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工业大学学生的心声

北京工业大学学生的心声

时间:2023-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那个年代,我们是多么美好、单纯、激情四射。还是在高中时,在全国学大庆、学淘粪工人时传祥的运动中,就在报刊上看到北京工业大学的有关报道和照片,看到学生会主席带领的工大学生的身影。如今,我要感谢这一切,感谢工大,这个翘首北望、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这个度过青春美好年华、充满快乐、充满活力的地方,这个我曾经单纯美好、书生稚气,也有过青涩尴尬,有过惆怅茫然的让我成长起飞的地方!

6543班 尚淑霞

那个年代,我们是多么美好、单纯、激情四射。当我们胸怀美好理想奋发学习时,“文化大革命”汹涌而来。我们茫然、疑惑、不解,那些亲身经历过的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或奇闻轶事成为记忆的碎片,时常浮现在脑海,它触动过我,或许也折射出那个时代、那些人、那些情感。

还是在高中时,在全国学大庆、学淘粪工人时传祥的运动中,就在报刊上看到北京工业大学的有关报道和照片,看到学生会主席带领的工大学生的身影。没想到,不久我也怀着激动的心情踏进了这个校门。一下车,便碰到迎新的热烈场面。学校的文体社团也在现场招兵买马,校舞蹈队的同学热情邀请我加入,我自知没这水平,婉言谢绝了;报名舢板队,后来却在龙潭湖的训练考核后被无情淘汰。迎新接待我的是我系一个61级的同学,言谈举止温文尔雅、睿智谦和,看上去品学兼优的样子,令我敬慕,也在心中默默有了自己学习的偶像。

入校后的校园教育中,我们了解到北工大是在时任北京市长彭真的倡导下、在“为首都建设培养高级人才”的宗旨下建立的,虽然当时校园不大,但当我们看到未来的校园沙盘模型,为工大要办成莫斯科大学式的万人大学的宏伟蓝图而欢欣鼓舞。大学的学习生活开始了,我们每天拿着书本穿梭于各教室和宿舍之间,聆听老师讲授、做实验,徜徉于知识的海洋中;课间蜂拥而出打排球、做体操,连楼顶露台也成了锻炼活动的场所;下午课余时间的大操场更是一片生气勃勃、龙腾鱼跃的海洋,田径、球类、体操、武术等体育活动争相夺目,歌舞、器乐、戏曲等文艺排练精彩纷呈;食堂的饭菜丰富可口、色香俱佳,这在当时的北京高校也是可数的,新同学之间融洽和谐……。一切都是这样美好,我心中充满快乐,感觉每天充满了阳光,每个细胞都散发着活力,连每个同学投过来的每丝微笑都感觉是那么友善。我喜欢,我爱恋这大学的一切!

五十年过去了,我忘不了,忘不了那由著名建筑家——有“南梁北朱”之称的、曾经的工大校长朱兆雪先生设计的典雅端庄的U形白色教学大楼;忘不了在这里倾注心血的史美绍、周大琼等任课老师,他们认真、严谨、敬业,教给我知识,也给我树立了做人、做事的典范;忘不了当我们结束一天的学习离开那灯火通明的教学楼时,又说又笑,欢乐的歌声回响在夜空;忘不了春天校园里桃花、杏花缤纷盛开,我们穿行其间,感觉是那么美好;夕阳的余晖下,我们漫步在教学楼间的绿荫道上,秀美别致的芙蓉树红花成簇,香气袭人,我们是多么惬意、优雅自得;忘不了那由我们工大建筑系同学设计的游泳池,总是湛蓝清澈,在这里是马英教会了我游泳,还在我得意忘形游到深水区失手落水时,第一时间游过来把我救起;寒冬腊月,我们在学校自己浇注的滑冰场上学滑冰,不知摔了多少跤,我们大笑不已,快乐无比;忘不了寒假后当我坐火车回到学校,同宿舍的蒋玲——善解人意、素有“过目不忘”惊人记忆力、比我小却像大姐姐一样给我端来了热乎乎的洗脸水,让我像回到家中一样感到温暖;寒风怒号的冬夜是马英给我加上她的棉被,并用她的毛毯遮挡住寒风四溢的窗户;忘不了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虽然不大,但这个让我肃然起敬的地方,不管何时总是坐满聚精会神的学子,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像一把钥匙,让我豁然明白了很多道理,鲁迅的著作深刻、犀利,令人痛快,还有其他传记史料,这些都触动了我,影响了我;在系宣传队一次次地排练演出,不仅乐在其中,还让我从胆小、紧张、拘谨到放开、自如、大方,对日后的工作、登台讲课都起着无形的作用……。美好的校园回忆中,也有成长的青涩和烦恼:记得在长城脚下的偏远深山,为“备战备荒”建造新校舍时,住在老乡家与大娘攀谈中,用了“偏僻”两字叫老人家怎么也听不懂;与工人接触,感到无形的距离,笨嘴拙舌不知如何打开局面;为了表明思想进步,在会上发言违心地给自己上纲上线,夸大其词;看问题简单,说话无心,反过来也给自己带来烦恼……

