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法玉
人生如草,身处社会底层者更是如此。难怪千百年来,黎民百姓总是以“草民”自比,即便是在当下,大家对出身寒微而后又在某些方面有所建树的人,仍以“草根”来加以区别或者提示。然而,现在能说是草根的,毕竟已经不再是草根了,如电影演员王宝强早已是拥有资产过亿的明星,即使是家庭生活中出现点变化也是惹得万人热议。君不见,有更多的小草,还在荒原上、路道边、屋檐下、石缝里继续经受着风催霜打、日晒雨淋。小草是卑微的,小草是坚忍的,小草是顽强的,小草同样也是伟大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无处不在、有土就能生根的小草,大地才有了植被,社会才有了最基础的根基。
宁夏作家漠月的中篇小说《草青草黄》(《十月》2015年第6期),饱含深情地诉说着小草的辛酸悲苦、爱恨情仇,读来让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是啊,我们应该怎样以同病相怜的心态去回望我们的青春,应该怎样以惺惺相惜的情感去看待那些如今还在社会底层和命运苦苦抗争的人们,应该怎样以客观理性的思维去审视我们过往的历史?小说《草青草黄》的篇幅虽然不足四万字,但是它以质朴简约的叙事表达、酣畅淋漓的人性揭示、真实生动的牧村生活、轮廓清晰的社会历史背景,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学欣赏美感和广阔的理论思考空间。透过这部小说,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知、有志的高考落榜生困兽犹斗般的挣扎,看到了一个小小的牧村所折射出的复杂、丑陋的人性,看到了纯真的爱情在外力的干预下黄的比野草还要快,看到了伟大而崇高的亲情才是子女最终的救赎,也看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祖国边疆草原牧村的社会生活状况以及独有而奇特的自然风情。
一、牧村是主人公无法挣脱的人生炼狱
《草青草黄》的故事是从良子高考落榜回乡写起的。一向被村人看好、自己也踌躇满志的良子高考落第,只得背着铺盖卷从县城吉镇回到一百公里以外的牧村家乡。由此,他噩梦般的炼狱生活开始了。这种炼狱并非说是体力上要承受多少不堪的劳苦,而是精神上所受的种种打击远比吃苦受累更让人难以忍受。
良子的精神困顿首先来自于对父母的愧疚。父母得子甚晚,且是一根独苗,在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依然满怀希望、节衣缩食地供他读书,实指望他一朝得中,出人头地,哪知道命运不济,梦想落空。三十多年前刚恢复高考时的竞争是何等的惨烈,百分之十不到的录取率让多少寒门学子断送了美好前程。良子高考名落孙山,夜晚回家怕见乡人,面对父母无言以对,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只得拿起父亲的羊鞭子去做一个老老实实的牧民。
家是游子的归宿,亲情是儿女的支柱,父母的宽慰终能够让良子慢慢消解精神上的郁闷,而来自乡邻们的冷嘲热讽却总是让他难以释怀。他们编排种种笑话嘲弄良子,什么良子不知道山羊、骆驼下羔的年份,什么良子一个高中生连算盘也不会打,什么良子怎么也数不清自己家的羊群有多少只,什么良子的爹是“花了大价钱,买了个臊巴眼”,甚至污蔑良子连他的爹也“日哄”。乡人像看耍猴一样地看着良子和良子一家,极尽揶揄、嘲弄之能事。
最让良子深恶痛绝的是那帮幼年时的几个所谓小伙伴。他们一个个过早中断了学业,安天知命地在村里娶妻生子、放牛牧羊,却对良子都心怀恶意、心怀妒意,看到良子高考不中、落魄回乡,心里就像娶媳妇、发大财一样高兴。如果仅仅是幸灾乐祸也就罢了,关键是他们总会设置一些陷阱让良子深受其害,最恶毒的是把良子的镰刀藏起来整整一个月,让他在湖道割草时一无所获,且在回来时编造种种流言,终致良子家一冬无草喂羊,更重要的是,还让良子因此失去了秀秀的爱情。
失去秀秀虽然有这帮小伙伴的作用,但究其根源还是来自于秀秀爹的顽固不化,这也是构成良子精神炼狱的最重要部分。秀秀爹“比狼狗还要气势汹汹,白天晚上不离屋门,死守着秀秀”,让良子始终无法和秀秀见面,他嫌良子不会正经地过日子,是个货真价实的“二杆子”,并对良子放出狠话:“再敢走近我家的屋,敲折你的干腿棒子。”秀秀被她爹暴打一顿躺在炕上不能动,良子又被秀秀爹严加拒绝。饱受精神折磨的良子,思来想去,最后还是无奈地选择了离开牧村,离开了这个生养自己,又给自己带来几多精神创痛的伤心之地。
二、良子的梦想为什么总会被现实击得粉碎
在这个山高皇帝远的偏僻牧村,良子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梦想总是一次次地被现实击得粉碎。从小说中我们看到,他的梦想起码有三个。
