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动物病毒
动物病毒与人类病毒在自然界中的病毒起源和病毒循环中并无鸿沟。我国动物病毒的研究,主要是家禽家畜方面的病毒性传染病。各种疫苗的研制与应用,为控制疫病,发展畜牧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动物病毒病的疫情调查
人类甲型流感病毒新亚型,多次在我国和我国附近首先出现,在禽类和哺乳动物中是否亦存在流感病毒,已在湖北禽类中分离出两类具有新的神经氨酸酶表面抗原的甲型流感病毒及新城鸡瘟病毒,还分离出草鱼出血热病毒。
马、骡中乙型脑炎流行的发病率高于人群,是乙脑病毒储存寄主之一。从患流行乙脑炎而致死的马脑组织中分离出乙脑病毒。在牛属动物中,乙脑病毒的隐性感染亦甚普遍。
猪是乙脑病毒繁殖的主要扩大寄主,并由猪属分离出乙脑病毒。在人群流行乙脑前,猪群中已有乙脑病毒的不显性感染和乙脑病毒血症的流行,从而使大量蚊虫受到感染。因此,在蚊虫未完全被控制之前,人工预防接种免疫的猪,对控制人群间乙型脑炎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还从家鸡疫区分离出乙脑病毒,北京鸭对流行乙脑炎的不显性感染率亦高。
当调查疑似马脑脊髓炎的病原时,发现一部分与发生于七八月份的病例和病毒有关,并分离出乙脑病毒,推断此类病例属于乙脑病毒所致的马脑脊髓炎。某些地区还发现一种类似口蹄疫的猪病毒传染病,名为猪疑似口蹄疫。马传染性贫血症是最早发现的病毒性传染病之一,据新的病毒分类,马传贫病毒属于逆转病毒科的一员。在青海发现山羊痘疫情,并分离出山羊痘病毒。绵羊痘疫病在我国也常流行,给皮毛业带来很大的损失。
某些地区尚有口蹄疫的流行,同一地区在短期内,易感动物可能发生几次不同亚型的口蹄疫,给防疫工作造成困难。在东北发现了潴假性狂犬病,在福建发现牛伪狂犬病,在内蒙古发现水貂伪狂犬病,对此进行了流行性病学调查、病毒分离鉴定和疫苗研制等工作。对甘肃的绵羊“口疮”和察北的病毒性马流产病,均作了病原分析和病理学观察。从脾中分离出嗜神经病毒,从小白鼠脱脚病的流行中发现鼠痘病毒和典型的包涵体。鸡新城疫在各地均有散发性流行。鸭瘟、小鹅瘟和猫瘟热均有报告。
对于猪喘气病原体,过去认为可能是病毒所引起的,我国曾做过一些研究,后来证实是猪肺炎支原体,亦分离培养成功。
2.动物病毒的理化性质与形态学
由于猪传染水疱病的临床表现与猪口蹄疫难于区别,曾认为是家畜口蹄疫弱毒疫苗通过猪体传代演变而来。但实验证明,猪水疱病与口蹄疫之间并无交互免疫性,而能与柯萨奇病毒B组5型发生交互免疫。从猪水疱病病毒提取的感染性核酸为RNA。其形态学、血清学和理化特性与肠道病毒一致,将该病毒归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说明该病毒可能起源于人类肠道病毒。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作微量抗原抗体检查,初步摸清了猪水疱病的几个毒株之间的抗原性关系。改进免疫电镜方法,观察到该病毒颗粒以及病毒与血清中某些链状物质结合的状态,为鉴别诊断该病毒提供了有效的指标。
牛流行热病毒为RNA病毒,其核衣壳的装配在细胞质内进行,成熟病毒粒子呈弹状。该病毒对有机溶剂和胰蛋白酶敏感,能耐受多次的冰冻-融化处理而不降低其感染力。另外测定了该病毒对温度的敏感性,从其理化特性和流行病学资料该病毒与国外报道的牛暂时热病是一致的,而与牛兰舌样等病毒有本质的区别。
研究了几种脊椎动物病毒在细胞内的繁殖(复制)与寄主细胞的超微病变。其中包括RNA病毒和DNA病毒,证明除猪瘟病毒外,其余几种病毒均能引起寄主细胞的明显的病变,最终导致细胞裂解,并对病毒在寄主细胞内复制的基本特征、病毒复制与寄主细胞内某些新结构的形式进行了探讨。
3.动物病毒的生物学性质