大学五年,让我成长,对我的人生、对之后的道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因为“文化大革命”中断了上课,让我们受到巨大损失,但大学的校园环境、求知上进的愿望和氛围、同学老师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动,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再有就是我们适时地争取到了复课学习的机会后,我们以不同的别样的方式学习,这些都让我们羽翼渐丰。如今,我要感谢这一切,感谢工大,这个翘首北望、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这个度过青春美好年华、充满快乐、充满活力的地方,这个我曾经单纯美好、书生稚气,也有过青涩尴尬,有过惆怅茫然的让我成长起飞的地方!

1966年4月间,为贯彻落实“半工半读”教育改革试验,我们6543班来到位于学校东北方的北京化工二厂,投入到正在进行的全厂设备大检修的会战中。我们被分到每个车间班组,每天与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一起参加班前会讨论和布置工作任务,然后一起进行各项设备的检修和劳动。同时,老师给我们讲解了整个生产的工艺流程及设备的结构原理,使我们在实践中学到了知识,在思想意志、在与工人相处上也得到了磨练。当看到工程技术人员绘图设计或奔走于车间班组检查指导工作,现场解决并解答各种技术问题,受到工人的尊敬,在我心中默默树立起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的偶像。

一开始我和郑德惠被分到电解车间,在桑鸿勋老师带领下清理盐槽罐。这是个劳动强度大、环境艰苦的工作。每天要爬到高大闷热的槽罐里,一铲一铲把里面的盐泥铲出来装到筐里再运送出去,不一会就汗流浃背,真的是挥汗如雨以致双眼被迷住来不及擦,累得气喘吁吁顾不得休息,我们生龙活虎一般,你追我赶,谁也不甘示弱。更换管道更是高难度的活,男生搭成人梯,从楼下把一根根四五米长碗口粗的铁管举起送上来,上面的人再拉上来,我们则从槽罐口拉过管子传送过去,一根接一根,容不得半点延误,极度紧张劳累,感觉心脏砰砰快跳了出来,我们仍坚持奋战,终于胜利完成任务。

接着又和乔新月一起被分到电焊组,跟着电焊工王师傅,这是个技艺高、有威望、在我看来又有点傲气古怪的老师傅。他并不像我想的那样手把手地教、耐心地讲解,只是做了下示范简单说一下,便放手让我们去干。也许是习惯了老师和家长滴水不漏的保姆式的教育,一旦走到社会就会感到不适应,也许电焊这个在保护面罩下工作的特殊工种就是这样,主要靠自己在自己看到的小世界里去摸索练习,也只有靠自己咀嚼探究所得到的才更深刻牢固。不管怎样,只能硬着头皮去干。我戴上长长的皮手套,把电焊条夹到电焊嵌上,一手举着大大的电焊面罩放到脸前,一手拿着电焊钳颤颤巍巍打出电火花,让焊接处融化并控制融化的深度,屏住呼吸按照师傅的手法控制着电焊条的走动,不时调整变换着高度和力度,不断琢磨、体验着,像小孩学写字一样,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不顾电光火花的烘烤、辐射,慢慢掌握了要领。从一个笨小鸭到技术日臻熟练,有人说名师出高徒,达到了一二级工的水平,还有记者来拍照(当然主要是为师傅)。我想,这还是得益于师傅的粗放式的传授,别看他挺厉害,说得不多,但他启发了我,也在大的方面、在安全上保护了我,他的放手给了我机会和信心,让我得到锻炼,从这方面说应该感谢他,更应该提倡这种放手式的、启发式的教育。联想到后来走上工作岗位,不管是在工厂还是后来到山东大学,在全新的领域中都是靠着这种探索钻研的精神不断学习攀登,自立自强。我想,我们的同学都是这样。