良子的第一个梦想是能考上大学。限于篇幅,我们虽然看不到良子在学校是怎样的用功苦读,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他用功苦读的情景。一个懂事的孩子,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孩子,一个知道自己家境是如此贫寒父母仍客服一切困难供其读书的孩子,是不会把大好时光虚度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努力与付出都能够得到回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管是因为当初的高考录取率太低也好,因为良子的天资不佳也好,还是因为时运不济也好,良子落榜却是不争的事实。他夜晚归家后即蒙头大睡,第二天起来头重脚轻,“眼睛肿成了羊尿泡,模样极是骇人”,以致让母亲以为他走夜路吓着了丢了魂,翻箱倒柜地找出几张麻纸焚烧给他祷告。高考失利,是良子破碎的第一个梦想。
良子的第二个梦想是期望“家庭革命”能给自己的命运带来转机。良子擅自做主,几乎把家里一年的卖羊毛、羊绒的全部收入,都用于购买风力发电机和电视机,这对他的家庭来说,不啻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是一场对封建的革命,对落后的革命,对愚昧的革命,对顽固的革命。父亲对良子大动干戈,骂他是败家子,还差点对良子下了狠招。发电机和电视机在牧村横空出世,虽然使良子家暂时赢得了很多乡邻的光顾,也让“村人觉得自己和那座叫吉镇的小城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但是最终却没有引起那帮小伙伴们的任何反应,“他们对良子这番处心积虑的所谓家庭革命,保持了高度的沉默,好像是集体失语了”。更重要的是,心爱的人秀秀也始终没有来看过一次电视,“这让良子感觉很遗憾,以致五味杂陈。尤其是秀秀的无动于衷,更让良子心里凉沁沁的。一段时间过去,良子的自信心又一次受到了打击。其实,良子无时无刻不想着秀秀,盼着秀秀”。良子的梦想就是想让风力发电机和电视机这几样东西,给自己挽回点面子,从先前那种强烈的失落中起死回生,重新找回自我。同时也想证明知识的力量,文化的力量,“让他们彻底改变对他的看法,对他产生由衷的佩服,包括羡慕。当然,即便是有一些忌妒,也是好的。”然而,小伙伴们的冷对和秀秀的缺失,却让他的这场“家庭革命”的价值大打折扣,甚至毫无意义可言。
良子的第三个梦想是自己谈恋爱、找媳妇。在小城吉镇读书生活了三年,良子知道了更多的外面世界。他神往谈恋爱的浪漫、有爱情的婚姻,不期而遇地真地和秀秀走到了一起。然而,他们没有走到最后,没有走到婚姻的殿堂。村人的污蔑诽谤,秀秀爹的偏听偏信、顽固不化,最终让良子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爱情像小草一样变黄枯萎。那是一段怎样短暂而又令人心醉的爱情啊:他们一起吃沙枣子、胡萝卜干和锁阳干,谈论着为什么不能去看电视的事,想象着上海黄浦江边一对一对、挤挤挨挨的谈恋爱没人管的情形……湖道割草期间一个月的朝夕相处,我们真地希望他们之间能发生些什么,这样,也让两个相爱的人至死无憾!
三、丑陋的人性是无法抗拒的软暴力
良子所在的牧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村落,人家十几户,人口五六十。俗话说“庙小妖风大”,就是这不丁点儿大的一个小牧村,却成了良子追逐梦想的精神桎梏。伴随着良子跌宕起伏的悲剧命运,牧村人复杂丑陋的人性得以尽情演绎。
《草青草黄》的作者以批判现实主义精神,暴露了牧村人在人性上的种种丑陋。首先,他们是一群愚昧无知的人。没有机会读书或者有了机会也放弃,导致他们目光短浅,愚昧无知,思想保守,不思进取,对新生事物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特别是将自由恋爱视为人间之大邪恶,导致良子和秀秀的爱情无疾而终。其次,是均贫主义严重,不患贫而患不均,见不得人家有半点好,盼人穷,望人死,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良子没考上大学,他们是弹冠相庆,幸灾乐祸,变着花样编排奚落,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以期从别人的痛苦中寻求心理上的满足和平衡。再者,热衷围观看笑话,巴不得别人闹家包子起内讧。良子搞“家庭革命”买了风力发电机、电视机引起父亲强烈不满,父子俩吵得不可开交,看热闹的人就是坐山观虎斗,直至眼看着要闹出人命才出来连拉加拽好言劝几句,并且还跷着脚等着继续看更多的热闹。还有,造谣传谣,唯恐天下不乱。湖道割草期间,良子因镰刀被人藏起不能割草而被安排去和秀秀一起做饭,回来后就谣言四起,飞短流长。
如果说一般的中老年人愚昧无知还能让人多少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话,那么,一帮年轻人即良子那些所谓的儿时小伙伴的所作所为就让人感到非常震惊和愤慨了。他们对良子没考上大学已经在心理上找到平衡点了,为什么还要那般阴险歹毒地把良子的镰刀藏起来,让他家的牲畜一冬天没有草吃?故意给良子和秀秀单独在一起提供机会,为什么回家后又制造出那么多的是非?