有意义的是,通过马传贫所生哺乳幼驹的带毒试验,证明对于具有补体结合反应是阳性的母马所生的幼驹,也是补体结合反应阳性,认为当动物的生殖细胞受到逆转病毒感染时,整合到细胞基因组中的前病毒造成病毒的垂直传播,我国许多单位将马传贫的补体结合反应和琼脂扩散试验广泛地用于检疫工作。
在疫区使用相应型的抗口蹄疫疫苗,效果并不一致,系因存在不同亚型之故,因此,研究了口蹄疫的亚型的分型鉴定和组织核糖核酸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且为制造疫苗提供了科学依据。由于口蹄疫流行于寒冷地区,研究了在低温条件下口蹄疫的有效消毒方法。
对鼠痘病毒进行了主要农田害鼠的感受试验和易感种的毒力测定,又进行了多种动物的细胞培养,引起了明显的细胞病变。应用组织培养做血球吸附及血球吸附抑制试验,可作为早期和快速鉴定鼠痘病毒的方法,并利用鼠痘病毒开展害鼠试验,取得了成功。
报道了新城鸡瘟Ⅱ系、印度系、北京系强毒的血清学、组织培养研究及其免疫血清的电泳观察。用组织培养进行了数十种中药对新城鸡瘟病毒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三七、黄连、白芷、百部等药均能抑制病毒,延长鸡胚生命。实验证明,小白鼠机体中的艾氏腹水瘤细胞接种新城鸡瘟病毒,能获得较高效价的抑制痘苗病毒的抑制物质。此抑制物与已报道的干扰素相似。更有趣者,用雌鸡接种Ⅰ系新城疫苗做非条件刺激的试验证明,抗原刺激和其他刺激可形成条件反射,通过神经体液途径,促进抗体的释放与形成,但说明条件性抗体的产生是非特异性的。试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查新城鸡瘟的微量抗体,所得的免疫血清的间接血凝滴度与血凝抑止价呈现大致的平行关系。
4.动物病毒的疫苗研制与防疫
为人群使用而制备的乙脑2-3株减毒活疫苗,先对马群进行免疫,可有效地控制马属牲畜的乙脑流行,并为制备乙脑弱毒活疫苗提供了科学依据。根据脑减毒活疫苗具有预防乙型脑炎的效能。减毒攻击后免疫马匹不出现病毒血症,可切断马匹与蚊虫间的自然病毒循环。在猪群中接种乙脑活疫苗,收到良好的免疫效果。
用上北系猪源毒制成的猪水疱病组织培养弱毒活疫苗,安全性不够稳定,后改用秦皇岛系或武肉Ⅰ、Ⅱ系种毒试制,对猪的安全性较稳定,免疫原性较好。为了解决出口猪的免疫问题,又制成灭活疫苗。从康复猪交叉感染试验中,确认猪水疱病毒各毒株间存在有免疫生物学差异,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困难,因此,进行水疱病病毒的分型工作,就地筛选种毒,制造混合弱毒活疫苗或多价灭活疫苗,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即开展了猪瘟结晶紫疫苗的研究,为了提高疫苗产量,试用猪的淋巴结、脾脏制造疫苗,比血苗产量提高三分之二。淋脾组织疫苗在免疫力和保存时间方面,均优于血源疫苗。自1956年全国扩大使用猪瘟免化弱毒疫苗以来,在预防猪瘟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考虑到猪瘟与猪丹毒、猪肺疫有时相继发生或同时存在,制成三联冻干疫苗,还制成猪瘟与猪水疱病的二联疫苗,均安全有效。由于生产猪瘟兔化疫苗需要大量乳兔,不能适应我国日益发展的养猪业的需要,因此进行了兔化弱毒猪肾细胞-病毒连续增殖的研究,为大量生产猪肾疫苗提出了革新措施。
对牛瘟疫苗研究亦较早,先研制了山羊化疫苗、冻干兔化疫苗和冻干鸡胚化疫苗,并用于防疫。后对冻干兔化牛瘟疫苗作了改进,其保存性能比新鲜毒较好,毒价稳定,有优良的免疫力。试验了疫苗对各种不同品种牛的免疫力和免疫期长短问题,也做了兔化牛瘟疫苗的保存试验。兔化牛瘟疫苗的毒种来自中村Ⅲ系的继代毒,从356代起就在北京继代培养,统计了此毒种在继代过程中的毒力变化。预防牦牛牛瘟时,曾用绵羊化兔化牛瘟疫苗免疫牦牛,收到良好的免疫效果。