在学中练,在干中学,不久师傅就开始交给我电焊任务。印象最深的是焊接冷却水排管,管子通过弯管连接,从上到下呈蛇形排布,焊接也要在高度不同的地方进行。有一次,连续干到夕阳西下,大家都下班了,师傅也走了,周围空无一人。我一人站在脚手架上,想把剩下的焊接完,可是又累又饿,思想开始斗争:何苦呢!谁也看不见我还在坚守岗位,谁也不知道我有多疲累,弄不好还以为我图什么或觉得我太傻。想到这不免想打退堂鼓。或许是那个年代艰苦奋斗精神的力量,或是本能让我坚持了下来,觉得活没干完就不能罢休,傻就傻吧,按照自己心里所想就行。天色慢慢黑下来,活也干得差不多了,这才独自踏着蒙蒙夜色走回学校。这就是我当年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那个年代人们的真实写照。那时的我们胸怀“革命理想”,一腔热血,忘我奋斗,哪里艰苦哪里去。回过头来想想,当时提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有其时代背景和意义;时代变了,现今社会更加尊重人性、尊重生命、讲究科学。一个只会苦干蛮干、透支身体,不能保护好自己的人,又有什么资本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

“文化大革命”初期,有一天晚上我和同学们在教室写大字报时,不知怎么自己跑到了当时空无一人的五楼。当我在黑黑的走廊里穿行时,突然听到从一间教室中传出的悠扬的小提琴声,我一下子怔住了。这是《新疆之春》乐曲,时而铿锵激扬如万马奔腾追逐,时而欢快起伏如百鸟纷飞盘旋,时而舒缓豪放如大地万物复苏蓬勃、一派生机盎然,时而低沉委婉似在诉说曾有的艰辛曲折……优美动听、跌宕起伏的旋律,在万籁俱寂的夜晚是如此的美妙,在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终岁不闻丝竹声”的年月是如此的震撼!在狂躁动荡的乱世是如此的空灵清澈!如勇敢的小鸟冲破“封资修”罪名的禁锢,穿越茫茫的夜空……虽然在高中时曾随父亲听过音乐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虽然也曾欣赏过很多优美的脍炙人口的歌曲,但在那一刻我被如此地打动,如饥似渴地侧耳聆听,如醉如痴,感觉简直就是天籁之音,人间最美好的享受。但本能让我不敢久驻停留,更不好意思推门入内,拜见这位无畏的、我心怀敬意的小提琴高手。那一刻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回忆,那个激昂优美的旋律至今仍在耳畔回响。到现在不知这位同学是谁,后来怎么样,现在又怎么样。我也从来没对别人讲起过这段小小的奇遇,它深深地埋在了我心底。

我深信:在“为首都建设培养人才”的伟大使命和宏伟蓝图下诞生的北工大地灵人杰,许多才子、奇葩虽然一时被埋没,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当年的工大人在历经风雨后,在不同岗位奉献并证明了自己,成为社会之栋梁。如今我们都已近古稀之年,赶上了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国泰民安的好时代,北工大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日新月异、人才荟萃。我爱工大,爱她所汇聚、孕育的莘莘学子。以工大为傲,以工大人为傲!愿所有学子学有所成,老有所乐,健康长寿!

尚淑霞,高级工程师,副教授。

1965年—1970年北京工业大学化工系无机专业6543班学生。1970年8月分配到山东聊城,先后在聊城县工业局、洗涤剂厂、锅炉厂和聊城地区化工厂任技术员。1978年9月调入山东大学实验中心(后并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电子显微镜显微分析和相关科研教学工作;1993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后转为副教授;2000年6月赴新加坡参加第七届亚太电子显微镜学术会议。

2005年12月退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