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林
当代回族美术研究严格地说始于20世纪80年代。回族美术的产生并不是伊斯兰文化、回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回族地区的画家长期以来为寻找适合地域性的美术语言而选择的“适我所需,为我所用”的结果。这是对当代回族美术的坚守和对汉文化接受的一种创造性的有机结合。现从“回族美术”概念的界定范围、“回族美术史稿”、“全国回族书画展”、回族美术家、回族民间美术五个方面阐述。
回族文学从1980年就开始有组织、有计划收集整理,并且在《宁夏日报》就范围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经过30年的理论研究,取得可喜的成就。特别是“回族书画作品展”于1987年在西安首次展出和“宁夏回族民间工艺美术展”于2015年7月31日在福建泉州展出后,经过28年来的发展,出版了《回族书画作品集》《回族雕刻艺术》《回族服饰文化》《回族民间剪纸与回族民俗文化》《回族服饰》《当代回族美术》《当代回族建筑文化》等等,这些书籍的问世说明对回族美术关注的人越来越多,进入理论研究的层面。
作为一种美术现象,回族美术是一个客观事实,它早就存在着、发展着。从收集到的文献资料、美术作品来看,回族画家从事回族题材美术创作的人数有限,也就是说回族画家从事传统书画形式的较多。而回族题材美术作品绝大部分来源于宁夏、甘肃、青海、新疆、陕西等西北回族群众集中居住的地区,这部分作品有回族画家创作的也有汉族画家创作的;回族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基本上是回族工艺美术家的杰作,创作队伍比较庞大,主要代表人物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回族美术出现目前这种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地域说。回族居住的方式“大分散,小聚居”,将汉语作为回族群体的交流语言,他们又生活在汉族的群体之中,特别是在城市中,这种现象比较普遍,这种地域环境造成回族美术家、回族工艺美术家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变迁中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二是宗教说。“不允许偶像崇拜”。在这种宗教观点的影响下,回族美术的形式在古代、近代时期,主要有清真寺、拱北、服饰、阿拉伯文、工艺美术等形式,可以说回族美术处于单调的尴尬状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宗教也在改革,从“不允许偶像崇拜”变为“两世吉庆”,回族美术在近20多年中也将涉及绘画、雕塑、设计等美术的方方面面,这种变化推动回族美术的繁荣、发展。
我们再来观察回族文学的发展历程,由于它的界限、范围划分的较宽泛,发展、繁荣了回族文学。所以,要借鉴回族文学的研究经验,加强回族美术的评论、探讨、研究。回族美术研究的薄弱,也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回族美术研究的空间非常大。本文试图对1949年以来的回族美术现状、作品研究作一简要陈述,介于回族美术变迁中的多元文化融合的现象,形成本文的理论依据:一是文化功能理论。马林诺夫斯基对文化的定义:“所有文化因素,最终都被视为满足个人的‘生理上的基本需求’以及‘整合上的需求’(如宗教艺术等)。”回族美术的产生是与回族群体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本文在写作过程中采用文化功能理论,运用整体的观点考察回族群体所处的社会环境、解释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以文化的功能来解释文化事实。二是文化变迁理论。“文化变迁”指技术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导致政治经济组织及其上层建筑观念形态和行为准则的改变。随着社会的变迁,宗教上的文化在理解方面也在变化之中。所以,回族与汉族的画家因宗教信仰、家庭环境的不同,造成两者观察和表现回族的日常生活的心理素养与思维方式不同。三是多元文化重构理论。“多元文化”指回族文化、伊斯兰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这些文化影响着回族美术的发展。回族画家更关注宗教文化对美术的影响,汉族画家关注多元文化对美术的审美性。在这些理论的影响下,产生“现代观念下的当代回族美术重构”,围绕着这一观点形成本文的框架结构,以供专家学者、同仁和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一、关于“回族美术”概念的认同