由于西北寒冷季节,不便使用羊痘氢氧化铝疫苗,故用山羊痘皮下一代水肿组织痘毒,制成蛋白筋胶疫苗,对绵羊痘有良好防效。用此疫苗感染山羊,能引起典型的山羊痘,而免疫绵羊,则对绵羊痘有坚强的抵抗力。改进了羊痘病毒鸡胚培养研究,并用鸡胚细胞培养鸡痘鹌鹑化弱毒,制成冻干疫苗。
用牛源古皮病毒制造口蹄疫结晶紫甘油疫苗和氢氧化铝甲醛疫苗,用牛甚多,遂改用初生乳兔以代替牛古皮繁殖病毒,制成兔化弱毒疫苗。后又制成了A4系兔化弱毒灭能疫苗,A5系直线系弱毒疫苗,仔猪上皮细胞组织培养疫苗和适用于出口猪的灭能疫苗等。鉴于口蹄疫病毒多型多变,各地根据需要发展了O、A两型弱毒疫苗的共同注射,并进行了几种常用冻干赋形剂对口蹄疫兔化弱毒冻干性能的测定。
新中国成立初期研制的新城鸡瘟福尔马林弱毒或减弱活疫苗,对我国本地鸡使用安全有效。用差异离心术浓缩制备鸡新城疫苗和以甘油制备鸡新城弱毒疫苗,效果较好。对几种化学方式沉淀新城鸡瘟病毒进行了比较研究,简化了接种和收获病毒的技术,探索了延长疫苗保存期的方法。新城鸡瘟病毒通过鸽及小白鼠传代,为改进疫苗制备提供了资料。比较点眼法与刺种法接种新城鸡瘟疫苗,同样安全有效。
5.研究活跃的肿瘤病毒
动物肿瘤病毒是当前最活跃的研究领域,已进入到人类肿瘤病毒病因的研究阶段。我国有许多单位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已有良好的开端。用肿瘤组织(小鼠淋巴肉瘤)无细胞滤液注射新生动物的方法,发现小鼠淋巴肉瘤的无细胞滤液有诱发肿瘤的作用,而且此引瘤因子有增殖行为,此细胞滤液对于新生小鼠有显著的致死效应,并在小鼠体内形成核内包涵体和细胞病变。由于此无细胞滤液的引瘤因子能在离体条件下生长繁殖(即发生细胞病变),似于S.E.多瘤的特性,能在TCTD50血凝培养细胞感染S.E.多瘤病毒后,研究病毒抗原的出现时间、定位及其在寄主细胞内整个繁殖的过程。人腺病毒引起的地鼠肿瘤与人淋巴肉瘤的超微结构有相似特点。
传染性软疣病毒(人类病毒性肿瘤)的动物感染试验结果,与国外报道相同。利用电镜研究了该病毒的发育过程及其相应的细胞超微病变,根据形态特点描述了病毒发育过程中的三种类型。利用化学处理和阴性反差染色技术,发现该病毒有四种不同的形态,并提出了该病毒的细微结构的立体概念。
鼻咽癌在我国南方发病较高。从人鼻咽癌活检组织的组织培养,建立了类淋巴母细胞株,并用电镜对此细胞株作了病毒颗粒检查,就其结构、大小、形态及成熟过程而言,与疱疹病毒相似,有单纯疱疹病毒的感染离体培养细胞的特征性病变。从我国八省鼻咽癌患者中进行了EB病毒壳抗原的免疫球蛋白的A抗体的测定,还从树枝状角膜炎标本中分离出疱疹病毒,用环胞苷做了抗单纯疱疹病毒的实验。在疱疹病毒Ⅱ型空斑滴定中,采用甲基纤维素作为覆盖物比用琼脂优越。
已从宫颈癌的普查脱落细胞中分离出六株病毒,并在研究肿瘤病毒病因的过程中,提出了两种病毒相互作用的致癌假说,认为宫颈癌以及其他肿瘤的病因有可能是疱疹病毒和C型RNA病毒,通过研究缺损基因和辅助病毒,表明也可能是两种病毒DNA的重组的相互作用而发生肿瘤。进一步验证这一学说,将对肿瘤形成与转化机制的研究有益。
用组织培养方法建立了人体肿瘤细胞株(EBL-7402),首次使人的肿癌细胞可以在试管内培养传代。对此细胞株的形态、生理生化、抗原免疫、体外生长行为及染色体分型等作了观察。用4-二甲基偶氮苯(DAB)诱发大白鼠实验性肝癌,并测定其免疫系统的器官(脾、胸腺与淋巴结)、所含的水溶性总蛋白和糖蛋白含量的变化,表明致癌作用使防御系统的成分改变,从而使免疫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
从人乳腺癌组织病理切片中,观察到三种类似病毒颗粒。我国已分离出马立克氏病毒强毒株,并用火鸡疱疹病毒制成了组织培养疫苗,正在推广使用。逆向转录酶存在于多种肿瘤病毒中,制备供实验用的逆向转录酶,一般采用鸟类成髓细胞增多症病毒(AMV),提出了一种能获得较大量的AMV的方法,并测定了纯化的逆向转录酶的一些性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