善良的读者们看到他们起先把良子的镰刀藏起来让他和秀秀一起做饭时,还以为这伙人是有意成全他们。看到后面,看到良子回来后所遭受的一切,我们才知道这是他们一步一步实施的阴谋,良子才知道这是他们一步一步实施的阴谋。这些年轻人,本该是牧村的希望和未来,为什么他们比父辈还要阴毒?人性善良的一面,难道在他们身上已经完全消解殆尽?看到这些,我们不禁为牧村的未来感到揪心,感到疼痛。
也许,让这些小伙伴们意想不到的是,他们的阴招歪打正着,恰恰成就了良子和秀秀的爱情。秀秀之所以不像村里其他的姑娘一样早早地结婚成家,冥冥中可能就是在等良子这样的人。良子本来就和秀秀青梅竹马,多年后再遇到一见倾心,这一下有一个月的时间单独在一起,岂不也是一件绝好的美事?虽然他们后来有来自秀秀爹水泼不透、针插不进的阻力,但他们终归在一起过了。这样看起来,他们这次设下的陷阱,良子掉下去也是值了。
四、良子命运的若干种可能性
小说《草青草黄》的结尾部分意蕴深厚,耐人寻味。
深秋。
沉寂的夜,清凉的夜,冷冰冰的夜。
一家三口彻夜未眠,一边包饺子,一边嗡嗡嚷嚷地说了许多话,还夹杂着娘断断续续的抽泣。
天快要亮了,良子也吃罢了饺子。
良子说,我该上路了。
屋门吱呀一声开了。
从屋里走出来了良子。屋门又吱呀一声关上了。良子没有回头。良子能够感觉出来,爹娘那沧桑的目光早已经穿透薄薄的陈年的墙壁,满含忧伤和悲戚地落在他的脊背上。爹娘的目光尽管沧桑,却也像刀子,柔软的刀子。良子身背他在城里上学时用过的一卷铺盖和一个书包。良子要去的地方,正是他上了十几年学的那个叫吉镇的小城,那个熟悉而陌生的小城。他要离开爹娘,离开秀秀,离开小小的牧村,到那个叫吉镇的小城打工去,用自己的汗水和血水一边养活自己,一边治疗情感的创伤。
良子经过寡妇许金花和光棍田大的坟头时,天际正好露出了鱼肚白。良子突然停下脚步,站在两座孤坟之间,默默地注视许久。坟头上枯草凄凄。此时此刻,看着这两座孤坟,良子究竟想了些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
这就是《草青草黄》的结尾部分。在这段简短的文字中,我们可以了解这样几种信息:深秋的一个拂晓,良子被迫离开了牧村。他带着铺盖卷和书包,要去往吉镇。他此行的目的是去那里打工。他经过寡妇许金花和光棍田大的坟头时,在那里默默地注视了许久,想了些什么。
良子此次离家,是辛酸的、悲壮的。从高考落榜回来,不到百余日的时间,就发生了那么多让他心力交瘁的事情。“家庭革命”没有得到自己预期的反响,心爱的秀秀最终没能回到自己的身边,遭到小伙伴们肆无忌惮的暗算,花光了家里一年的积蓄买了那些没用的电视机,家里的羊群没有干草不知如何才能熬过这个冬天……他近乎绝望地要离开。恩慈的父母永远是儿子的支柱,他们是理解儿子的选择的,要不也不会一夜不眠包饺子给他送行。没文化的父亲虽然有时粗鲁甚至是来点暴力,但是爱子的心肠有目共睹。他们,又能给自己最心疼的儿子做些什么呢?