一般认为“美术”是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透视、解剖、明暗、色彩、构图、材料等艺术语言,在平面中塑造可视的立体形象或平面形象。它是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美术家思想感情的一种美术形式。美术家离不开视觉感触来描绘形象,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就成为美术的特点,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就成为美术的社会功能。这个概念在美术界的同仁中普遍认可,但关于“回族美术”概念的问题意见分歧较大,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凡回族美术工作者、回族民间工艺美术家创作的美术作品就是回族美术。二是认为不管回族美术工作者、回族民间工艺美术家创作的美术作品,还是汉族美术工作者、汉族民间工艺美术家创作的美术作品,只要在内容上反映回族历史、回族日常生活、礼仪及宗教信仰、故事、传说、歌谣等各种形式美术创作的作品,这就是“回族美术”。就此问题,我在回族群体与汉族群体中进行调研,查阅先后发表的有关文章以及在研究生课堂上展开讨论。经过讨论、研究,基本上达成共识。认为“回族美术”这个概念是多元的、复杂的、宽泛的,既包括回族族群,也包括反映回族日常生活的内容。“回族美术”这个概念的认同,首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高晓敏下了一个定义,“凡回族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作品都是回族艺术”的观点,笔者不能赞同,因为文艺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其内容和表现形式代表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文化的长期积淀。本民族的文化工作者从事其他民族的文化艺术研究和创作的成果,必然具有其他民族的特色。从思想内涵到艺术形式都带有其他民族的印记,怎能因作者的族属而界定为回族艺术呢?反之,一个汉族文艺工作者深入研究回族文化,了解回族的心理素质,熟悉回族的民俗,创作出为回族群众认可的艺术品,却应该承认其为“回族艺术”(高晓敏《回族艺术浅论》,《回族研究》1998年第2期)。高晓敏对“回族艺术”概念的界定,明显符合艺术规律——内容决定形式,这种观点在业内较认可。其次,宁夏银川市群众艺术馆马炳元又说:“按照我国学术界对‘民族文献’的通常界定,所谓‘回族艺术类文献’当有三种含义,一是其文献(艺术文本)的创作主体是回族人,一是文献的内容反映或记录了回族艺术生活、艺术成就的某个侧面,一是文献(艺术文本)表征的艺术样式、类型具有较为突出的回族民族特征。”(马炳元《唐宋元时期回族艺术经典文献述略》,《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4期)马炳元对“回族艺术”概念的认同较宽泛,回族艺术家创作反映回族人的日常生活的作品或反映其他民族的日常生活的作品都是“回族艺术”,汉族创作出反映回族日常生活的美术作品也是“回族美术”,这样的界定范围,可以推动回族美术的繁荣。回族文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就是范围界定的宽泛推动回族文学的发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另外,著名美术史论家王伯敏先生就民族特点与美术特点的论述提出观点:“民族美术的特点,离不开民族本身的特点。民族特点,有时又要以民族美术的特点作为形象的反映。”“民族美术特点,在历史上客观地存在着。”“民族美术具有民族的特点,是在民族特定的生活环境里自然地形成。”(王伯敏《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绪论》,《新美术》1992年第1期)王伯敏先生对这个概念的认同,是从艺术规律的角度来下的定义。以上三位专家都认同回族美术作品要有民族特点,才可以归属为“回族美术”,这就把汉族创作的回族题材的美术作品归入其中。同时将回族美术家创作反映其他民族的日常生活的美术作品也归入其中。由此可见,回族美术,包含美术家表现回族人日常生活中形成本民族特点内容的美术作品,也包含反映回族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美术传统,以及共同的心理状态、审美观点等诸种因素所构成内容的美术作品,就是“回族美术”。换言之,“回族美术”的形成与宗教、居住方式、语言有着直接关系,研究的范围较宽泛,一是具有回族特点的美术作品,不管是回族画家还是汉族画家创作的美术作品都在研究的范围之内;二是回族画家创作的反映任何民族的美术作品也在研究的范围之内,这些美术作品都应该在“回族美术”的研究范围之内。
二、关于“回族美术史稿”的研究
