说:“如果说古代边塞诗的艺术视角主要集中于征人役夫的悲欢离合,那么新边塞诗人的艺术视角则是‘广角镜头’,对准的是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项宗西《凤凰城新歌》:“凤凰城里凤凰游,凤去城留岁月悠。沃野千湖波涌碧,骏山万壑松拂幽。广场绿苑舞华影,大道花灯映锦楼。塞上山河惊巨变,壮歌一曲动神州。”这首诗从凤凰城的历史着笔,描沃野,勾贺兰,画广场,写大道,一幅画接着一幅画,从历史到眼前,从白天到黑夜,既有工笔,又有写意。最后通过“塞上山河惊巨变,壮歌一曲动神州”点题,景色全活了,诗人的豪迈之情的溢于言表,与古人的苍凉悲壮迥然不同。“变化在产生美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荷伽兹《美的分析》)。而诗人之所以能对“波涌碧”“松拂幽”“舞华影”“映锦楼”的景色观察得如此细致,完全是贯穿其中的豪情在起作用。正因为如此,作者热情讴歌新时代的“主旋律”,就显得非常鲜明突出。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景是属于境的,人可以离景,却不可离境。只有从造境的角度去写景,才能正确处理景与情的关系。事实上,景只有给人以境的感觉时,它才能充分发挥表情达意的作用。如任启兴《月下有感》:“中秋孤影立船头,皓月当空照九州。金水潺潺思绪远,扁舟邈邈心迹留。逢时长恨时光短,别后才知长夜幽。何日兰山临绝顶,堪怜岁月意悠悠。”这首诗写于1968年,是一首怀人之作。从全诗来看,属于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即缘情造境。中秋佳节,作者由于思念亲人,故立在船头上仰望月亮。对月思人,是我国的传统,中秋节更不例外,但如何写却是另外一回事。明月“照九州”,这里主要是指月光既照着我,又照着远方的亲人,诗意丰沛,境界阔大。月光照在水面上,银光闪闪,故为“金水”。“潺潺”是状流水之声。小船在水中轻轻浮动,宛如作者不宁的心绪。聚欢时短,别后夜长,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此时的直抒胸臆,便显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后两句虽有李商隐《夜雨寄北》的影子,但别开生面,极富时代特色。全诗从“船头”写到九州,由小到大;从“金水”之色彩写到水声“潺潺”,由视觉到听觉;从“扁舟”到“泛中流”,情景交融,作者调动了诸多艺术手段,创造了一个月下怀人的艺术境界,别有一番滋味。任启兴把景作为与情密切相关,与人物活动不可分离的特定环境来看待,因而他笔下的景,使你感到人在境中,情景交融。又如张嵩的《赠别同学》:“几日贪欢不忍归,分离此刻陡生悲。鸟唯无有惜别苦,树梢声声把客催。”诗的开头两句,直接抒发感情,但又不平铺直叙,而是曲径通幽,“言有尽意无穷”。“贪欢”出自李煜《浪淘沙》“一晌贪欢”,古为今用,写见面之高兴,友情之深,时间之快!“陡生悲”,指突然地悲从中来。刚见面,只顾高兴,不知不觉就到了分别之日,怎能不令人伤感?这就有了波澜,有了层次,有了张力。后两句“用写景之笔宕开,而情在景中”(施补华《岘傭说诗》),清空隽永,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表现出对同学的深情厚谊,浑然天成,清新隽永。张嵩《登卧龙山》:“山似卧龙龙似山,物华天宝脉相连。登临高处向原野,满目尽是丰产田。”明朗热烈,深入雅致,作者借景抒发了自己的喜悦和自豪之情。该诗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闫云霞《踏莎行·思念》:“华炬初然,银铃骤绽,娇音呼母声声暖。年年岁岁盼成人,梦中还要叮千遍。长笛藏身,古筝卧案,衣衫隐隐幽香染。儿行千里母担忧,掩门又洗朦胧眼。”上下阕,前一句都写景,中间一句直抒胸臆,最后一句又写形象。上阕“华炬初然,银铃骤绽”,是写景。无论是灯火亮了,抑或是铃声阵阵,都会听到娇儿呼唤着母亲的声音,母亲的心里是那么温暖。接下来,“年年岁岁盼成人”,是直接抒情,希望孩子早点长大成人,后一句“梦中还要叮千遍”,为下阕作了一个铺垫,又回到意象抒情。下阕也一样,“长笛藏身,古筝卧案”,是写景。长笛带在身上,古筝放在桌子上,孩子们的衣衫隐隐透露出幽香,即孩子的体香。“儿行千里母担忧”,是直接抒发感情,写孩子赴加拿大留学,做母亲的牵肠挂肚,放心不下,呼应上阕的铺垫。