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看见世界,看见自己

看见世界,看见自己

时间:2023-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仿佛看见了一个铁骨铮铮的女子,一个繁荣富强却又隐忧不断的国家,还有一个看似完善却又有不少漏洞的体系,我看见了世界,更看见了自己。《看见》这本书,柴静写了整整三年。通过这本书,我仿佛看见了自己,那初在学习道路上青涩、迷惘的自己。我们也许远远不能达到她那个高度,但这也正是读书的价值与意义所在,即从阅读中领悟,在领悟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于是才能看见世界,看见自己。《看见》引领作者看见世界,看见自己。

——读叶看见曳有感

嘉兴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 蔡宇辰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次。”

——题记

放下手中沉甸甸的书本,心头仿佛涌集着千头万绪,也同样是沉甸甸的。我仿佛看见了一个铁骨铮铮的女子,一个繁荣富强却又隐忧不断的国家,还有一个看似完善却又有不少漏洞的体系,我看见了世界,更看见了自己。

柴静这个人是我早早知道的,《看见》这本书是早早购买的,但却迟迟没有去了解这个人,翻开这本书。直到年初,观看了柴静的演讲——《穹顶之下》,平淡朴实却又真切客观的语言和评论深深地引起了我的共鸣,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人。自此,我开始了解柴静这个人,开始阅读《看见》这本书。我曾以为这不过是一本讲述着一个优秀记者成长之路的书,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在阅读的同时,我开始不断地思考生活,思考自身。

《看见》这本书,柴静写了整整三年。书中二十章故事,二十种生活,二十个启发,记叙了柴静十年来的心路历程,记叙了十年来的成长故事。在书中,她只选择了那些令她印象深刻的人,那些印象深刻的事,而没有选择标志性的事件,也没有显露描绘历史的雄心,只求一样事情——揭示真相。当我们任由日子一天天过去时,柴静停下,驻足,凝视,看见。她并不是比我们任何人都要聪明,也不是多么博学多识,只是她能安安静静地去看、记录、思考,渐渐地,便见得越多,所得也就越多,破茧成蝶。整整23万字,三年的创作时间,我尊重她,尊重这本书,因此,我选择了细细品味这本书。当我一字一句地品读着柴静的言论与书中的故事时,仿佛是我最幸福的时光。我曾被汶川大地震的故事感动到流泪过,一个人捧着书,眼泪悄无声息地滴在书本上;也曾被书中同事间的打趣逗乐过,一个人对着书傻笑……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快乐,更是一种感悟、思考与成长。

在阅读《看见》这本书时,我也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的影子,因为我知道,每一个个体在成长的人生道路上,不论经历过什么,获得过什么,失去过什么,总有相似的心路历程可循。通过这本书,我仿佛看见了自己,那初在学习道路上青涩、迷惘的自己。

在一开始的布满荆棘的人生与学习之路中,我并不知道前进途中如何跨过荆棘,如何走向成功。成功对于我来说仿佛是一个不可触及的愿望,是我永远无法达到的。但幸运的是,一路上,总是有人能够站出来,做出正确的引导和指正。父母和老师能在我感到一丝飘飘然时及时指正我,给予我批评和建议;也能在我失败和失去信心时,给我加油打气,使我有勇气和动力继续前行。他们就像陈邙等人对于柴静的帮助一样,为我前进的道路指引方向,就像书中所写的那样:“我们都不完美,但我愿为你做出不可能的改善。”

在阅读这本书时,更有一点让我敬佩的,那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尊重。人们常常对于一件事随波逐流,被他人的无知和偏见所遮蔽,便也变得和那些人一样愚昧无知,不再去探明真相。柴静在书中说道:“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是啊,我们总是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无论如何努力,但人的情绪有时很难控制。可是我们仍应该保持绝对清醒的头脑,“会起即觉,觉已不随”,自觉抵制自我感动。真相来自于探寻,来自于我们对事件清醒的认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身处网络时代的我们能否像柴静一样去探寻真相,关注真相,不轻信谣言,不乱传谣言呢?面对社会又能否多一份理智?这是有待我们思考的。

柴静在她的人生成长之路上遇到了不少的挫折,她也曾想过要放弃,可是最终她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她懂得:失败不是悲剧,放弃才是。在我们漫长的人生之路上,也有着许许多多的挫折与磨难,面对它们,我们又应持怎样一种态度?生活就是生活,它没有只站在哪一方立场上,不赞美,不责难,甚至也不惋惜,但只求了解认识而已。我们应该学会去尝试,学会去面对困难与挫折,迎难而上,将挫折化为成功的垫脚石,从而一步步走向成功。

胡适说:“给你独立,你不独立,仍是奴隶。”看完这本书,我心中一直回荡着两个字——独立。学会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但应弄清事实真相,不从众不偏颇,更要摆脱自我的影响,保持独立的思考,了解事件背后的本质,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获取真正的自由。

读完《看见》这本书,我仰慕的并不是柴静的才学和知识,也不是她的美丽和优雅,而是那份沉甸甸的认真,那份追求改变的坚持。我们也许远远不能达到她那个高度,但这也正是读书的价值与意义所在,即从阅读中领悟,在领悟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于是才能看见世界,看见自己。

(指导老师 陈一俊)

教师点评

《看见》引领作者看见世界,看见自己。文章从柴静对周遭的观察和思考读出了作者对自我成长的思考,使自己变成“一枝有思想的芦苇”,这大概就是阅读的意义所在。而对真相的执着探寻,对独立思考的推崇,赋予了本文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学生能孜孜于这样的价值追求,极为可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