关于当代回族美术理论研究,只有凌明、世愉、杨林在1992年2期《新美术》发表《回族美术史稿》,写得比较全面。它是6万多字的文章,时间写到1990年的回族美术现状上,之后24年中出现的回族美术现象需要填补,我们有责任补充这段资料,所以研究当代回族美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回族美术史稿全文共分三部分,概述、古代美术、近现代美术。在这篇史稿中有四个特点,首先,三位作者进行田野调查,资料丰富、内容翔实,把回族美术的方方面面概括得比较全面。其次,在古代美术和近代美术中,用大量篇幅谈建筑中的清真寺、拱北、道堂、民居等建筑,并概括出各地建筑的不同点,“清初西北的回族中出现了门宦制度,各门宦之间为了争夺权势,区别门庭,建筑亦都不尽相同,互相争奇斗异,风格多样。如甘肃临潭一带寺院,讲求大门的宏伟壮观,却不建邦克楼;临夏的清真寺则强调邦克楼建筑,有的高四五层,峻伟挺拔;青海湟中的清真寺注重大小木作的精雕细刻和砖雕装饰,追求邦克楼层次的不同变化,以及寺院的秀巧精丽”。“建筑风格也纷呈异彩,因地制宜,形成中国古典式、阿拉伯式、中阿混合式、中西混合式、川滇式、西藏式等多种建筑美术风格”。(凌明、世愉、杨林:《回族美术史稿》,《新美术》1992年第2期)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到建筑从宋代一直写到当代,时间跨度大,种类全,概括准确,风格突出。从2007—2012年收集的资料看,清真寺、拱北、道堂的建筑形式变化不大,还是那些样式,但数量急剧增加,仅仅一个临夏的拱北,大大小小66座,宁夏地区的清真寺3000多座。民居与公用建筑变化巨大,在风格上除了保持伊斯兰建筑的特征外,更多的是加了许多时尚元素。再次,近现代美术中的工艺美术。目前只有王伯敏先生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中凌明、世愉、杨林著的《回族美术史稿》有工艺美术部分,其他中国美术史的相关著作中,均很少能见到有关回族工艺美术的内容。关于回族工艺美术的研究虽然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成就,但相比其他民族工艺美术类,回族工艺美术的研究还很欠缺。回族美术史稿中的工艺美术有服饰、剪纸、砖雕、木雕、葫芦雕、染织、柳条编织、皮革、金属工艺、灯彩及里画壶等等。在史稿中这部分写的种类较多,用大篇幅介绍工艺美术作品中的砖雕、木雕、服饰、刺绣、剪纸、皮革等工艺品,把传统工艺美术挖掘得较到位。总之,工艺美术的种类发展到今天又增加了许多,工艺制作也在进步,用途也在变化,这部分需要充实。同时还要详细介绍工艺制作过程,从理论上论述、概括、总结。另外,在做到深入研究回族工艺美术制作之外,还需要充分了解回族的民族信仰、生活习俗、审美情感等等,把回族工艺美术的历史传承、发展、变化进行深描。最后,书、画类画家、书法家生平介绍。一是史稿在阿拉伯文书法中有这样的描述,随着伊斯兰的传播,回族在宗教等活动中,仍有书写阿拉伯文的习惯。这些曲线连绵、从右向左书写的阿拉伯文通常用作书写清真言、“太思迷”、《古兰经》、赞词等,在清真寺大殿的四壁墙上、拱门顶上进行张贴,显得分外肃穆、庄严、神圣。不少回族家庭中也张挂阿拉伯文书法,令人感到清新、喜庆,呈现浓厚的宗教气氛,起到宣传与装饰作用,俗称为“经字画”。(凌明、世愉、杨林:《回族美术史稿》,《新美术》1992年第2期)经字画的特点“把每句话的各个单词所占比例之大小、长短之不同、笔画之粗细、连接之弥合,进行美术地安排,夸张和变形,而又不失原文字的基本形体,富有立体感,形同美术字”。(凌明、世愉、杨林:《回族美术史稿》,《新美术》1992年第2期)这些文字中阐述阿拉伯文书法的种类、风格,同时还介绍了阿拉伯文、汉文回族书法家。所以,阿拉伯文在回族人的生活中应用较广,既有实用性又有装饰性。史稿在这部分描述得详细、特点明确,同时国内主要的阿拉伯文、汉字书法家都有记载。二是绘画。“绘画是近现代回族美术中的又一强项,回族画家不仅在国画,而且在油画、版画、水彩画等画种中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当代回族画家,人才辈出,遍及全国”。(凌明、世愉、杨林:《回族美术史稿》,《新美术》1992年第2期)在绘画这一块,集中介绍全国著名的回族美术家,这些美术家从事的行业较全,每个画种都涉及,并且他们在各自领域中都作出贡献。总而言之,回族美术史稿填补了回族美术史的一块空白,史稿中对建筑(清真寺、拱北、道堂、民居)、阿拉伯文及服饰等介绍得较全面,并且概括出它的特点,有一定借鉴意义。在工艺美术方面也介绍的多、全。也就是说,回族美术在古代、近代受到宗教的影响,它的美术形式是为宗教服务,而产生清真寺、拱北、服饰、阿拉伯文、工艺美术等美术形式,装饰花纹停留在植物纹样和几何纹样等方面。但随着社会的变革,经济、文化的发展,宗教也在变化改革之中,由“不允许偶像崇拜”变为“两世吉庆”。在这种宗教的变革之中,回族美术从古代、近代的清真寺、拱北、服饰、阿拉伯文、工艺美术发展为绘画、雕塑、设计等美术的方方面面。史稿的内容将重点放在清真寺、拱北、服饰、阿拉伯文、工艺美术的研究上,而绘画、雕塑、设计等种类是本书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对象,特别是在1990年以后,民族政策的加强、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回族美术已经渗入美术的方方面面,并且发展非常迅速,尤其回族题材美术作品在国际、国内的一些重要大型美术展览中获得大奖,这些研究还需进一步补充,才能较全面概述回族美术。另外,研究一个民族的美术,需要对这个民族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自然环境、风俗习惯以及共同的心理状态、审美观点等诸种因素进行研究,美术作品才会赋予回族特点,换言之,研究回族美术,在范围方面应该扩大。
