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看优惠政策

我看优惠政策

时间:2023-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吸引外商到中国投资,近年来各地纷纷实行减税、免税、转让土地使用权等优惠政策。所以,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是利国利民之举,是爱国,不是卖国。其次,用优惠政策不是唯一的可以吸引外资的办法,甚至不是最重要、最好的办法。因此,对外商的优惠政策,从本质上说是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违背的。

是爱国,不是卖国

闭关锁国几十年,听到的是,“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句话,资本主义是地狱。相反,“风景这边独好”,社会主义中国到处莺歌燕舞,荷塘月色。一句话,社会主义是天堂。然而海禁一开,中国人发现,资本主义国家一面是吸毒、卖淫、欺诈等丑恶现象,另一面则是汽车、空调、摩天大楼、海滨别墅—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我们的经济大大落后了。

在这种情况下,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中国不能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赶上并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使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任凭你舌灿莲花,说破大天,人们也不会相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因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头等大事就是发展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中国搞现代化面临两大困难:一是建设资金短缺,二是生产技术与管理技术落后。为了克服这两个困难,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在提出改革的同时,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大计。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千方百计地利用国外资金和引进先进技术。为了吸引外商到中国投资,近年来各地纷纷实行减税、免税、转让土地使用权等优惠政策。就说转让土地使用权,较大规模的有海南的洋浦、上海的浦东等,规模小些的有沈阳的太原街等。对这些政策,大多数人理解,也有少数人想不通,中国搞了几十年民主革命,其中一个伟大的胜利是把帝国主义逐出了国门。现在又把洋人请来开工厂,剥削中国人,卖土地给外国老板,在中国建立新的“租界”,这不是卖国是什么?难道先烈的血白流了吗?慷慨激昂,捶胸顿足,眼泪流尽,继之以血。

1840年到1945年的100多年间,中国屡遭外敌入侵,中国人受尽了帝国主义的欺侮。这100多年的历史,是血与泪的历史。对此,中国人记忆犹新。因此,把人们对吸引外资和国外技术的一些做法的不理解,简单地斥之为无知或极“左”,显然是简单化的做法。然而,用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是不是卖国,则是原则性的问题,必须搞清楚。

首先,外国人到中国开工厂、搞开发,都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接受我国政府的监督,这与旧社会外国人享受“治外法权”,建立“国中之国”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其次,外国人到中国办企业、搞开发,毫无疑问是为了赚钱,必然有剥削。问题是,如果不赚钱,人家也不会来中国投资。我们不能要求外国人也像共产党员那样有觉悟,何况共产党员也要搞商品经济,也要讲经济效益呢。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利害相连的,明智的做法是权衡利弊,利大于弊,就要去干。用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固然要消耗我国的资源,外国人还要赚走一些钱,但是对我们好处还是主要的,如:可以吸收大量劳动力就业,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从“三资”企业可以得到税收收入,壮大我们的经济实力;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利用外商的销售网络,扩大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在与“三资”企业的竞争中,增强我国企业的市场意识和竞争力等。所以,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是利国利民之举,是爱国,不是卖国。

是办法,但不是最好的办法

采取减税、免税、转让土地使用权等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来华投资,绝不是卖国,这种办法是完全可以用的。但是,这并不是说它就是最好的办法,不可以对它评头论足。

首先,用市场经济的眼光看问题,潜在的、没有加以开发利用的资源,不会带来收益,不构成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但由于资金不足,技术落后,大量资源不能进入生产过程,白白地闲置着。用优惠政策可以吸引一定的外资,把这些闲置的资源利用起来,对我国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一点必须承认。

其次,用优惠政策不是唯一的可以吸引外资的办法,甚至不是最重要、最好的办法。这是因为:第一,外商是否愿意到中国投资,关键是看利润前景怎样。如果投资环境不好,到中国投资不会有什么利润,即使免税,外资也不会来。如果投资环境好,预期利润前景好,即使不减税、免税,外资仍有利可图,就会争先恐后地来华投资。第二,在许多西方国家,都有特殊的纳税规定,如果海外投资者在所在国已纳过税,汇回本国的利润就可以不纳税;反过来,如果海外投资者在所在国没有交税,除非两国政府之间事先有协议,汇回的利润必须在本国交税。所以,中国对某些国家的在华企业免税、减税,减免的不是企业的税,等于对其他国家政府免税,因而对海外私人资本并不具有什么吸引力。第三,对外国投资者给予种种优惠,与国内企业享受不同的待遇,不利于国内其他企业与“三资”企业公平竞争。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要使企业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因此,对外商的优惠政策,从本质上说是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违背的。第四,对“三资”企业和国内其他企业实行差别政策,会为营私舞弊创造条件。比如,有的地方一些企业为了挂上“三资”企业的牌子,享受各种优惠政策,把自己的外汇转到港澳或国外某公司的账户上去,再以外国公司的名义与国内合资。外国公司则可以按比例收取一定的手续费(通常是款项的1%),坐收渔利。这种自己人糊弄自己人,肥水外流的怪事之所以发生,固然可以谴责当事者不顾国家利益,发现了还要给予处罚,但是差别性政策也是难辞其咎的。

国际比较研究表明,近年来崛起的新兴工业国家、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是把力量用在改善投资环境上,并没有给外国投资者什么优惠,却也吸引了大量外资。因为外国投资者到相对而言比较落后的国家投资,看中的是这些国家有广阔的市场,便宜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投资有好的利润前景,而主要不是冲着优惠条件来的。比如,台湾为了促进经济发展,鼓励投资,制定了一个鼓励投资条例,对台湾人、外国人同样优待,起到了扩大建设资金的作用,又没有产生消极的副作用。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把力气用在改善投资环境上

一个国家是否对外资有吸引力,关键在于投资环境的好坏。当然,一个国家的投资环境由坏变好,需要做长期的、艰苦的努力。而实行减税、免税,以优惠条件转让土地使用权,则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只强调政策优惠,忽视改善投资环境,实际上是避难就易。但这样做的结果,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为了吸引更多外资,要真正把力量用在改善投资环境上,而不要搞盲目竞争:你优惠,我比你更优惠。这一方面不能真正形成对外资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会损害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

要改善我国投资环境,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1)外资、合资企业的审核、批准手续要简化。不要搞多头管理,公文大旅行。这样会把外商气跑、吓跑。另外还应该向外商提供各种必需的资料、信息,比如国家希望发展什么,希望哪一类企业来投资,搞多大规模等。(2)加强基础设施如水电供应、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的建设。这种建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国际市场风云变幻,需要及时了解、传递信息,做出决策,及时组织运销。这些条件不具备,外商是不敢来投资的。有人说,中国搞基础设施没有钱,我认为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钱往哪里用,到哪里去筹集资金。比如,补贴企业亏损的钱是一个巨大的数额,用来搞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干许多事;利用民间投资搞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后由政府统一管理,使用者要交费,给投资者分利;用同样的办法,也可以吸引外资搞基础设施建设。(3)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对劳动者的培训,保证有较高素质的熟练工人和水平较高的管理人员。(4)保证外国投资有可靠的法律保障。这里包括外商获得的利润可以自由汇回本国;可以自由地、安全地撤回投资;可以较容易地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外资企业不会被国有化,即使实行了国有化,也要给予合理的补偿,如此等等。

(原载于《党风月报》1992年第1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