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亮
读一本诗集,我常有这样的感受:跟着诗人的思绪,忽而天涯,忽而海角,脑海中已渐渐形成模糊的阅读体验。我读《风缘》(宁夏诗歌学会“诗塞上云集”第二辑,宁夏人民出版社,2016年)也是如此,看到“轻轻流淌的芬芳”这一诗句,我的阅读感受明朗起来。
诗歌之“意”和“象”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题材、语言与意象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组成一个复杂的语义场,可以有同一个“家园”,却不一定有完全相同的感受和认知。而我在阅读中形成一些认识,去发现常越诗歌的题材之善、语言之真与意象之美。
一、题材内容
常越的诗情固然不能一击突破“零度情感”的坚冰,却可以化作“一泓轻轻流淌的芬芳”,包围你,融化你,温暖你。这一股芬芳充满了生活的味道,甘甜也有,苦涩也有,可以慢慢地回味。如在《三道茶》中,表现了诗人常越对生活的体味:“唇齿相依的三道茶/有点苦,有点甜/还有一些回味。”
用不着女权主义的论调就可以看出,常越的诗是女性的诗,《风缘》卷一“一花一世界”,绽放的是“女孩子的花”,构筑的是女性的世界,这里面“芬芳阵阵”:花开的芬芳(《点亮天地》)、流淌的芬芳(《水与火》)、茶宴的芬芳(《金花》)、心里满是芬芳(《向我跑来的马》)、芬芳将我笼罩(《轻风为伴》)、生命的芬芳(《万亩玫瑰》)……让我们感受到各种“芬芳一阵阵袭来”(《芬芳阵阵》),这一场嗅觉的盛宴,流淌着生活的甜美。常越在《风与幻想》中呼唤,“让花成为我的梦”;在《草尖上的露珠》里声称,“我从不怀疑春天”。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是“风缘”,在《风与幻想》一诗中,诗人“想到风,我就长出无形的翅翼”,这里应该还有一些其他的深意。
组诗《独处一隅》《吹不散的幻想》《细碎的生活》多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对自我的思考,组诗《一草一木》《多彩的羽毛》《月朦胧》多是在思索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有过心动》《永远的痛》《心怀感恩》则主要表现了一名女性细腻真切的情感,是在处理自身与他人的关系。当然,这些思考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交织在一起。一部分生活内在于自己的心灵,另一部分生活在路上。多数诗人有流浪情结,是一种自我放逐的倾向,追求精神上的流浪,另一半生活的脚步永远在路上。常越“天南地北”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行走一万里”:到过“七彩云南”,路过“星海湖畔”,实现了“青藏梦想”。这几组诗就像一篇篇不同的游记,是心灵的旅行,也是生活的记录。
二、语言风格
散文化是常越诗歌最基本的语言风格,“因为我写诗实际上是写日记,就是一段人生历程的文字记录”。这种话语带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语言风格也趋于散文化。组诗《细碎生活》的语言最具散文化的特征,如同记述诗人生病前后的《一段经历》:“我将头发剪短了一些/保持衣着整洁的笑容/继续散步买菜,晾晒被褥/只是比同龄女人多了一份沉静。”这一份来自日常生活的沉静,也决定了常越对诗歌的态度——只是喜欢诗歌,在对诗歌的情感上是一种节制,不是炽热如火,也不是寒冷如冰。常越诗歌的语言是有节制的,诗的情感凝练,不事张扬。组诗《有过心动》是对一段感情经历的记录,这七首诗仿佛七组镜头,构成了一部致青春式的电影。最后一首《默读水岸》的结尾营造了一种凄美的古典意境:“泪花如莲,盛开在我的眼眸/冰封那些刻骨铭心的月光/端坐镜前,青丝镀上如银的脆响。”