三、关于“回族书画展”的研究
按照我国学术界对回族书画展的通常界定,所谓回族书画展当有两种含义,一是美术作品的创作主体是回族人;二是美术作品的内容反映或记录回族人的日常生活,美术作品表征的样式、类型具有较为突出的回族特点。以下据此对全国回族书画展作一简要的梳理。
1987年5月28日,在西安市东大街美协美术家画廊举办西安市穆斯林书画展。过了7年,1994年9月23日,由宁夏文史馆牵头举办的全国回族书画展在宁夏展览馆隆重开幕。1999年6月22日,在陕西美术馆举办西安回族画展,共展出11位回族画家近70幅山水、花鸟、人物作品,代表了西安市回族美术作品的最高水平,是一次回族美术的检阅和广泛交流。2006年11月20日,甘肃穆斯林书画摄影协会成立大会暨首届穆斯林书画摄影展在甘肃省老干部活动中心隆重举行。2007年4月2日,辽宁省回族书画协会经过三年多的筹备在沈阳市大剧院成立。2009年10月,在银川还召开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宁夏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座谈会”,对宁夏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进行了梳理,引起了全国文坛的关注。在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时候,组织了“美术、书法、摄影、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览”、第一届中国宁夏国际文化美术旅游博览会“美术、书法、摄影展”和第二届中国宁夏国际文化美术旅游博览会“中国城市巡礼”(99+1)摄影展,包括后来的“全国摄影名家看宁夏”和“六盘山杯美丽宁夏全国摄影大赛暨宁夏摄影美术节”等作品展,通过展览促进回族地区的美术繁荣、发展。2010年9月19日至21日,在河北省沧州市举办的全国回族书画展,展出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近200位回族书画家的300多幅书画作品。2011年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由中国回族学会和甘肃省诗文书画院联合举办“全国穆斯林书画作品展”。这次展览以“团结、进步、和谐”为主题,集中展出书画摄影作品200余幅,记录了四川、甘肃灾区一线的抗震救灾动人情景以及敦煌、嘉峪关、省城奥运火炬传递的精彩画面,反映出回族人民高涨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随后又在临夏、张家川、天水、兰州、平凉、甘南等地进行巡回展出。2013年10月25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5周年之际,中央文史研究馆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以“民族团结·和谐家园”为主题的第四届全国回族书画展,在银川市文化艺术中心拉开了帷幕。展览收到我国著名书画家韩美林、欧阳中石、冯远等美术书画家860幅书画作品,经评审选出300多幅作品展现在银川观众面前。通过以上回族书画展的梳理,全国回族人较集中的城市,都相应举办过各种形式的书画活动,这儿就不一一列举,下面就以宁夏举办“全国回族书画展”为个案,分析画展的情况。
1994年由宁夏文史馆牵头举办全国回族书画展后,又在1998年、2008年、2009年、2013年相继举办五次画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做回族书画展的目的,是通过回族书画展的形式,沟通与其他省份回族画家的书画交流。因为宁夏是回族自治区,宁夏的画家与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画家联系较多,并且宁夏的有些画家也到西安、兰州、西宁去做艺术交流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东南沿海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西部省份人才外流。许多画家向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流动,西部各省份的文化艺术交流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所以,宁夏通过举办全国回族书画展,增加西部各省份民族文化交流的机会,把经济相对封闭落后这一劣势,通过回族文化交流转化为优势在一起做探讨。