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武军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对现代化信息的追求亦朝着更为快速化、更为便捷化的方向前进,在此背景下,微电影作为创新型影视展示平台逐渐发展起来。微电影的出现促使越来越多的电影制作爱好者、影视专业在校学生等,进行符合市场需求、自身需求的电影创作。然而,微电影的创作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流程性,且选题思路、选题方法、选题方向直接影响一部作品的最终效果。为此,现以微电影与选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出发点,研究了选题所体现的关键性,以及选题风格、作品内涵、当下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促进微电影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近年来,在互联网的支撑下,微电影得到了广泛的播放,使其以一种新型的影视存在模式进入了视频观赏者的生活。由于多数微电影采用独特个性化的叙事方式,反映当今社会所存在的现实问题。(陶勇、范晶:《浅论微电影的美学特征和叙事艺术》,《影视制作》,2015年第2期,第77-81页;杨朦:《新媒体环境下微电影美学特征的再思考》,《新闻研究导刊》2015年第14期,第90页)例如《带爱回家》《百年婚纱店》《老男孩》等,因此,人们通过欣赏微电影,不仅能够认识到微电影所具有的艺术魅力,还能够从中体会到当今社会某一领域的现实状况。(高红樱:《从微电影之“微”看“微美”的兴起》,《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第36页、42页)受此影响,一部分从业于影视专业的学生趋向于选用微电影作为毕业设计作品,并使其作品成为展现潜在能力的平台,且通过引导观众发现作品内涵,起到呼吁社会、引起社会关注的效果。
一、选题好坏的关键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一篇关于“中国微电影市场发展前景与趋势”的文章指出:一部效果与预想相近的微电影依赖于创作前期的相关工作,即选题的好坏直接关乎整部影片的最终成效。这是因为,从根本属性分析微电影的实质,不难发现微电影具有制作周期短、制作成本低的显著特点,因此,创作选题往往来源于生活中出现的、与人们所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事件。换言之,微电影所涉及的情节与人物关系相对简单直接,无过多的篇幅描述冲突、矛盾等经常出现于大电影中的细节铺垫。(杨潇:《名人微电影美学特征及微电影发展之路》,《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1期,第113页)这就表明,随着微电影创作技术与整个行业的发展,无论是观众还是创作人都将对选题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选题所反射的社会现实、选题与立意的高低、选题与创作角度的设定是考验创作者艺术修养的关键因素。(周蔡敏:《浅议数字传播的发展趋势:由微电影盛行引发的思考》,《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第16-18页)
以具体案例来展示选题好坏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于第八届中国大学生DV文化艺术节获得优秀奖项的《告别夏天》,由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的学生所拍摄,该部微电影主要讲述了生活于广西东部一个小县城中的三个少年,这三位少年一起走过了高中三年的酸甜苦辣,在遭遇了在生活、学习、社会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之后,由最初放荡不羁、挥霍青春,到毕业之后为前程各奔东西,就像是一颗石子落入水中会激起水花,但不久之后水面又将归于平静。这部作品通过讲述普通人的青春经历,来引导观赏者一起祭奠逝去的美好青春。《告别夏天》之所以能够获得评委与观众的认可,其关键因素在于选题的成功,演员为生活在平凡世界中的普通人,尽管没有专业的演技,但却更能通过真情流露引起“80后”“70后”的共鸣。同时,该选题也能够真切反应当今社会对新生代接班人所给予的厚望,呼吁年轻人能够珍惜青春带来的价值,通过努力、拼搏成为对社会、国家有奉献的杰出代表。同样,在该文化艺术节获得特等奖的《天堂午餐》,主要讲述了一位母亲因病去世后,她的儿子为她亲自做了一顿“天堂午餐”,这个简单的故事表达了深深的母子之情,该选题的根本用意在于呼吁人们善待自己的父母,充分体现了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亲情话题。
上述成功的微电影案例的选题均来自于朴实的生活,同时,正是因为该类作品能够在短时间内,以最佳的角度将社会关心的问题、关心的事件整合并升华,才能够起到以小见大的良好效果。(高一然《新潮影像:“微电影命名与形态”学术研讨会综述》,《电影艺术》2012年第4期,第158-159页)这就表明,提高选题的质量,使之与社会热点相连接,既反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又有助于发挥微电影在精神领域内的重要作用。反之微电影制作团队在选题环节出现误差,则将无法保障最终作品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选题与风格的关系
