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大的精神和知识培育了我

工大的精神和知识培育了我

时间:2023-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大的务实精神和在学校学到的扎实基础知识给我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为今后在厂里发挥一定作用奠定了良好基础。在生产和调试测量上,也较快地找到了问题,排除故障,使我国当时的低压断路器的水平提高了一大截,开始实现了一、二次在产品中的结合。技术的引进使北京开关厂的低压断路器技术参数和技术水平成为全国前列,最先引进产品的主制车间,承担相当重的任务。

6124班 于宗杰

我是1961年进入北京工业大学,是当时电机系电气专业6124班成员。

怀念母校,是我们千千万万校友的共同心愿。在这半个多世纪中,我们凭着具有优良素质、治学严谨、刻苦钻研、作风朴实、无私奉献的教师集体;凭着知晓教育理论、善于奉献终生,敢于进取又善于领导的教育工作者形成的学校领导核心;凭着学友们勤勉攻读、进德修业,讲文明、有礼貌、守纪律,从而形成了兢兢业业、不冒进、不浮夸、谦虚谨慎、实干苦干的校风。这就是我们母校从成立至今能够立足于京城,不断发展,不断壮大,形成为在全国高校的行列中,发展迅速、人才辈出、日益壮大,具有相当威望的教育基地的原因。

在校几年中,在这样的气氛的熏陶培养下,培育了我的人生观,养成了我严肃认真、勤恳刻苦、一丝不苟的学风。也亲眼目睹了师长们为了教书育人,辛勤耕耘,成年累月周而复始的大无谓精神。

刚刚进入校门,看到的是一个刚开发、刚起步的学校,各种条件和其他高校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靠着师生们的智慧和双手,靠着师生们的朴实、实干的精神,学校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当时只有一个教学楼,宿舍是八个人,上下铺的一间房子,实验条件也是十分简陋,可是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没有减,学习十分认真、刻苦。为了学好课堂的知识,晚上宿舍里没有条件,都去教室里上晚自习,直到学校教学楼拉闸关灯才回到宿舍。有时甚至在宿舍里用手电照着继续把当天的功课学习理解透。我们还用自己的双手修路、种树,来改善学校的学习环境。我们这一届同学,学习基础还是很好的,高考的成绩也不错,大多只是因家庭背景问题没有被想去的学校录取,北工大大胆地录取了这一批人,提供了继续学习的条件。也正是这一批人,在后来的事业中没有辜负学校的培养,成了各条战线的领军人物,为学校争了光,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学校十分重视基础理论教育,五年制的教学生活,三年要学习基础理论,如电工基础、工业电子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器学等,因此大学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专业课只有两年时间,还包括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使每个学生毕业工作后,能够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我们的毕业实习是直接到企业去。我们电气专业的两个班六十多位同学毕业实习就是到当时全国五大开关厂之一的上海华通开关厂进行的,不仅实习的内容与所学专业十分对口,也使我们了解了企业的实际情况。我们的毕业设计不是在学校的实验室里,而是真刀真枪搞毕业设计。我的毕业设计就是在北京低压电器厂,结合工艺科的具体工艺课题和厂工艺科的同志们共同进行的,这样的毕业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有这些措施和环节,都为工大培养具有实践经验,毕业后能在岗位上较快发挥作用的人才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和条件。

我毕业的时候,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应该1966年毕业,实际上1968年才到工作岗位,我被分配到北京开关厂。当时的条件下,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都在下放劳动,很少有企业愿意接受大学毕业生。我被分配在北京,是国营大厂,专业又对口,非常幸运,因此在开关厂一直干到退休。

刚到工厂,就被分配到班组劳动,参加低压断路器的组装、调试工作。课堂上所学的什么触头系统、机械系统、脱扣器系统,什么行程、超行程、触头压力、失压、分压力等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和升华,因此较快地掌握了低压断路器的基本概念和组装调试的技术要求。工大的务实精神和在学校学到的扎实基础知识给我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为今后在厂里发挥一定作用奠定了良好基础。后来,厂里开发了电子脱扣器的新产品,这是需要有一定知识的人才能掌握的。车间把我们几个大学生和中专生集中起来,专门生产调试电子脱扣器,依据在学校学的电子专业原理,我们很快掌握和熟悉了电子脱扣器的原理。在生产和调试测量上,也较快地找到了问题,排除故障,使我国当时的低压断路器的水平提高了一大截,开始实现了一、二次在产品中的结合。从仿苏产品到自行开发,从常规的电磁脱扣发展到电子脱扣,没有在校学习的基础是不可能掌握的。