回族美术方面是完全有可能作出突破的,这不仅是回族文化史上的空前盛事,而且必将对我国少数民族书画艺术创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特别是2013年举办全国回族书画展,参展作品中的国画、书法占了很大比重,国画注重笔墨,意境幽远,成为当下回族画家普遍关注的焦点。回族题材的作品逐年增多,创作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基本能够反映出近几年来全国回族画家的整体风貌。作品内容丰富,主题突出,风格多样,时代特征鲜明,地域气息浓厚,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信息时代发展中的社会现象,表现了回族画家不同的感受,同时也聚焦时代共同关心的话语,起到美术教育的社会功能,为实现思想性、民族性和审美性的一致,达到创新与传承的统一。为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让回族书画展更好地发挥民族优势,使我们的回族书画在继承民族精神的同时又紧跟时代,并傲然屹立于中国文化艺术之林。
宁夏做了四届展览,出版四本画册,办展五次,在五次展览中参展人数1857人,作品的种类有国画、油画、版画、水彩、雕塑、书法等,但90%的作品是由国画和书法构成。另外,参展人员各行各业都有。有汉族也有回族,有专业人员(专业团体、美术学院、综合大学中的美术教师,画院的画家等),也有非专业人员(不在专业岗位工作人员,如中学美术教师及其他单位从事宣传工作的专业院校毕业人员),相应保留下的文献资料较少,而美术作品较多。从现有的美术作品中可以归纳出四个方面来研究:一是四次展览作品资料情况;二是作品集中的内容情况;三是回族美术家情况;四是回族书法家情况。所以,从西安发起全国回族书画展,到宁夏文史馆五次展览的画展,将此项活动推向高潮,最终为各民族的群众所接受,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这些活动不仅全面展示了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也成为我们彰显宁夏民族风情、弘扬与保护民族文化的有效方式。总而言之,宁夏全国回族书画展5次展览中的作品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回汉书画家,尤其是西北地区的回族书画家多于其他省市。在每一届展览中都存在以老画家及中年画家为主的现象,以后的全国回族书画展是否可以邀请一些青年画家参与进来,这样展览才能真正体现出全国回族书画展的整体创作面貌。其次,五次展览中除第一届展览回汉书画家没有分开外,后四届都是以回族书画家为主,体现出族属问题,也就是说全国回族书画展是以回族画家为主的展览,符合我国学术界对回族书画展的通常界定,美术作品的创作主体是回族人。再次,1987年陕西回族书画展的掀起——宁夏四次大规模的办展形式——2011年甘肃的巡回展览,把回族书画展推向高潮,画展水平越来越高,回族、汉族专业画家在国内一些重要的展览中,回族题材的美术作品暂露头角,具有视觉冲击力。画家们普遍关注回族题材中美术语言的探索并对当代文化问题和社会现实意识流等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最后,全国回族书画展的水平在逐年提高,举办全国回族书画展,既是对回族美术的保护与发展,也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四、关于回族美术家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回族美术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书画创作队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涌现出一批颇有建树的美术人才,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赢得了同行、评论家和社会的好评。目前从各地美协收集回族书画家大约499位的个人资料及从期刊网上收集评述书画家的论文45篇,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专业画家进入回族美术的研究队伍之中。
回族美术家大多受过高等教育,人数不多,但在美术界影响很大,有的是高等学府美术学院的教授,有的是专业团体画院、美术研究院的专业画家,他们在国内外已是著名的书画家。可以把他们归纳为四类,一类是入室弟子,土生土长的国画家,后来聘为美专的教授或知名的画家。二类是先后进入美专学习绘画,是我国自己培养的早期大学生。三类是新中国成立后美术院校及综合大学培养的美术工作者,这部分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活跃在中国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四类是民间工艺美术师,这部分人群的文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小学毕业,有的目不识丁,但天赋很好,有的是家传,有的是地域传。