而末一句“掩门又洗朦胧眼”,又回到用形象抒发感情。上阕勾勒孩子们小的时候的故事,下阕描写孩子们长大后的事情,处处脱不了一个“情景交融”。又如秦中吟《贺兰山秋色》:“拔地群峰立朔漠,一身锦绣对黄河。茫茫瑞雪垂天幕,淡淡烟云挂地罗。秋色原如春色好,颂歌常与牧歌和。登临朗诵岳飞句,何惧雄关险阻多。”这首诗前两联写贺兰之深秋景色,后两联抒情,情景分写,各有侧重,又融为一体。全诗气势磅礴,流转自然,用意曲折,感慨深沉。诗人面对拔地而起,又“一身锦绣”面对黄河的贺兰山,以及“茫茫瑞雪垂天幕,淡淡烟云挂地罗”之景,情不自禁地引吭高歌。“登临朗诵岳飞句,何惧雄关险阻多”。笔力遒练,精力弥漫,此真乃壮怀激烈,慷慨激昂,给人以极大的美感震撼。诗人将前四句景物描写所显露出的贺兰精神,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动力,跌宕有致,浑然一体。纵观全诗,通过相应的气势、笔触、基调和节奏显示,情景融洽,了无痕迹。以上这些诗词同是情景交融之作,但不同的诗人在写法和风格方面,各不相同,各呈异彩。其实诗词之情景交融就是所写之景,不只是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的作用,还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使这个“客观对应物”,“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更增强了诗词的豪情,而耐人寻味。
(三)动静交错,诗意盎然。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存在方式和表现形态。我国西部广袤,视野开阔,给人的感觉是静多动少。众所周知,人的意识反映客观世界的动静,而以诗歌为代表的文学艺术则着重表现人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不只反映客体,还反映主体,都处于运动之中。例如绘画,所用的物质手段是静止不动的,可高明的画家,却能暗示出对象的动态,给人以动感。边塞诗人大胆借鉴这种艺术手法,使得诗人对西部阔远雄浑、人迹罕至、静止不动的感受和体验复杂多变,又可使作品诗意盎然,妙趣横生。事实上,文学语言创造艺术形象,比起绘画等其他艺术来,有更自由的表现力,写景状物,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交错,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形成不同的意境。如马启智《云南迪庆香格里拉》:“雪岭牵白马,神鹰冲九天。高原堆紫气,山舞野歌甜。”这首诗,一句一个画面,环环相扣,绵绵不绝,委婉曲折地把真挚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山岭被雪覆盖着,既像白马,又像巨人,互相牵着;一只“神鹰”在“九天”翱翔;远方的高原,紫气缭绕;山在舞动,此“山舞”与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诗句“山舞银蛇”类同。而“山舞野歌甜”是指嘹亮的山歌声响遏行云,是那样的甜美,也使读者不由自主地想起英国著名诗人华兹沃斯《孤独的割麦女》。诗人运用不同的画面,巧妙地烘染“层次”,有动有静,使人耳目一新。诗作从岭上写到天上,从高原写到山上,从视觉写到听觉,乃至通感手法的应用,使诗人内在的情感外化,加强了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而几个动词如“牵”“冲”“舞”的灵活应用,动静交错,又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更为重要的是形象地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且“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更增加了诗歌的美感。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曾说:“动作是诗所特有的对象。”(《拉奥孔》)这虽说的是欧洲的长篇史诗,但用来说明边塞诗的特点,也是合适的。其实新边塞诗的动态性,只是一种艺术手段,而描写和表现塞上的精美境界,才是新边塞诗的主旨所在。