在基层锻炼近十年后,我被调到车间技术组,任技术组长,后来又担任车间技术主任,开始在专业技术上发挥自己的作用。主要是解决车间生产当中出现的一些技术问题,还包括车间不同工种的培训和考核,当然主要是车间生产工艺。虽然很琐碎,但是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在实践中,又学习了许多新知识,解决了不少新问题。在这阶段中,最突出的一项工作是在70年代末引进日本寺琦公司舰用空气断路器。引进技术,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水平是一个很有效果的工作,也是使我国产品技术水平迅速提高的一个途径。由于这个产品的引进,海军的驱逐舰、核潜艇等主要航行都选用这种产品,大大提高了我国海军的军事实力,在提高我国的国防实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技术的引进使北京开关厂的低压断路器技术参数和技术水平成为全国前列,最先引进产品的主制车间,承担相当重的任务。我作为主制车间的技术主任,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在引进、吸收、国产化,以及试制、试验中,使我的技术水平提高了一大步。从转化、消化到模具的制作,从零件的加工到组装成品,从产品的调试到整机的型式试验,每一步都会牵扯到许多问题和困难,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又为我们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在80年代初,还没有改革开放,我就第一次走出国门,到日本参加了引进产品的培训,第一次看到了国外企业的管理和水平,直接感受到我们的差距和不足。在技术引进的同时,我们也了解了国外的发展状况,开阔了眼界,为后来国家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1984年,为了落实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选拔干部“四化”标准精神,我被推到了北京开关厂副厂长的位置。这对我是一个全新的岗位,也是对我的又一次考验。我没有辜负同志们的希望,没有辜负学校对我的培养,在领导岗位上不断地锻炼自己、培养自己、提高自己,比较好地适应了新岗位的要求。

刚刚担任企业领导,首先就是要学习,要向在位的各位领导学习,要补好企业管理这门课。当时还没有学校开设这门课,企业管理的教材也很少,只能靠自己在实践中学习。凭借着在学校打下的基础,凭借着在学校掌握的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方法,加强了生产经营管理、技术管理、人事劳动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学习,用不太长的时间就基本适应了工作岗位。财务管理和财务报表是企业经营成果的集中表现,不了解它就不能掌握企业运行的状况和问题。对于一个工科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经过学习,我不但可以看懂报表,而且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指导财务工作,几年后还直接领导财务工作。另外一个收获就是劳动分配方案的制定工作,劳动分配方案是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有一次在厂级班子中讨论认证劳动部门提出的方案时,班子里没有一个人完全认可方案,人劳处处长虽然作了多次说明,但仍有异议。在会上我认真听取了方案并认真考虑,认为方案确实是完整的,于是我就作了系统的说明,当我讲完后,班子成员明白了方案确实是对的,最后获得通过。这些例子说明,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不可能都是在学校中学习过的,学校中学习过的知识也不可能在工作中都能用得上,但是我们在学校中不仅是学习知识,更要掌握学习方法,这是今后我们一辈子都用得上的。只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才能使自己在事业上有所成效,在工作中有所作为,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成长,这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

北京开关厂的发展也是国有企业发展的一个典型,我们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经历了企业管理也从一般管理到具有北开特色的企业管理的过程,经历了企业经营规模从一个中型企业到大型二类企业的发展。

在企业转型中,北开的领导班子认识是比较早的,思想也是比较解放的。在企业内部较早地提出“用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全厂围着销售转,销售围着市场转”等,以提高全厂员工的市场意识,对企业内部各层人员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在当时,电力部与机械部对产品的标准上有较大差距。北开坚持按照电力部标准设计和生产,赢得了电力系统的认可,这就典型地说明了北开的认识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北开在技术引进上也领先于全国同行企业,特别是80年代初引进德国西门子公司的真空断路器和真空开关柜,技术水平是国内一流的,成为我国第一台与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厂用电配套的电器产品。而且由于北开引进真空断路器技术,解决了国内真空断路器的一些致命问题,获电力系统认可,在电力系统中得到大量推广,至今真空断路器仍然是电力系统在中压领域中的首选产品。思想解放,带来技术上的突破。在市场经济竞争的环境下,领先于其他企业,使北开的生产产值由三百万一跃突破亿元,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企业的发展,一是要靠技术进步,一是要靠管理创新。说到北开一定会让人想起“99+1=0”的管理理念,其实这是当时北开厂科长在工作中谈的一个体会。但是北开厂领导抓住了这个事例,在全厂大力宣传,并将它总结、提高、升华,形成了北开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并要求全企业、全过程、全方位贯彻“99+1=0”的管理,企业各职能部门和每个员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查找工作中的漏洞和不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逐步形成了北开特色的企业文化。正是这样的管理理念,使北开的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样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在全北京市推广,形成了全市“企业学北开”的高潮。