回族美术家在社会中占有一定地位,生活方式、服饰、语言、爱好及审美情趣等基本与汉族一样,只是礼俗、饮食方面还保持着自己本民族的生活习惯,有自己本民族的性格特点。在美术创作方面,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专业,国画有马骀、哈少甫、马西园等七十多位专业画家,油画有沙白、冯玉琪、马常利等二十多位专业画家,版画有马基光、伍必端、广军等十多位专业画家,粉画张菊、王双成、哈定等,漫画有常铁钧、王树忱、哈琼文等,宣传画有马乐群、沙璘等画家;书法家薛夫彬、曹柏昆、陈进惠、米广江等。他们各有专长,各有成就,各有风格,但作品的内容不一定是表现回族题材,体现回族风格特点,而是与汉族画家的作品内容一样,表现的题材种类有人物画、山水画(风景)、花鸟画(静物),以美术语言表现中国文化及丰富多彩的生活题材,这是回族画家族群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尤其是1999年6月22日在陕西美术馆举办了11位回族画家近70幅山水、花鸟、人物作品展,是一次回族画家的展示,专业水准较高。另外宁夏大学美术学院开设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美术)的二级学科硕士点,回族美术研究是其中之一,从此回族美术进入高校的专业研究之中,后继力量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另外,民间美术家。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基础,表现回族的日常生活。这些民间美术家,文化程度不高,但由于天天描画相同的图式,实践经验很丰富。常年坚持为清真寺、拱北、道堂、民居、公共建筑等做砖雕、木雕的工艺美术师。还有的在工艺行业做刺绣、剪纸、农民画、葫芦雕、蛋雕、服饰、石雕、烙画、麦秆画、纸织画、面花、地毯、贺兰石雕、工艺制镜等等,其中有些艺人从事工艺美术的创作,有些还在中学、小学任教,有的则在乡村文化站工作。将回族的日常生活、生产情景和各具特色的建筑、服饰、人物形象等表现出来。总之,80年代以来,对回族美术家研究和评价,较以前有所突破,更加客观公允。从整体把握和了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回族的历史文化和新的精神风貌,也可以作为回族题材美术创作队伍的参考资料,进一步发掘和弘扬优秀的民间文化。全国回族书画展作为回族文化的延续,是一个持续时间最久、影响力最大的展览,其为推介中青年回族美术人才提供了一个巨大且坚实的平台,是塑造宁夏回族自治区形象的问题。每一个回族画家和从事回族题材的汉族画家都能感受到信息时代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但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变化,还是穆斯林精神面貌的改变,更是我们国家形象的变化,回族画家拥有更为敏感的心灵,作品内容理应反映这种来自于民族地区穆斯林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变化,反映这种变化所蕴含的民族团结的国家形象的变化。回族地区的画家要面对西北地域特点,关注现实,努力创作出反映时代发展变化的地域风格精品力作。这些回族画家笔下的工笔画,更多人在寻找西北地域特有的审美语言,又不脱离开中国画基本的形式法则;写意画中的笔墨创新融入了新的样式和材料,体现了美术发展的规律——传承与创新。当今回族书画家的发展是稳健的,没有脱离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人类美好的价值观这一原则。中国画在绘画语言上从经历坚守传统,到致力创造新形式,再到如今在坚守与创新中寻求更从容的契合实际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中国画对民族艺术作出的贡献。我们应该肯定今天取得的成就,也应该更加努力,使回族画家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表现本民族的生活素材,使回族画家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前进。
五、关于回族民间美术的研究