拍摄时间短、制作成本低为微电影的显著特征,而该特征也决定了微电影制作团队需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到与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相符合的题材,且易于拍摄。因此,为了与微电影画风相吻合,制作团队应充分重视选题与风格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成品中彰显选题与风格互相衬托、相辅相成的作用。(罗森:《媒介饱和语境下对数字电影美学的思考》,黄望莉、张净雨译,《当代电影》2012年第11期,第95-97页;刘景福:《微电影:媒介演化语境中的新媒体艺术》,《福建论坛》2015第12期,第134-138页)例如,在微电影《多米诺效应》中,主要讲述了四类故事情节——悲情、动作、狐媚与悬疑,观赏该作品之后可了解到,在拍摄过程中,制作团队根据不同类型的故事情节拍摄相应风格的画面,在此阶段,摄制组依托不同风格的音乐、道具来烘托画面。同时,《多米诺效应》影片充分借助了钻戒、香烟、啤酒、眼镜、手表等物质,使之在不同情节中表达出了男、女主人公不同的生活状态与精神状态,并以此为代表展现当今社会人士在不同环境中需扮演不同角色的现实状况。即倡导无论是谁都需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正视社会精神发展方向。再如,作品《一路走来》主要讲述了年轻的大学生们在经历追求、爱情、青春之后,通过积累自己在校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悟大学生活。该部微电影的题材以大学生日常生活为背景,主要表现大学生所拥有的青春、正能量,因此在拍摄的过程中,摄制组选用了与主题想贴近的画面,并运用构图、光线、色彩来渲染富含时代气息的整体风格,正如在幕起的瞬间,通过激昂、飘逸、轻快的基调反映当今大学生本质上的积极向上。
通过上述两个成功例子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微电影的选题可为悬疑剧、悲剧、喜剧、青春剧等,为表现不同选题的内在含义,制作团队需用镜头语言来区分不同画面的风格、色调所传达的社会影响力。此外,微电影摄制组根据每个故事题材的真实需求,需要选取多样的拍摄技巧与拍摄手段。例如:选用移动焦距、镜头虚化、设置机位、规划场景、特定镜头等特殊的拍摄手法,即从拍摄手法、拍摄角度、镜头取向等多个层次使得故事选题与风格相互贴近,并呈现给观众具有不同风格、画面的成品。
三、选题要体现作品内涵
微电影独有的创作特点与特性,决定了制作团队属于“戴着镣铐完成一项活动”,即微电影爱好者们在专业经验缺乏、时间短、资金少等现实状态下,致力于保障所制作完成的作品能够打动观众,在表达创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引起观众,乃至整个社会的共鸣。(刘慧、陈尚荣:《“微传播”语境下的“微电影”》,《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第6期,第49-52页)由于对于初次尝试微电影创作的学生、爱好者等而言,能够完成整套拍摄工作很不易,这也充分表明,微电影创作团队注重选题环节的重要性,并使得选题能够与作品内涵紧密结合,可起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效果。选择题材与创作角度为完成微电影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炼主题的方式决定了微电影的结果与表达方式。例如作品《父亲》,通过讲述小温情、小故事、小家庭,既让作品饱含怀旧元素,又在黑色幽默的基础上以充满悬念的开头,引发观赏者的猜想,其内在含义就是用最平民化的讲述方式,表达当今社会中存在的最为真实、发生在观众身边的亲情故事。再如《万万》讲述了一位生活富足的少爷所经历的惊叹人生,该作品以幽默、夸张的方式描述了男主人公遇到的各种离奇故事,包括历史经典与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故事既涵盖时间穿越、情感、职场,又包括时事热点。具体而言,《万万》的分集剧目《我要当歌手》《最强选秀王》等对当今社会中商业电视一味追求收视率存在的不良竞争方式进行了讽刺。同时,为使得选题能够体现作品的内涵,制作团队对自身存在的劣势进行巧妙设计,使之成为了剧集的主要内容,这种自黑的选题,与当今社会中的互联网娱乐精神相呼应,快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得选题与互联网现状契合,具备了独特的视角与社会关注度。
适用于微电影的题材较为宽泛,可包含电视剧、电影所能涉及的所有内容,然而传统电视剧、电影中的内容不可被直接引用到微电影中,这是因为微电影时间短、故事节奏快的特点决定了微电影的基本形式。这就表明,对于微电影成品效果而言,创作选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优秀的角度与选题能够全方位体现微电影作品所要传达的精神及作品的内涵。尽管部分微电影所选用的素材相似或相近,但只要创作团队富有善于发现、善于创新的精神,则亦可凭借带有真实情感的选题走进观赏者的心中,引起观赏者的共鸣,并能够充分发挥微电影作品在当今社会的魅力,使得微电影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结束语
在一个移动的、快速消费的时代,网络技术发展、4G网络的覆盖,表明影视作品能够随着移动设备的发展实现随时随地播放。尽管移动设备的更新为微电影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平台,但是微电影如果要凭借自身优势脱颖而出,需首先考虑如何使作品吸引观众的兴趣,并引导观众愿意将作品传播出去,从而更好地表达作品所包含的内在含义与社会关注。同时,直接影响微电影作品最终成效的关键因素为选题的好坏,即微电影的选题是否与风格相统一、是否与当今社会热点话题相关联、是否与内含相呼应。因此,微电影制作团队应充分重视选题的重要性,以及选题与当今社会的内在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