从1999年到2003年,我作为企业主要领导,主持并组织完成了北开厂历史性的两件大事,即企业改制和企业搬迁。这两项工作是全新的工作,是对企业今后发展影响极大的工作。这两项工作对我来讲是一次极好的锻炼机会,也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企业改制是中央对国有企业的要求,建立多元化投资主体,组建新型的法人治理结构,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竞争的主体。任务是明确的,时间要求又很紧,必须在1999年底前完成北开厂的改制工作,安排这项工作十分复杂和繁琐。寻找投资的合作伙伴,要对企业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审计,要把非优质资产和非经营资产进行分类剥离,组织全厂职工竞聘上岗,还要进行审核、申报和注册一系列工作。在认真组织全厂各有关部门各项工作后,于1999年12月28日组建成北开电器股份公司,我担任了第一任总经理。这一体制上的改革,给后来北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今后北开发展奠定了基础。

企业搬迁是企业面临的又一次变革。根据北京市发展规划,制造业要从市中心地区迁到五环之外。北开厂要从原来的朝阳门外关东店搬迁到亦庄,这一事对北开厂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通过土地置换,取得近十亿的资金,重新规划建设一个新北开。从厂房设计、工艺布局、环境改善、设备更新等各个方面,使北开一下子跃居到国内一流,具有国际水平的新厂。2002年迁入新厂后,北开在市场竞争中展现了新的优势,国内同行也深感到竞争的压力加大了。搬迁改变了北开的历史,极大地振奋了全厂干部和职工,生产经营也有了新的发展,达到近十个亿的经销收入。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运作企业搬迁的近十个亿资金中,全厂所有的人员,没有一个在经济上犯错误,保证了国有资产没有流失,保证了干部队伍的纯洁,这也是我作为北开厂党委书记值得欣慰的。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北开从转型到改革不断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不仅许多中央和北京市领导到厂里视察和指导工作,还先后在1987年、1992年、1998年三次受到了当时中央总书记的接见,并听取北开厂的情况汇报,极大地鼓舞了全厂干部和职工的热情。全体员工为作为一个“北开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在北开厂从工作到退休一共三十七年,当厂领导二十年,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北开。每当回忆这段历史,我就回想起母校对我的培养和教育,是工大的精神鼓励了我,不管是在顺境还是逆境,它都鞭策我勇往直前;是工大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使我在工作中能得心应手发挥重要作用。在学校五十五年校庆的时候,写这篇回忆录,作为向母校的汇报吧。

母校的众多成就,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全面发展的特色,为祖国培养了许多有志之士和栋梁,这是学校的光荣、校友的光荣和现在在校师生的光荣。回忆过去,展望未来,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发扬母校的优良传统,为办成有北工大特色的革命事业接班人成长的摇篮而努力奋斗。希望工大全体校友和在校师生,都能在自己现在或将来的岗位上发挥工大优良传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我们祖国的改革发展、为实现祖国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亲爱的母校,衷心的感谢您。

退休后

于宗杰,1943年4月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

1954年9月—1961年7月 北京十三中学生;

1961年9月—1966年7月 北京工业大学学生,班级6124班;

1968年3月—1977年8月 北京开关厂三车间、五车间工作;

1977年8月—1979年4月 北京开关厂三车间技术组长;

1979年4月—1983年12月 北京开关厂三车间技术主任;

1983年12月—1995年12月 北京开关厂副厂长、总工程师;

1995年6月—1999年12月 北京开关厂常务副厂长;

1999年12月—2000年12月 北京北开电气股份公司总经理;

2000年12月—2013年12月 北京北开厂党委书记、北京北开电气股份公司董事长,获得2012年度首都五一劳动奖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