回族民间美术是回族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是回族民俗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美术发生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人们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等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这恰好是民间美术本质的具体体现,它与北方民族的原始美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2008年到2013年,我们在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博物馆、甘肃博物馆、青岛博物馆、宁夏博物馆、固原博物馆、盐池博物馆、同心纪念馆、隆德民俗馆、临夏(东宫馆和民俗馆)、宁夏银川国际会展中心、东方明珠塔陈列室、新月广场等,观看青花瓷、景泰蓝、圆雕、浮雕、服饰、家具、剪纸、刺绣、麦秆画等民间艺术的展览,并拍下图片资料5000余张,然后进行实地调研,还原作品的出处。以研究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文化圈区域——重点放在西北地区(宁夏、青海、甘肃、陕西)为调查、研究对象。西北是全国回族人口最为集中、回族民风民俗最为浓郁的地区,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民俗独特。课题组成员曾多次深入青海、甘肃(兰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宁夏(固原市、海原县、西吉县、泾源县、隆德县、同心县、贺兰县)等地,同时还去云南(沙甸、纳家营)、海南(羊栏镇)展开画家与民间访谈与田野调查。具体调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家33位与民族村寨22座,并展开传统生态文化回族民间美术的变迁、流传、消亡等历史与现状关系研究。在深入固原回族聚居区进行民间访谈时,二十里铺拱北的马阿訇、砖雕艺人田义仁与我们交流了许多有趣的话题,亲眼目睹砖雕画面上奇怪的事物,深切地感受到回族的独特、有趣而神秘的礼仪、生活习俗。在宁夏同心参加回族婚礼、葬礼;在宁夏贺兰立岗镇清水堡体验“古尔邦节”的整个过程(按照传统的规矩,回族在“古尔邦节”这天清晨沐浴更衣,到清真寺做礼拜、上坟缅怀先人。便回到家里杀牛宰羊,煮肉做饭,施舍穷人,招待来宾。开展各种庆祝活动,节日期间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在李旺、曹洼、九彩、李俊、杨河、奠安、董沟、沙塘、预旺等地的回族农家观赏刺绣作品;在县城和乡村农贸市场体验到了回族群众风俗场景,获取了许多有画意的回族素材。总之,回族民间美术来自民间,又是民俗活动的美术载体,往往与民俗活动紧密相连。所以,研究回族民间美术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其一,可以将回族民间美术从民俗活动的主体和发生情境中剔除出来,将回族民间美术简化为一种图式进行研究,即研究作品中的形式语言,这是目前大家常用的,也是比较认可的研究方法。其二,将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主体和发生情境紧密结合,从民族学的角度,在特定文化语境下全方位动态研究回族民间美术,揭示回族民间美术与其他文化因子之间的互动关系,突显回族民间美术研究的整体性,这是今后改进的部分。
综上所述,当代回族美术研究严格地说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7年5月28日在西安东大街美协美术家画廊举办西安市穆斯林书画展为开端,接着是凌明、世愉、杨林在1992年《新美术》发表《回族美术史稿》的理论研究。后来穆孝天写了《元明清时代三十四名回族画家和书法家》,目前有研究清代著名画家改琦、高克恭等不同时代的学术文章45篇,反映了回族美术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需要指出的是,回族美术的产生并不是伊斯兰文化、回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回族地区的画家长期以来为寻找适合地域性的美术语言而选择的“适我所需,为我所用”的结果。这是对回族美术的坚守和对汉文化接受的一种创造性的有机结合,其中既含有主动的因素,也含有被动的成分。因此,我们在认识和评价回族美术时,特别要注意在汉文化影响下回族群体所特有的心理素质与思维方式,充分理解他们对汉文化的接受与排斥的双重趋向,这种差异乃至冲突常常会在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显现出来。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宁夏大学211项目“西部地区回族文化经济社会发展”子项目“当代回族文化研究与软实力”课题组支撑项目1项.当代回族美术阶段性成果之一。宁夏艺术科学规划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宁夏回族题材美术创作研究”(项目编号:11NXYBCF06)阶段性成果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