如沈华维《晨景》:“无边旷野雾朦胧,山道弯弯脚步匆。眼下庄稼流翠浪,远方几处有禽鸣。”早晨无边的旷野,烟雾缭绕。弯弯的山道上,传来一阵阵急匆匆的脚步声,静中见动;眼前的庄稼,油绿油绿的一片,生机勃勃,随风起伏,动中见静。远方好几个地方,都有鸟儿在叫,以动衬静,使人越发感到早晨的清静。这后一句也使人联想到王籍《入若耶溪》中最有名的两句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诗人蓦然听到蝉在叫,鸟在鸣,使人越发感到林中寂静,山涧清幽。于是,勾起来诗人的怀乡之情。而作者一句“远方几处有禽鸣”,静中有动,以动衬静,以动托静,更显出清晨之静,给人一种悠远、静穆之感,可谓异曲同工。这种静的客体,给人一种动的感受,而文学艺术就表现诗人这种真实而又复杂的感受。新边塞诗动静相衬造成的意境美,是其在艺术上有别于诸如田园诗等其他诗词的最突出特点之一。王国维曾说:“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人间词话》)如贾朴堂《秋》:“一夜秋风起,萧萧叩耳旁。砧鸣千户月,雁叫一天霜。潦水时看尽,疏林叶堕黄。行人惊岁晚,坐起独彷徨。”这首诗颇有唐人风韵,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诗中的“叩”“鸣”“叫”“堕”等动词的灵活应用,动静结合,把无生命的静止的秋写成有生命的活动,似乎都是有情之物。其实是诗人把人的思想感情、人格品性移到景物,使无情者变得有情,懂得人意,使人感到余音袅袅,不绝于耳。又如熊秀英《黄昏漫步》:“雨后黄昏满目青,芳香惹起故人情。黄昏漫步谁为伴,枝上黄莺一二声。”雨后,触目都是“青”,一阵“芳香”袭来,让人想起“故人”。通感手法的应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而此时漫步“谁为伴”,“枝上黄莺一二声”,看来只有黄莺了。黄莺的叫声不仅打破了园林的寂静,也叩动了诗人的心。有动有静,诗作表现了诗人黄昏散步时的真实感受,令人无限遐思,给人以丰富的美学享受。其实同一景物,在不同的情景去看它,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这正好反映了诗人和景物之间变化的关系。譬如动的客体,有时候又让人产生静态。如果说熊秀英的诗优美,即丽;那么,贾朴堂的诗则宏壮,即雄。又如熊品莲《黄河游》:“沉沉两岸柳林深,风弄青枝迎客临。岛上蓬蒿疏密影,洲头水鸟脆清音。激流滚滚英雄气,细浪柔柔慈母心。天际茫茫附一叶,金波荡漾伴豪吟。”诗人在船上游黄河,两岸柳林深深,看不见岸上的景物。而河边的“青枝”似乎被谁举着,欢迎客人光临。由远及近,动中有静。河中的小岛上,“蓬蒿”有疏有密,影子晃动;附近沙洲上,水鸟的鸣叫声分外清脆。尤其是黄河一会儿“滚滚”,颇有“英雄气”;一会儿“柔柔”,似有“慈母心”。后两句“天际茫茫附一叶,金波荡漾伴豪吟”,“一叶”所乘之船,极言小,与“天地茫茫”相对;金色的水波荡漾,宛如在为“豪吟”伴奏。虽小,仅“一叶”,但是面对茫茫天地,且有“金波”伴奏,为何不高歌一曲。诗人写出了客体之不同,亦透出了主体的不同感受,这一切有赖于动静交错,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情思婉转,极有风致。如果说王维之诗是“以动衬静”,境界较小,凸显幽静;那么新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动写静”,境界较大,凸显寂静。而境之大小并不代表作品之优劣,只与诗人当时的境遇有关。大诗人既能写大境,又能写小境。如段庆林《春游苏峪口》:“野餐留影乱,长啸回声缭。练白黄河套,茵绿左旗草。”这几节诗,其诱人之处,就在于“白”“绿”这种色彩词语的使动用法,由线到面,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画面动中有静,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给诗作带来了浓郁的诗意和美感。“美是具体可感的。因为凡是感受不到的东西,对美来说就不存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于美学》)在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正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婉而有味,欲露还藏,而情感又是何等真挚、深切。新边塞诗由于具有其他艺术门类,如绘画、音乐,乃至电影所用的一些物质材料的性质,但又不像其他艺术那样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仍然保持着语言艺术自身的特点,这样就使得诗中的艺术形象,达到了尽可能完美的境界。