良子离开了。
小说至此虽然没有交代主人公良子的命运走向,甚至连良子在经过寡妇许金花和光棍田大的坟头时想了些什么也没有告诉我们,但是读者是能够理解其中的潜台词的:自己与秀秀之间,将来会不会也是这样,也是这样相对而立的两座孤坟?
小说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让大家一起去为良子设计今后的命运。笔者认为,今后良子的命运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其一,良子凭其厚道的为人和较好的学识修养,打工期间很快就得到了工头或者老板的认可,对其另眼相看。不几年后,良子手里有了钱,在牧村盖起了最高、最漂亮的楼房,买了更好的汽油发电机、彩色电视机,娶了心爱的秀秀当媳妇,村里人对良子一家再不是从前的态度,而是羡慕、敬重,甚至有点讨好。
其二,良子在吉镇边打工边学习,第二年再次参加高考金榜题名,实现了上大学的夙愿。上学前夕与秀秀订了婚,两地相守,不改旧情。
其三,良子大学毕业后在县(旗)里或者乡里当上了干部,衣锦还乡,受到了全村人的尊重。良子指导村里搞好生产,发展经济,使牧村有了一个更好的前景。还有其四、其五……
当然,设计小说结尾以及人物的命运走向是作者的事情,或许是作家另一个小说创作的题材。但是,随着读者对小说人物的逐步进入,他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主动越俎代庖起来。从这一点上看,这也是作品成功的一个表现。
五、边壤牧村的历史存照
漠月在《草青草黄》这部中篇小说中,不仅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忍辱负重而又自强不息的落榜青年形象,而且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草原牧村、一个在改革开放初期这样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的草原牧村的文学文本。小说所描写的牧村社会生活以及地方风土人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小说中,我们了解了三十多年前边壤牧村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虽然还没有像内地农耕地区一样实行大包干,但其情景也类似于已经是实行大包干了。一家一户牧牛放羊,唯一的一块十多亩的耕地仅限于种植一些瓜果蔬菜。一年一次的湖道大割草,也是一家一个人多割多得。家庭经济收入的来源,主要靠养羊放牧,卖羊毛、卖羊绒。总体上处于比较贫困的状态,但生活还能过得去,因为“汉子们在秋天提着烧酒瓶子”还能挨家挨户地乱串,常常是到谁家吃谁家,醉了就睡谁家。肚子里有几滴墨水的不安分的年轻人,也开始外出打工了。
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北疆草原不同寻常的自然风光。每逢夏天,“一道道沙梁上空气干燥,不断蒸腾的热浪将沙梁搅得起伏不定、摇摇晃晃,经常出现所谓的海市蜃楼”。秋天,贺兰山那边飘过来的云朵形成积雨云,就会给草原带来一场或大或小的雨,让这里草盛羊肥。这里有雁在天上飞,有鹰在空中旋。这里还有一种叫“霸王”的植物,介于草木之间,结的果实像铃铛一样响。秋天最美的,当然是沙漠湖道里的草了,那些芦苇“有点雨水就不遗余力地生长”,养活着牧村的牛羊,也养活着牧村的人们。
十几户人家、五六十口人在一个小牧村里生活,虽然平时很少来往,甚至互怀戒心或者敌意、不容别人过得比自己强,但也还是有一些乡俗民风是值得认可的。比如一到秋天,汉子们就走家串户地喝酒,喝醉了就睡在那里直至醒来。良子就是因为第一次这样喝酒醉倒在秀秀家而再次与其遇见的。
小说中关于山坡放羊、湖道割草等劳动场景的描写也非常生动、鲜活,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得益于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过硬的文学功力。比如山坡放羊:“羊白,人黑,对比分明。到了草滩上,羊低头吃草,缓缓地蠕动,是一朵云;人端坐在草滩上,半天不动一下,是一颗石头。”再比如湖道割草:“一旦开了镰,打草的人便保持着少有的冷静和沉默,心照不宣地展开了竞争。阳光下,十几把镰刀深深地扎进草丛,再张扬地挥舞起来,就刺眼地闪闪烁烁,星光垂落了一般。草被烫疼了那样纷纷躲避着镰刀,躲避不及的草只能俯首听命,就在滚烫的镰刀下沦陷了,倒伏了。像挨宰的羔羊一样,这就是草的命运,在这样的秋天里终其一生。”文学的美感扑面而来,目不暇接。
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广大农村、牧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从社会学、伦理学意义上考察《草青草黄》这部小说,就是要提醒人们要注重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建设,在今天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更重要的还是要推进农村社会的文明和谐。《草青草黄》也以文学的形式,给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警示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