诗歌语言表达含蓄而隐秘,欲言又止的羞涩可以传达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风韵,非常契合中华传统女性的含蓄之美。所以说,诗歌语言散文化并不等同于直白、浅显,可以唯美,像《默读水岸》,也可隐喻。如《古镇的夜晚》:“纸样的灰色屋顶/残缺的一角/把这个渐暗的夜晚/装订成册。”还有《芍药花》《马兰花》《野菊花》《百合花》和《雨荷》,时光仿佛停留在十六岁的花季,“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打着油纸伞/蹦蹦跳跳走在雨中”。(《好像》)常越时而会“想起我的青春”,就像“远处的风吹过了/缄默不语的草地”。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接近天堂的地方,组诗《青藏梦想》(十八首)在诗集的各组诗中篇目最多,诗歌体式也发生较大的变化。十八首诗歌基本上整齐划一,每首诗四小节,每节诗四行,句式也多为长句,语义容量较前面的诗歌有了一定的扩大。诗歌的语言成为通向神性的桥梁,“洁白的哈达献给大地匍匐的信仰/铺天盖地的长跪,从转经筒里跳出九个太阳/天葬时的沉默,山鹰的锋芒毕露/擦亮了白昼里的点点磷光”。(《距天最近的泪水》)
组诗《走向贺兰山》的体式也是统一的,每首诗五小节,每节诗三行,是很有分量的作品。
三、意象世界
《风缘》分为三卷,“一花一世界”“聚散皆为缘”和“心在山水间”,即便不认识常越,我们也可以大致判断出诗人的性情。《风缘》一共二十组诗,从“一草一木”一直到“走向贺兰山”,每一组诗都构建成一个意象世界。在开篇《种子》,常越种一颗诗的“种子”在心间,长成一草一木,寄情一山一水,最终还是要挥手告别,“眼里有了光明,四面望去都是光明/心里有了山泉,滋润的不仅是草木/并于泉水一道流回大海”。(最末一首诗《挥别》)
常越在《跋:只是喜欢诗歌》中说道:“喜欢静坐一角,就着一杯清茶,把苇花雪白、湖水荡漾、星光璀璨、路灯明亮,还有记忆深处的一情一景都写进诗里。”在《风在我身边》这首诗中,“一朵花,一株草,或是一颗石子/我把它们当成亲人,写进诗里”,常越喜欢大自然,感受着大自然赐予她的力量。在我看来,常越诗歌是对人生历程的记录,这些记录可以大体上分为生活与自然两部分。常越的生活方式带有自然主义倾向,是生活的自然化;诗中的自然景观带有人间烟火气息,是自然的生活化。因此,常越诗歌的意象世界的充满生活美(组诗《细碎的生活》《心怀感恩》)和自然美(组诗《一草一木》《月朦胧》),“一泓流淌的芬芳”是可以感知的审美体验,仿佛看到“花的绽放”,听到“雨的敲打”,嗅到“雪的纯洁”,触摸到“风的灵气”,风花雪月构成了单纯清澈的意象世界,是一种温柔美好的自然景色,也带有充满日常温情的生活属性。生活美在诗歌的题材内容上已有所体现,比如《心怀感恩》这组诗。常越通过回忆过去(《我的童年》《小村庄》)和描述现状(《静夜思》《小城生活》),也有现实与记忆的交织(《一盏灯》),诗人察觉“回不到从前”,认识上发生了“改变”——“于是,我看淡了生活的繁琐”,“感谢”生命里出现过的每一个人。这里面村庄与小城、童年与现状,美好与痛苦通过场景变换,构建了一个以感恩为基调的情感意象空间。
组诗《七彩云南》是常越的云南印象,这里有暮色中的石桥如月,唇齿相依的三道茶,古镇的夜晚被装订成册,金花一般的大理,向我跑来的马仿佛前世相识,不知名的湖,遥望洱海的人,曼妮泰寨的芒果树,纳西族的女人和殉情的圣山,此情此景,怎么忍心道一声珍重。
常越有着古典情怀,她的诗里渗透着古典意境美的况味。这缘于常越深受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宋词、元曲小令的影响,比如《樱花醉》一诗:“倘若一个古典女子/步履轻盈,在樱树下/在一架古琴前/一簇簇的粉,一瓣瓣地落//柔软的夜,无声的雨/琴弦的悲欢跳跃于指间/我走过木桥,站在不远处/收拢江南的伞”。这是一首“如梦令”,也是一幅水墨山水,用画面和声音描绘江南雨季樱花树下的古典爱情,令人心醉,令人惆怅。常越喜欢大自然,也喜欢古典诗词,在她的现代诗里可以看出她受古典诗词的影响。比如“真想醉眠于芍药花旁”(《芍药花》)、“溪边浣纱女”(《一本书》)、“转身走向灯火阑珊处”(《有风经过》)、“没有长亭,不见古道,也无瘦马”等。常越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古典情怀并心怀感恩的诗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