毋庸讳言,新时期以来,宁夏的新边塞诗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诗词创作群体也已经基本形成,但和全国省份相比,距时代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够。尤其是我们的大多数诗人退休以后,生活圈子狭小,视野不够开阔,以致作品缺乏应有的时代感和新诗的创新精神,对重大题材和新人新事反映不及时或者开掘欠深。另外,虽说热爱传统诗词并尝试写作的人很多,但真正熟练掌握诗词技巧与格律的人并不多,甚至一些填写诗词多年的作者对诗词格律也不甚了了。抑或只就诗词学诗词,简单地图解概念,不注重艺术创新。加之,诗词创作骨干力量不足、理论水平有限,能够创作出高质量作品的作者委实不多,况且大部分作者年龄偏大,创作日趋衰竭,故而发现和培养新人已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党中央号召弘扬传统文化,这就为发展“新边塞诗”提供了大好机遇。宁夏的诗人必须树立小省区也能出作品出人才的信心,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坚持走自己的路,推动宁夏“新边塞诗”大发展。由于我们的新边塞诗人大多是老同志,故而首先要克服无所作为的思想,既要看到宁夏文化底子薄,更要看到宁夏也有诗的肥沃土壤,增强信心,虚心学习,甘于寂寞,积极进取。尤其是要走出高楼大厦,深入观察民情,体验感受生活,关注现实民生,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厚积而薄发;发扬贾岛的“苦吟”精神,开拓新边塞诗的境界,在炼意、炼句、炼字上下工夫,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句,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学习诗词理论知识,提高美学修养,克服眼高手低或者眼低手也低的倾向;积极参与全国各种诗词赛事,贵在参与,重在提高,不要太在乎获奖;勤写,勤改,熟能生巧,数量出质量,切不要以自己的惰性嫉妒别人的勤奋,更不要以自己的长处嘲笑别人的不足之处。对老诗人来说,不但要学会养生,更要像吴淮生老先生那样经常学习,坚持创作,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何况学习,开动脑筋,更有益于延年益寿。
总之,盛世才出边塞诗,历史需要新边塞诗的创作者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进行主体选择和审美升华,整合时代风貌,树立责任意识、精品意识,打破藩篱界限,形成独特风格,多方面地体现时代精神,让诗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秦中吟主编:《当代诗人咏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
[2]《重振边塞诗风》(全国第八届中华诗词研讨会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
[3]张铎:《塞上潮音》,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
[4]秦中吟:《诗论新篇》,中国文化出版社,2008年。
[5]宁夏诗词学会编:《宁夏诗词学会二十年》,中国文化出版社,2008年。
[6]《中华诗词文库·宁夏诗词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
[7]杨梓主编:《宁夏诗歌史》,阳光出版社,2015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